今天聊聊什么是大道?
大道 ,其实就是每个人内心本来就有的良知 ,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它非常贴近我们,一刻都不能离开。
如果我们离开了大道,那就等于失去了做人的道理,也就不能称为 真正的人 了.
那还说什么呢?虽然大道的内容可能很多,成千上万,数都数不完,但这些都是贴近人心、贴近日常生活的,并不难理解,也并不难实践。
可是为什么天下的人都不理解也不实践呢?难道是老夫子的内容不容易理解、不容易实践吗?
其实, 说话是要有宗旨的,那就是我们不用学习就能知道的良知;做事是要有原则的,那就是我们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本能。 只要知道说话的宗旨、做事的原则,那么从自身就能找到好的言辞,从内心就能找到好的行为。
大道就像一条大路一样 ,哪里会难理解和难实践呢? 只要我们能真诚地反省自己,那快乐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如果我们不知道说话要有宗旨、做事要有原则,而去追求那些高远广博的东西,那就是玩物丧志,越学越杂乱,反而被外物所役使,被情绪所拖累,从而迷失了本来 天性中的良知 。
虽然这样,但别人知不知道大道,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我仍然是我。知道我的人少,那我珍视自己的价值也不会改变。因此,圣人穿着最卑贱的衣服,内心却怀有最宝贵的品德,他们隐居山林,藏身洞穴,只是顺应生命的本性,探求天地的规律,来修养自己的身心,至于别人是否理解、是否跟随,他们一概不管。
这就是为什么圣人越来越圣明,而愚人越来越愚蠢的原因。
太上老君的话,每一句都是道理,每一字都贴近我们自身。
用道来解释人,用人来解释道,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了。那还有什么难理解和难实践的呢?然而,人们之所以感到困惑,主要是因为道就在身边却去远处寻找,事情本来容易却去追求复杂的解决办法。
他们不追求真正的大道,反而去追求那些糟粕和残余。比如诗词文章、刑名律法、数学技术之类的学问,学得越多心越乱,事情越繁杂本性越恶劣。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太上老君的道言在当时能被人们普遍接受,而在后世却成了独特的观点。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不明白「 言有宗,事有君。」
这个宗旨和原则,就是人自身的「中」。
尧舜传授的心法 ,无非就是 「允执厥中」 这四个字。后来像 周文王的「纯一」、曾子的「慎独」、王阳明的「良知」,无非都是指人身的这个「中」。 这个「中」字包含的内容很广。在人身上,一方面是要守住有形的「中」—— 朱熹说:「守中制外」。守中,就是回光返照,注意力集中在脐下一寸三分的地方,保持不即不离的状态。 另一方面是要守住无形的「中」—— 【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罗从彦教李延平: 「在静中观察喜怒哀乐未发时的状态,这时没有声音没有颜色,保持警惕和谨慎,自然就能心性安定、神清气爽,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然后人的欲望就容易净化,天生的理性就会恢复光明。自古以来的圣贤仙佛,都是把这一步作为最初的工夫。 但 开始时需要勉强自己保持中道,最终就能达到自然的中道。 」
三位圣人的名目虽然不同,但总的来说都是 把「中」作为宗旨和原则 。就像我们道教以凝神调息为主,然后回观本窍,使心达到无心的状态,气达到无气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心平气和。
心不起波澜就是平,能执守中道就是平,平就在这个「中」里面。 心在这个「中」里,就是 丹经里说的玄关一窍。 当神气相依,玄关之体已经确立,这就是大道的根源,金丹的开始。至于进火退符、搬运河车等有为有作的行为,总的来说 都要保持谦虚、和顺、从容不迫,既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
从有到无,从无又到有,直到有无都不存在,才符合天然的道理。 这就是得到一就能万事毕,也就是我们 道教的「一以贯之」的宗旨 。学者如果能这样理解并实践,那么太上老君的话就容易理解了,也就不会被旁门左道所迷惑了。如果不知道 「言有宗,事有君。」那就不能算是真正入门,反而可能迷失方向。 如果人们能知道并实践这些,自然就能从内心得到满足,而不会向外追求,就像圣人穿着简陋的衣服却怀着宝贵的品德,内心始终平静快乐一样。
经典引用: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揭怀玉。
「允执厥中」 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yǔn zhí jué zhōng, 意思是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这个成语出自【尚书·大禹谟】,原文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它是中国古代的修身治国之道,强调内心要中正平和,行为要不偏不倚,以达到和谐稳定的目标。
【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这句话完整内容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曾子的「慎独」: 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庸】中:「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段话的意思是,道(即真理或道德准则)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不要因为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而放松自我要求,也不要因为细小的事情而不拘小节。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王阳明的「致良知」 认为每个人都生来具有「四端」,即四种善良的倾向: 恻隐之心(悲悯心)
羞恶之心(羞耻心)辞让之心(谦让心)是非之心(对错判断力)
【大道至简】
作者田玄德
大道良知本自存,言行宗旨不离身。
世人迷远求复杂,忘却初心失真纯。
守中制外心自定,凝神调息气自匀。
一以贯之得真道,不逐外物自心宁。
大道至简人易行,良知为基道自明。
言行宗旨心为本,守中调息道自生。
远离纷扰求清静,内观本心见真性。
一得永得道源在,何须灵山菩提僧。
接下来我将继续以我的浅陋理解,解读道的秘密一一并公之于众,有缘人可以关注一下,以防找不到。也请师者多多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让更多人受益。一起见证道对我们的改变。这里再三谢谢师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