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綜藝

優酷人文邁向12年:先鋒,榮耀與穿越周期的力量

2023-12-27綜藝

文 | 啊遊

編 | 園長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精神馬殺雞」和「情緒解藥」。

在短影片的魔性BGM不絕於耳,直播帶貨的叫賣聲劃破寧靜的當下,人文類節目非但沒被遺忘,反而在碎片化的時代顯得愈發耀眼。

而優酷人文,則是夜空中那顆最亮的星。

【圓桌派】已經持續六季,它在傳承【鏘鏘三人行】衣缽的基礎上,疊加了人文的底色和創新的元素,如今已不知不覺成為了網絡時代的經典IP。

今年以來,優酷人文的節目制片人羅媛、楊舟、鄭雁飛、趙勃也為觀眾們帶來了一檔檔有口皆碑的新節目。【第一人稱復數】【眾聲】【好好聊聊】【何不秉燭遊】等節目頻頻在社交平台上被觀眾和媒體主動推薦,嘉賓的經典語錄也被截圖熱傳。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站在這些節目背後的「優酷人文」也已經走過了11年的風雨,即將邁入第12個年頭。

從圍繞文化人物做經典節目,到大膽嘗試新視角、新形態的創新節目,「優酷人文」試圖將人文精神放大至全行業乃至全社會的企圖,和「以文化人,溫暖眾生」的使命,始終沒有改變。

從一張桌子說起

精品是反復打磨出來的。

劃一根火柴,點一炷香,幾位嘉賓圍桌而坐,話題開始。聊到激動處,竇文濤的身子時常會不自覺地坐直、微微前傾,雙臂自然地支在桌面上。

在眾多被稱為「節目名場面」的時刻,螢幕前的觀眾大多會被嘉賓的妙語連珠所吸引,很少會有人註意到那張擺放著茶具、香爐的圓桌,盡管節目的名字就叫做【圓桌派】。

「一張供聊天使用的桌子,尺寸多少才算合適?」這是一個觀眾很難想到,但制作團隊必須思考的問題。

鄭雁飛加入【圓桌派】的制作團隊後,關於這張桌子最初的故事很快便傳到她的耳朵。

「最初的圓桌尺寸最大,記得曾用過直徑110厘米的,後反復測試,又縮小至90厘米,來去的微小變化,幾乎團隊人員、甚至觀眾都很難察覺,但文濤老師始終覺得不行,沒有調整到最舒適的聊天狀態,直至後續繼續試驗,才定下現在的尺寸,直徑100厘米的圓桌派」。

圓桌的直徑決定了嘉賓之間的距離,而距離又會影響人與人交流的親近程度,桌子一大,人就疏離了,場就散了,也就失去了老友們聊天的親近感。

在【圓桌派】【鏘鏘行天下】已經成為必看文化類節目的2023年,很多觀眾的心裏都或多或少被種下了「看文化人物,上優酷」的種子。 但正如這張桌子所告訴我們的那樣,「很多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事物,背後其實都來之不易。」

2012年,優酷人文頻道成立,是當時全網第一個專註於人文類內容的網絡影片平台。

這是什麽概念呢?2012年正值新老媒介的交替轉型期,大部份的網絡影片平台結束了初期UGC為主、盜版盛行的蠻荒時代,剛剛準備步入PGC為主、自制內容的行業洗牌期,平台的盈利模式尚不明了。與此同時,隨著智能電話逐漸取代電腦,使用者側的觀看習慣也正從PC端向移動端轉移。

沒有參考、沒有經驗,在整個行業的前景都還不確定時,優酷就已經明確了要做人文內容這件事。

此後的幾年間,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陳丹青的【局部】、馬未都的【觀復嘟嘟】等節目接連在優酷播出,優酷的人文矩陣也隨之成型。得益於當時的先鋒意識與大膽決策,優酷人文發展至今,已經成長為優酷區別於其他影片平台的鮮明標誌。

而在優酷人文的文化名人宇宙中,除去大家已經十分熟悉的竇文濤、馬未都、周軼君等文化名人,隨著今年新節目中蔡康永、許知遠、張越等人的加入,優酷人文的朋友圈名單至今仍在更新。

11年,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制作出一個又一個精品節目,優酷人文的制作經驗愈發豐富,但每個深處其中的創作者會知道:面對人文內容,它依舊是那個會為了桌子尺寸而精益求精的虔誠信徒。

穿越周期

誰在碎片化時代,燃起「人文內容」的長明燈?

【鏘鏘行天下】的制片人羅媛一直相信:「人文類節目的觀眾非常忠誠,只要內容足夠好,他們就會一直追隨。」

過去的三年裏,優酷推出的人文類節目中,有15部豆瓣評分在8分以上。「常青樹」【圓桌派】從2016年的第一季到2022年的第六季,豆瓣評分均在8分以上;【鏘鏘行天下】的成績更是驚人,從2018年的第一季到2023年的第三季,豆瓣評分均在9分以上。

社交媒體上,眾多熱門話題的討論區也總能看到這些經典節目的語錄截圖。

至今仍有網友推薦【圓桌派】第一季的「不想上班,怎麽破」這期節目,其中嘉賓們討論的內容放在今天同樣發人深省。你會發現最近大家都在討論的「工作成本」這個概念,在2016年的【圓桌派】第一季裏就已經被提出了。

精品的人文類節目就像繁星,每當你發現自己孤身站在困境的陰影裏時,擡起頭便會發現它們一直都在。科學技術飛速更叠,經濟周期潮起潮落,但人文類節目傳遞出的能量似乎總能穿越周期,以最快的速度照亮你。

一檔節目能夠持續三季、六季、甚至更多季的秘訣是什麽?

在鄭雁飛看來,謎底就在謎面上。 「以【圓桌派】為例,它不是那種依托於宏大舞美,也不需要復雜的後期視效包裝,它是以內容為核心、以嘉賓觀點立足的文化節目,不同的嘉賓對於不同的話題有不同的見解,這些是聊不完的、看不厭的。」

每期節目的話題,首先會經過節目組的腦暴誕生雛形,之後再結合社會情緒,篩選出有營養、有價值的選題。除此之外,優酷人文的內容更具優勢的點在於,像竇文濤這類文化名人,早已是具有鮮明特色的個人IP,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內容的最佳助力。

「我們最好的專業老師也是文濤老師。他從鏘鏘到現在,一直是內容核心主創。從節目定調,到話題遴選,再到匹配嘉賓,仿佛都在他心裏。」記得【圓桌派】第五季的時候,正值疫情,竇文濤便提議聊聊「基因」與「多樣」這類泛健康議題。

也是從第五季開始,【圓桌派】制作團隊開始有意拓展「科普內容」等全新內容維度。再次提升了【圓桌派】的內容豐富度。

而竇文濤主持的另一檔節目【鏘鏘行天下】,由於涉及到戶外的實景拍攝,選題的確定過程更為復雜。

「這是個非常難拍的節目。」制片人羅媛坦言。

觀眾看到的是竇文濤和朋友們遊山玩水、談天說地,觀眾看不到的是每期節目背後,團隊成員都需要進行大量的案頭工作。先是看資料,再是實地勘察、走訪,所有的一切都要在前期去到各個地方,找到當地的人進行前采。覺得合適的地點和人物會被列進表格,制定拍攝計劃,但直到拍攝開始,篩選的步驟仍會同步進行。

除了靈活多變的選題,「視角」的變換是優酷人文類節目總能推陳出新的又一關鍵。

做人文節目時間久了,羅媛發現「以往很多節目還是男性控場為主」,為什麽不能有一檔節目以女性為主導,展現知識女性對身邊和遠方的關註呢?很快,關註女性視角的【第一人稱復數】應運而生。

2022年9月,專案正式啟動,邀請周軼君作為發起人。具體到節目制作上,問題同樣回到了「聊什麽」「怎麽聊」,羅媛表示那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第一期節目中聊的「性騷擾」話題,相對有點敏感,但作為以女性視角切入的節目,制作團隊認為還是不能避開。

「我們在節目裏告訴女性遇到這類事情如何規避、如何自我保護,如果能夠幫大家解決實際問題,那就是有價值的。」

找到最大公因數

需要權衡的瞬間並不在少數。

正如優酷人文所遵循的理念「人文在人」傳遞出的意涵,人文內容的核心就是一個「人」字,而「人」這個字一撇一捺之間,講究的就是個平衡。而作為人文節目制片人,就需要在文化濃度與人群廣度之間求平衡,要在商業訴求與內容理想之間求平衡。

優酷人文作為影片內容平台,是連線文化人物與使用者的重要媒介,扮演的正是橋梁、視窗的角色。

一方面,多年來優酷人文和文化人物保持著密切、友好的合作關系,幫助他們將自己的認知與洞察傳播得更廣;另一方面,優酷人文同時也時刻關心著社會的變化、使用者需求的變化,從而透過節目回應使用者的關切。

【圓桌派】【鏘鏘行天下】的IP之所以能做了一季又一季,【第一人稱復數】之所以能邀請到周軼君參與,很大一部份原因在於優酷人文頻道內部形成了一種「尊重創作、尊重創作人」的團隊氛圍,體現在制片人身上的,就是一直保持著對所有合作的文化人物的理解與尊重。

每一位接受了刺猬公社訪談的制片人,幾乎都表達了自己「更多的時候是向這些文化人物學習」。

竇文濤,愛鉆研,典型的知識分子,對節目要求極高,絕不允許自己的節目中出現錯字;周軼君,戰地記者出身,知識女性,有敏銳的觀察與思考……文化人物內建的學識,就已經是值得深挖的富礦。

制作節目的過程中,制片人所做的部份,大多是「理解」與「激發」。

所謂的「理解」是,要與文化人物保持交流,了解他們關心什麽、希望達成什麽、困難在哪;而「激發」則是,要清楚優酷作為平台想要生產的內容是什麽,不斷用自己的想法與他們碰撞,從而誕生新的火花。

「雙方能一起合作這麽多年,就是因為大家的初心是相通的。」羅媛說道。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時就像化學反應鏈。優酷人文長期與竇文濤合作的節目中,周軼君大部份時間都是固定嘉賓,這種接觸構成了她在優酷人文開啟新節目的信任基礎。在周軼君主持的【第一人稱復數】中,作為導演任長箴又幫節目邀請來了著名主持人張越來做策劃和嘉賓。

「整個過程中有很多人在幫忙,文化圈、媒體圈的老師們,做節目制作的前輩等等,都幫我們出了很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意。」

所有人都很上心的原因也很簡單,人文類節目的價值並不只局限於節目內容,更多的價值在於,將內容傳遞給使用者後,給每個鮮活的人帶去的正面影響。

2022年年初,物理上的隔離,讓無數人都更需要精神上的親密陪伴。制片人楊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決心做一檔能夠「用訪談與使用者產生情感連線」的節目——【眾聲】。

很久不曾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蔡康永,被制作團隊邀請出山,楊舟覺得他的底色就是「能夠共情不同的人,無論是痛苦、掙紮還是迷茫,這些東西他都能感受到,也能用相對平糊的方式拆解情緒。」

【眾聲】邀請訪談嘉賓的要求很高,團隊希望接受訪談的人「有著明確價值觀、人生觀,並且能以此明確地引導自己的人生。」蔡康永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眾聲】存在的意義不是為了讓觀眾「過更好」,而是為了讓觀眾「更好過」。

當孫儷在菜園裏一邊摘菜一邊聊家庭、聊事業裏的遺憾的時候;當新海誠聊著電影背後的故事,提及愛與災難的時候;當錄制時長已經完成,蔡康永因為不舍又到水哥王昱珩的家裏看電影海報的時候……總有一種溫情在不經意間透露出來。

楊舟稱這是節目在努力傳達的精神氣質:「好過特別重要,希望大家能夠卸下負擔,更勇敢更輕松的前進。能夠把這一點傳遞給觀眾,就太棒了。」

就像劉震雲在【眾聲】的最後一期裏說的那句「生活忽略的人,文學把他撿起來了。」優酷的人文類節目在文化人物與使用者之間找到了「最大公因數」,如同一張綿柔的網,將掙紮在現實水面的片片「浮萍」打撈起,安穩地放至岸邊。

人文表達的新場域

12月21日晚8點,北京朗園一處共享空間內,一場看片會正在進行。

選擇這個時間點的深意也許是,各位觀眾眼前的螢幕上正在放映的是優酷人文的全新節目【何不秉燭遊】。這個名字取自漢詩【生年不滿百】中的後兩句「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實際上,這檔節目最初的名字是「夜遊神」,但制片人趙勃覺得改後的名字也不錯: 「何不秉燭遊這句話會有一種態度在裏面,它是一種召喚,日常生活已經有很多辛苦了,那不如索性在夜晚給自己放個假,何不秉燭遊一下。」

第一期節目裏,許知遠充當了「夜遊者」的角色,在喧鬧的長沙街頭匆匆逃離,直到進入安靜的街巷才放慢了腳步。放映結束後的主創交流環節,導演王聖誌直言錄制過程中總有許多的臨時起意,比如許知遠拉著辭職創業的書店老板玩刮刮樂、隨口就說要去打麻將。

而對於許知遠來說,這次的夜遊確實給他帶來了許多的「初體驗」,像是「第一次見麻將桌」「第一次吃臭豆腐」。從湘江到西園北裏,許知遠與鼓手文烽一起打鼓,與書店老板聊詩歌遛狗,與66歲的DJ女王一起散步,知識分子的沈重外殼逐漸褪去,為夜晚敞開心扉,變成了與公眾印象不太一樣的人。

在接下來的幾期節目裏,高圓圓、胡夏、房琪、王小帥、老狼這五位不同領域的文化名人也即將踏上夜遊之旅,在北京、上海、洛陽、廈門、福州這五座城市的街頭,展現夜晚的另一面。

【何不秉燭遊】作為一檔人文紀實類節目的底層內涵正在於此:人們在白天和夜晚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據制片人趙勃介紹,2021年5月剛立項時,北京的亮馬河正在成為青年夜生活的聚集地,那些無法遠行的年輕人每晚在河邊擺攤、喝酒、露營,甚至理發。一種市民自發形成的夜生活逐漸成型,而參與其中的人們白天大多背負著繁重的社會內容,只有等到夜晚才丟掉面具,做回自我。「夜晚是他們心中的遠方,那一刻夜晚的精神向度出來了」。

趙勃告訴刺猬公社:「綜合考慮,我們覺得夜晚會是一個人文表達的新場域,能夠呈現出不一樣的人文內容。」

同樣在嘗試新場域、新形式的還有鄭雁飛。在制作了多季【圓桌派】之後,由她擔任制片人的全網首檔播客影片化節目【好好聊聊】上線了。

「這兩年播客盛行,我們經過一系列的數據調研,驚喜地發現播客內容的使用者畫像與優酷人文的高度重合,於是我們想做一個大膽的嘗試,將播客影片化。」鄭雁飛和團隊成員們很快釘選了著名播客節目【無聊齋】,這是一檔由兩位喜劇演員主持的播客,在小宇宙上有高達32萬的訂閱聽眾。

為了盡可能還原【無聊齋】播客幕後的錄制環境,【好好聊聊】直接將錄制現場搬到了錄像棚,一張大方桌擺在中央,主持和嘉賓相對而坐,每個人都帶著耳麥,即興聊天和互動。把音訊節目轉化為可供觀看的影片節目,挑戰在於選擇可被影片化的主題, 「效果比較好的是【盲人老師】那期,觀眾看到她的形象後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她傳達出的正能量。」鄭雁飛回憶道。

場域的拓寬與新形勢的拓展固然重要,但【何不秉燭遊】的制片人趙勃還是時不時會提醒自己: 「無論是技術還是形式上的創新,都只是把節目做更好的途徑,但未必是人文節目的核心,核心還是要回到人的身上。」

隨著2023年即將過去,鄭雁飛透露【圓桌派】第七季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趙勃正與王聖誌導演討論【文學的日常】【大地生長】【何不秉燭遊】的續集該如何制作;新節目【第一人稱復數】【眾聲】的制片人羅媛、楊舟同樣表達了想一直一直做下去的心願。

12月21日晚上10點,【何不秉燭遊】的看片會結束,觀眾們出走了溫暖的「避風港」,在寒風中四散而去。

令人念念不忘的是當天優酷人文為觀眾準備的伴手禮:一個魔術方塊,上面印滿了11年來曾陪伴大家的經典IP以及文化人物,魔術方塊的六面,呈現出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文化人物矩陣。

每當文化人物的魔術方塊開始扭動,就會有新的節目在優酷人文誕生,正是這種來自於「人」的魔力,驅使優酷人文大踏步邁向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