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綜藝

「趙平原」張勇手與「高傳寶」朱龍廣驚喜現身,向【地道戰】致敬

2024-10-07綜藝

歲月並非只帶走青春,有些經歷越沈澱越顯得珍貴。

日前,由央視CCTV-4主辦的【中國文藝·向經典致敬】節目現場,兩位年邁的老人相視一笑後,時光仿佛回到了1966年。

他們正是【地道戰】中的"趙平原"張勇手和"高傳寶"朱龍廣。現年89歲高齡的張勇手精神矍鑠地講述當年拍攝的點點滴滴,朱龍廣則不時插話,補充一些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引得現場觀眾笑聲不斷。

這對老搭檔在時隔58年後的再次重逢非常不易,特別受到了大家的關註。除了主持人孟盛楠之外,節目現場還邀請了知名導演江平、【地道戰】導演任旭東的兒子、同樣從事導演和攝影工作的任鵬,以及著名歌手呂薇等嘉賓。

大家圍坐在一起,敘談起那段令人難以忘懷的崢嶸歲月。

這場看似普通的重聚活動,卻讓許多觀眾熱淚盈眶,有網友感嘆道:"看到兩位老藝術家精神矍鑠的樣子,仿佛【地道戰】的歲月從未走遠。

確實,盡管兩位老人已經滿臉皺紋,但當他們談起當年拍戲的經歷,眼中仍然閃爍著激情的光芒。

這裏不僅僅是一場普通的回憶,更是一堂生動的歷史課。

時光如梭,【地道戰】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部經典電影,更是一種永恒不滅的精神傳承。在這些為中國電影奮鬥一生的老藝術家身上,我們見證了時代賜予我們的寶藏。

沒有人能想到,在拍攝【地道戰】時,張勇手才應該是男主角。

朱龍廣至今還對這件事感到有點不可思議。當年他還在寶雞市話劇團演戲,突然被八一廠導演組看中,直接從舞台"空降"到電影銀幕。

原本定好的高傳寶飾演者張勇手,卻由於另一個意外,成為了戲裏的三號人物——區委書記趙平原。

"說實話,我當時還有點忐忑。"朱龍廣回憶道,"畢竟是從話劇舞台轉到電影圈,完全是兩種表演方式。"但任旭東導演很有信心,就是看中了朱龍廣英俊威武的外形和紮實的表演功底。

雖然張勇手調整了角色,但他卻運用精湛的演技塑造出了另一個令人難忘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觀眾在看完電影後都表示:「電影中並沒有見到張勇手!」然而,我們卻能看到那個身披毛巾,留著胡子的趙平原,竟然是平日裏英氣勃發的張勇手!這樣強大的反差,無疑賦予了角色更深刻的說服力,也彰顯了張勇手深厚的演技功底。

張勇手趣稱,他這一生塑造了許多軍人形象,如陸海空等,每個角色都成為了他寶貴的人生回憶。

張勇手透過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塑造,以及在三部電影【英雄虎膽】、【海鷹】以及【林海雪原】中的獨特表演,成就了他獨具特色的演藝傳奇。

對朱龍廣來說,高傳寶這個角色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那句"高,實在是高"的台詞,讓他成為那個年代無數觀眾心中的英雄形象。

朱龍廣以自身實力,成功從話劇演員轉型為電影主角,這無疑是對導演慧眼識人的最好證明。

現在回首往事,兩位老藝術家感慨萬千。他們的命運因參與【地道戰】而緊緊相連,這部電影也把他們久久定格在中國電影史上。

正如張勇手所說,角色無大小之分,只要用心去演繹,每個角色都能觸動人心。

這或特許以作為最好的註解了。

如果要談論【地道戰】的誕生,那麽導演任旭東是一個關鍵人物無法被忽略。

這部看起來像是教學片的影片,背後其實遠非如此。導演任旭東並非一般人物,他曾經擔任過八一廠原軍教片室副主任,更是一名親身參與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戰鬥英雄。

任旭東所拍攝的影片雖然主要是軍事教育片,但他的作品所包含的資訊和思想內涵也遠超一般的教學館他的作品不僅可以幫助觀眾了解現代軍事文化和技術,還可以弘揚愛國精神,激發觀眾作為公民的責任感所以,無論從形式和內容上看,任旭東的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價值。

他總是親力親為地指導演員,用自己的戰爭經驗讓每個細節都充滿真實感。

"我父親在現場非常認真。"任旭東的兒子任鵬,也是一位導演,回憶道,"他常說,戰爭不是兒戲,每個細節都關乎生死。"

正是對真實的極致追求使得【地道戰】這部影片超越了一般的教學片,成為了一部真正能觸動人心的經典之作。

有誰能想到這部1966年元旦上映的黑白電影竟然吸引了30億人次觀看?要知道,那時可是沒有網絡和點播啊!片中的經典台詞"各小組註意,各小組註意:你們各自為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要放空槍,開火,開火",至今仍能讓許多觀眾倒背如流。

除了【奇襲武陵橋】和【越海捕俘】,任旭東還制作了其他幾部作品並獲得八一廠優秀影片獎,但【地道戰】無疑是其中最特別的一部。

這部影片不是簡單的戰爭片,它更是一部展現了中國人民智慧與勇氣的史詩。

影片以豐富的戰爭史實為基礎,生動描繪了抗日戰爭時期冀中人民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如何透過"地道戰"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激烈戰鬥的英勇事跡。

"八路,狡猾狡猾地"這句日語台詞,生動地展現了敵人對我軍戰略戰術既仇恨又害怕的心理。

這部黑白電影,畫面不清,特效又不炫酷,但是其真實和震撼,是現代大片無法企及的。

正如楊啟舫在致敬詞中寫道:「一部拷貝只有35毫米的電影,卻吸引了高達30億人次觀賞;這部黑白老電影,反而比所有色彩絢爛的電影更加引人入勝。

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地道戰】所弘揚的民族精神不會隨時間流逝,它即是一部經典電影,更是一面反映民族智慧與勇氣的鏡子,窺見危難時刻中華民族心誌堅定的真實寫照。

這便是它能夠永遠流傳的真正原因。

在【地道戰】的幕後,存在了一些極具趣味性的故事。

據張勇手的笑言,「我這一生最離不開的角色就是軍人,各軍種的戲我都扮演過。」而看過【英雄虎膽】的人都知道,他所塑造的李向陽是多麽的深入人心。

然而,在電影【地道戰】中,他卻完全換了個模樣——他為了演好角色趙平原,不僅粘上了胡子,還特意披上毛巾,讓觀眾完全認不出他來。

"那時拍攝條件極為艱苦,但是大家的熱情卻格外高漲。"朱龍廣回想起那時的場景。他作為一個從話劇舞台轉型的演員,面臨的挑戰可想而知。

盡管在任旭東導演的指導下,朱龍廣找到了感覺,但是「高,實在是高」台詞被他演繹得非常出色,人們對這句話印象深刻。

任旭東導演的嚴謹作風在劇組是出了名的。作為一個親身經歷過戰爭的人,他對每個細節都十分較真。"有時候一個動作要重復好多遍,"張勇手說,"任導總說,戰場上可沒有重來的機會,我們得讓觀眾看到最真實的樣子。

劇組成員至今不忘拍攝時的一個小風波。當時,高傳寶帶領民兵在地道裏活動,任旭東覺得演員動作不夠利索,直接就鉆進地道,親自實踐如何快速又安靜地移動。

「那陣勢,簡直跟真的打仗一模一樣!」朱龍廣笑著說。

實際上,【地道戰】之前,任旭東已經拍攝過好幾部軍事題材的影片,如【奇襲武陵橋】【打坦克訓練】【越海捕俘】等,都被視為是他的代表作。

然而,【地道戰】的成功使他找到了制作一個風格更為大眾化,更吸引觀眾的戰爭教學片的方法。

任旭東經常說的一句話:"好電影的關鍵不在於多麽驚天動地,而在於能否觸動人心。"這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或許就是這部經典影片能夠打動人心的原因所在。

經典,是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失的。

在CCTV-4【中國文藝·向經典致敬】的帷幕下,任旭東的兒子、導演兼攝影師任鵬以他的方式向那位曾經在那個位置上的那位經典表達敬意。

他的步伐堅定,每一步都飽含深情,仿佛在對那部經典進行著不可言喻的傳承這份敬意,是對他父親,也是對自己職業的尊重這是一種特殊的力量,彌漫在空氣中,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紀念,更是中國電影精神的傳承。

任鵬從小就生長在片場,對電影拍攝的各個環節都非常熟悉,尤其是對於【地道戰】的拍攝現場記憶猶新。作為新一代電影人,他深知傳承的重要性。

在他的認知中,父親留下的不僅僅是一部優良電影,而且是一種獨特的精神文化——用鏡頭來鮮活地展示中國故事的精神。

楊啟舫在致敬活動的現場所作的致敬詞,說出了在場所有觀眾的共同心聲:「一部戰爭教育片,教會我們堅強勇敢;一卷35毫米拷貝,吸引了三十億人次的關註。

【地道戰】在人們心中的分量是由這些質樸的文字展示出來的。

在現場,當年輕歌手呂薇和這些老藝術家同台的時候,他們的年齡差距仿佛一下子消失了,他們相互交流,分享對電影的理解和感悟。

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充分證明了中國電影的生生不息。

有人說,好電影是時代的鏡子。【地道戰】的意義深遠,它不僅僅是對那個年代的記憶的完美保存,更重要的是,它所傳遞的精神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從張勇手、朱龍廣到任鵬、呂薇,他們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58年過去了,【地道戰】的故事依然被人們傳頌。

【地道戰】原本只是一部單純的戰爭教學片,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然而,在其上映後,卻成為了一部吸引了30億人次觀看的現象級電影。

這樣的成功,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盡管黑白畫面可能已經有點褪色,但是那份打動人心的力量將永遠不會消逝。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覺得這種黑白片太老套。"張勇手說,"但你要知道,那個年代,我們就是用這種最樸實的方式,講述最震撼的英雄故事。

確實,與現在動輒上億的特效大片相比,【地道戰】的拍攝顯得"簡陋",但正是這種簡單的畫面,卻完整地呈現出了最真實的民族記憶。

朱龍廣先生感慨地說:「現在回頭看,【地道戰】不僅僅是在演繹歷史,更是在傳達一種精神。」這種全民抗戰的精神,在新時代依然熠熠生輝。

在現場致敬環節,有觀眾情緒激動的說:「看到‘高傳寶’和‘趙平原’現身,仿佛就看到了爺爺輩。」的確,對於很多人來說,【地道戰】裏的故事,就是自己家的故事,是刻在骨子裏的記憶。

如今已經89歲高齡的張勇手精神仍舊飽滿,充滿活力。當被問及對年輕一代的期望時,他表示:「希望他們不要忘記,和平年代來之不易。

我們拍攝【地道戰】的初衷就是想向大家展示,中國人民從古至今從不缺乏英雄氣概和英勇事跡。

【地道戰】帶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它讓我們記住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裏,普通人是如何用勇氣和智慧,譜寫出一曲曲英雄贊歌的。

時光荏苒,但英雄的故事將永存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