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演員龐博曾留下一個段子:讓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男生,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用六個月的時間種出一萬斤糧食,「我當時就明白了,(這個綜藝)主要就是面向這兩年在家待業的這幫愛豆對吧?真正的男團再就業。」
去年年初,被龐博調侃的這檔綜藝上線了,名字也頗為幹脆直接,就叫【種地吧】。
沒有明星大腕,沒有強刺激高反轉的劇情,但這檔聚焦種地的另類節目播出後還是火了,豆瓣評分從最初的8.3一路上漲到9分,種出的蔬菜上架後一售而空,「十個勤天」(該節目的10位年輕藝人)還受邀登上央視春晚。
如今,【種地吧2】播出後也熱議不斷,就連節目日常直播也會上熱搜,因為當「雲監工」的網友要看看參加節目的幾位男生種植的農作物長啥樣了。
【種地吧】顧名思義,講的是和田野、農田、農作物打交道的故事,橫跨大半年的超長拍攝、拍攝內容只有種地過程。參加節目錄制的嘉賓們也必須踏踏實實地種地。最後經過選拔,陳少熙、何浩楠、蔣敦豪、李耕耘、李昊、鷺卓、王一珩、趙小童、卓沅、趙一博組成了種地小隊「十個勤天」。他們在娛樂圈名氣都不算大,拿下【中國好聲音】冠軍的蔣敦豪算是10小隊裏名氣最大的了。
既然要種地,就不能只是走過場做樣子。於是在100多天的時間內,觀眾們跟隨「種地小分隊」,一起見證播種、灌溉、施肥、收獲,不僅在節目中收看他們的表現,更在直播中監工,為他們的收割機陷進泥濘裏操心,為他們「雙搶」速度慢而著急……
為了面對更大挑戰,新一季,「種地小分隊」前往山東壽光考察大棚歷史沿革,學習先進大棚技術,又到中國農業大學進行研學,參觀飼料博物館,何浩楠、鷺卓、卓沅還考取了無人機駕駛證……
一群人種地的節目,怎麽就火了?到底有什麽好看的?
【種地吧】的粉絲六六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她最開始是無意刷到的,抱著新鮮感去看,很快就被吸引了。從小生活在城市的六六並不十分清楚農作物是如何生產出來的,看了節目才知道了生產過程和其中的艱辛。
事實上,不少觀眾入坑【種地吧】,一開始是抱著吐槽和質疑的,「是不是炒作?種地是不是噱頭和作秀?」
但在完整地看了後,不少觀眾發現節目還是很真實,「看到他們零下幾度泡在泥水裏搞疏通,下大雪在泥地裏搞排水,十個人卸了三十噸肥料,雖然還是有不足的地方有生疏的地方,可是還是能看到他們的認真和誠意。」
豆瓣上對【種地吧】的評價中,「真誠」是一個高頻詞。有網友評價,比起噱頭滿滿的頂流們,這些藝人是真正放下一切,專註種地,搞養殖搭雞舍,養小羊挖魚塘,全都是親力親為。
【種地吧】能火,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也是契合了當下年輕人對田園的向往——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中國人的血液裏,多少有點種地基因。時至今日,網絡中都能看到這樣的抱怨——不想打工了,幹脆回家種田。藝術學博士、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講師余俊雯曾撰文分析「種田」作品受到追捧的原因,稱以往在網文中頗有受眾的「種田文」,其影響力已從靜態文字向動態影像深入。不管是種田文,種田劇還是種田綜藝,受眾都能在第一時間內感受到作品的美,這份美源於作品特意營造的美好環境空間,屬於視聽層面的建構。【種地吧】中的風吹麥浪,【田耕紀】裏的南宋田園,創作團隊運用精美凝練的拍攝鏡頭、恰到好處的畫面留白、悅耳自然的環境音響,努力為觀眾呈現出現代人夢想中的「烏托邦」。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競爭的加速,現代社會的壓力愈發巨大,人們所需面對、承受的困難、焦慮也愈發復雜強烈。年輕人中開始盛行一種「吉祥三保」式的工作觀,覺得當保安、保潔或者保姆都不錯,不用動腦,也不用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只需要付出體力就能有回報。當然,現實中很少有人會把這種想象付諸於實踐,但不妨礙在格子間裏卷了一天的年輕人,在「華農兄弟」「趕海天團」的影片中,在【種地吧】這樣的綜藝節目中,透過沈浸式地觀看幹農活、做農村美食、養殖、漁獵,獲得一種「雲收獲」的代償式滿足。
正如作家吳伯簫在【菜園小記】所寫,種菜的整個過程,隨時都有樂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種,是花費勞動量最多的時候吧,那時蔬菜還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算種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給人很大的鼓舞。
文/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編輯/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