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綜藝

中國故事|在「聲生不息」的歌聲裏尋根逐夢

2024-02-27綜藝

元宵佳節,由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指導,芒果TV洪嘯工作室制作的音樂文化傳承節目【聲生不息·家年華】播出【新春家年華】音樂會特別企劃,聚焦「萬家團圓」,用歌聲向全球華人獻上龍年祝福,意味著【聲生不息】三季節目至此圓滿落幕。

從【港樂季】啟程,到【寶島季】昇華,再到當下的【家年華】收官,【聲生不息】系列節目歷時兩年,百余位華語歌手參與演繹。乘著歌聲的翅膀,尋根、逐夢,華語音樂讓中華兒女之間的情感連線更加緊密。

以樂交融,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聲生不息·家年華】近日收官,來自兩岸及香港的歌手用不同年代的華語金曲為觀眾呈現出一幅中華音樂百年發展的壯麗畫卷。截至目前,短影片播放量111億,芒果TVAPP播放量超30億。

此前,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聲生不息·港樂季】播出,來自香港與內地的音樂人,用「老歌新唱」的方式,重新演繹經典港樂。而後,多位兩岸知名歌手共同演繹的【寶島季】與此次【家年華】的相繼播出,點燃了全球華人對經典華語歌曲的回憶。不少海外華人評價:「【聲生不息】不止是音樂綜藝,歌裏的家國情根植在所有中國人的血脈中。」

「最早籌備【聲生不息】時就想將這個品牌做成中華音樂三部曲。」節目制片人、總導演洪嘯說,前兩季節目側重展現港台音樂記憶及交流,第三季節目則面向全球華人,聚焦「家」的理念,演繹陣容匯聚來自整個華語樂壇的老、中、青三代歌手,共同唱響「龍的傳人」的故事。

在三季節目中,除了歌手們對華語金曲的現場演繹外,還透過對大量音樂人以及專家學者的采訪,系統梳理出中華音樂百年發展的脈絡。

「音樂的力量很強大,作為一條精神紐帶將時間、空間和無數人緊密相連。我們希望透過音樂三部曲,以樂交融,能夠形成中華文化的一種凝聚力。」【聲生不息】音樂導演呂佳妍說。

【聲生不息】三季節目收視均穩居CSM全國網、城市網第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關系研究所所長唐樺認為,節目之所以受到觀眾喜愛是因為不同年代的人在這檔節目中,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回憶。「節目透過華語流行音樂讓兩岸和香港在音樂領域形成了‘華語音樂共同體’,串聯起華語音樂人之間的真摯友誼。」

以歌會友,共同唱響中華文化

回望三季節目,一直在變的是歌唱形式,始終不變的是音符中跳動的民族情感和旋律裏流淌出的文化自信。

「三季節目最大的共通點也是節目制作中最大的難點就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然,這也是幕後制作團隊最大的底氣來源。」洪嘯說,這或許就能解釋,那些歌聲為何能如此直抵人心。

去年,馬英九先生在湖南參訪期間,現場連線湖南衛視、芒果TV【聲生不息·寶島季】節目並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引發兩岸網民熱議。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答問時表示,這檔節目搭建起兩岸音樂文化交流的平台,喚醒兩岸幾代人共同的文化記憶,推動兩岸民心相通、心靈契合,引導兩岸觀眾特別是年輕人不忘根脈、尋找共鳴,展現了兩岸民眾積極向上、和衷共濟的昂揚風貌。

不少參與節目演繹的歌手均表示,【聲生不息】和其他音樂綜藝最大的區別是在華語音樂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域不同年齡的歌手之間能夠以歌會友,形成一種家人的關系。台灣歌手王心淩說:「音樂和愛,把我們連線在一起。」

實作「以歌會友」的除了嘉賓還有節目觀眾。23歲的郭文是【聲生不息】三季節目的忠實粉絲,她不僅每一集節目都觀看,還因為喜歡在網絡上分享觀後感讓她認識了不少台灣和香港的朋友。「音樂能跨越地域,統一語境。這是節目傳遞出的一種感覺:愛音樂的人都是自己人。」郭文說,她今年最大的計劃就是去香港走走看看,見見因為【聲生不息】認識的網友。

薪火相傳,華語音樂的時代接力

「節目內容設定讓觀眾感覺像是華語音樂的時代接力一樣。」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音影片辦主任呂帆說,【聲生不息】讓我們看到了制作團隊從親情、愛情、家國情等不同橫縱軸,探索百年來中華音樂的多種面貌,在不斷強化中華兒女的共同記憶裏,也讓年輕人看到了中華文化根脈中的自信。

從「40後」的林子祥到「00後」的炎明熹;從黃綺珊搭檔郁可唯合唱【萱草花】,到胡德夫搭檔馬嘉祺演繹【奉獻】。「節目不僅在嘉賓的選擇和演繹組合上跨越年代,還在選曲上註重‘傳承’。」洪嘯說。

在【寶島季】中,楊宗緯、時代少年團馬嘉祺同台演唱羅大佑的經典作品【戀曲1980】,老歌被年輕的歌手們唱出了新鮮感,讓音樂跨越時空完成了一場「對話」。22歲的馬嘉祺是最年輕的嘉賓之一。「參加節目,認識前輩和演繹金曲的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和成長。」他說。

【聲生不息】系列的主力制作團隊平均年齡29歲。1993年出生的張丹陽是總撰稿人,在節目制作期間,她和團隊閱讀了大量的專業書籍,走訪了多位業內專家。

「我們團隊大部份工作人員年齡比較小,讓我們梳理總結華語音樂,壓力很大。」最讓張丹陽印象深刻的是,節目制作初期,她采訪音樂制作人吳立群老師時的一番對話。

「我當時很迷茫地問他,這個主題這麽大,我要做什麽才能為這個時代負責?他說:‘你不用對這個時代負責,你只要對你自己負責,時代就會選擇你。’」張丹陽說,「像我們采訪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作者、89歲的陳鋼老師,還有第一屆春晚的導演之一鄧在軍老師等前輩,除了呈現在節目裏的內容外,他們給我們的指導也會被運用到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我想這也是一種傳承。」

總策劃:譚劍

監制:衛鐵民 陳鍵興 蘇曉洲

文字:張玉潔 劉嵐濤 張晨光

影片:戴斌 劉佑民

編輯:劉暢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湖南分社

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