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台灣花七百億建造的衡山指揮所,挖了二十多年,坦克汽車都可通行

2024-10-04台海

巍峨地下要塞:台灣衡山指揮所的秘密

台灣地區的地下防禦工事建設何以能如此龐大?蔣介石為何如此重視占領台灣最後一方陣地的防禦?一個隱藏於大地深處的秘密指揮所,如何成為冷戰時期兩岸對抗的重要棋子?我們將一探究竟。

一、冷戰時期:台灣防禦工事建設的興起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中蘇關系緊張,中國大陸掀起了著名的"三線建設"浪潮,將工業設施大規模轉移內陸腹地。與此同時,蔣介石也加快了在台灣的地下指揮所建設。

1958年的"金門炮戰",讓蔣介石深刻意識到地下設施的重要性。此後,他下令在台北士林地區挖山建造"大直要塞區",也就是後來發展成的衡山指揮所。

二、衡山指揮所:台灣防禦的核心

據悉,衡山指揮所占地廣闊,將整個雞南山都掏空,地下建有三層隧道。這裏是戰時台灣的最高指揮所,防禦效能極其強大。防爆鋼門號稱能抵禦2000噸炸藥和2萬噸戰術核彈的沖擊,地下電纜和海底光纜更能確保指揮通訊的暢通無阻。

為修建這個地下要塞,台灣投入了巨額資金,據估計高達600-700億台幣。這無疑成為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重的防禦工程之一。

三、衡山指揮所的現狀與未來

如今,衡山指揮所已經成為台灣軍事博物館的一部份,開放給公眾參觀。不過,其內部設施的多數資訊仍然保密,鮮為人知。

未來,隨著兩岸關系的緩和,這個地下要塞將何去何從?將它保留為歷史遺跡,抑或是轉型利用?這或許需要雙方坐下來,以開放、互信的態度共同商討。

結語

冷戰時期,台灣方面修築如此宏大的地下指揮所,無疑反映了蔣介石對保衛"最後的根據地"的決心。如今,當年的硝煙早已散去,這個巍峨的地下要塞將何去何從?讓我們拭目以待,共同期待兩岸關系的不斷改善,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