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她與丈夫去台灣,8個月的女兒4年後失蹤,2個女人的命運被覆寫

2024-04-06台海

幾十年前,梁芬玉跨越波濤洶湧的海峽,隨丈夫李承乾踏上了通往台灣的旅程,留下了她年僅8個月大的女兒敏敏,托付給了遠在大陸的繼母。那是一個充滿不確定和動蕩的時代,背井離鄉的決定,如同投擲的骰子,預示著未知的命運和挑戰。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瞬間,敏敏已在大陸的鄉村長到四歲。她的童年,原本應是無憂無慮的畫卷,卻在一次普通的下午突然被撕裂。敏敏與村中的孩子們一起在林間嬉戲,然而太陽落山時,她沒有與其他孩子一同回家。繼母的焦急尋找和村民的聯手搜尋都未能找到她的蹤跡。這個訊息,像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波,激起了漫天的波瀾。

時代背景:國共內戰與台灣撤退

1949年,國共內戰的硝煙彌漫著中國的天空,國民黨軍隊和眾多難民開始了他們漫長且艱難的撤退之旅。在這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下,李承乾和梁芬玉的命運緊緊相扣。李承乾,一名軍艦上的見習教官,原本在青島港的日常生活突然因為撤退命令被徹底打亂。他收拾簡單的行李,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未知和不安。而梁芬玉,一位堅強的母親,也面臨著人生中的重大決策,她決定帶著她的女兒一起離開大陸,前往台灣尋求新生。

青島港那天,天空布滿陰雲,海風呼嘯,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艱難旅程。港口擠滿了匆忙撤離的人群,他們攜帶著各自的行李和滿腔的不安與希望。李承乾身穿軍裝,帽檐壓得很低,目光中透露出決然和憂慮。他環顧四周,看著一家家分離,父母兒女哭泣告別的場景,心中雖然波瀾不驚,但臉上的肌肉不自覺地緊繃起來。

梁芬玉當天穿著簡樸的棉衣,抱著她8個月的女兒敏敏,小心翼翼地穿過人群,來到了港口。她的臉上帶著堅毅的表情,眼神裏卻流露出一絲不舍。她緊緊抱著敏敏,輕輕地吻了吻她的額頭,然後將她交到了繼母的懷裏。繼母接過敏敏,眼眶已是紅腫,嘴唇顫抖著,卻硬生生地吞下了淚水,她知道這是為了敏敏能有更好的未來。

船上,李承乾負責組織撤離人員上船。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掃過,不時地發出指令,確保每個人都能盡快且有序地登船。他見證了太多悲歡離合的場面,心中雖然不免感慨,但作為軍人的職責讓他必須壓抑住自己的情感,堅持完成任務。

梁芬玉登上去往台灣的船只,她站在甲板上,回頭望向漸行漸遠的青島港,心中充滿了復雜的情緒。她的身後是即將啟程的船舶,面前是茫茫的大海和不確定的未來。海風吹拂著她的頭發,波濤洶湧的海面反射著天空的光影,一切都顯得如此真實而迫切。

台灣生活:困難與思念

抵達台灣後,梁芬玉迅速投入到了新的生活環境中。台灣與大陸的風土人情有著明顯的差異,她必須適應新的社會和文化環境。她租住在一間簡陋的房子裏,房子雖小,但她努力使之溫馨而整潔。梁芬玉白天忙於打理家務和照顧孩子,夜晚則為家庭的未來籌劃。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梁芬玉先後生下了三個兒子。家裏的喧鬧和孩子們的笑聲常常充斥著整個屋子,但在這歡聲笑語之下,對大陸女兒敏敏的思念如影隨形。每當夜深人靜,她就會獨自坐在窗邊,望著窗外的星空,思緒飄向遠方。

台灣的氣候多變,每到夏季,台風頻繁。狂風巨浪席卷而來時,梁芬玉總是格外擔心。屋外的風聲和雨聲似乎與她內心的波動相呼應。台風夜晚,電閃雷鳴,梁芬玉常常難以入睡,她會走到孩子們的床邊,靜靜地看著他們安詳的睡顏,心中卻不禁想象遠在大陸的敏敏是否也安然無恙。

隨著時間的推移,梁芬玉逐漸在台灣紮根。她在當地的市場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辛苦勞作,只為給孩子們更好的生活。盡管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最初讓她感到困難重重,但她憑借堅韌不拔的精神,逐步克服了這些挑戰。每當下班後回到家,看到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她的勞累似乎都得到了釋放。

在台灣的十年時間裏,梁芬玉未曾忘記過大陸的女兒敏敏。每當家鄉的鄉音在耳邊響起,每當烹飪家鄉的菜肴時,她的心中都會湧起對敏敏的深深思念。她會仔細保存著敏敏的照片和一些小物件,這些是她帶離大陸時僅有的幾件私物,也是她與敏敏的直接聯系。

悲劇與堅持:李承乾的去世

1959年,在台灣的生活對梁芬玉來說充滿了不斷的挑戰和努力。李承乾,作為她生活中的重要支柱,平日裏也在外忙於工作,以支持這個漸漸壯大的家庭。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不幸將梁芬玉的生活推向了新的低谷。

那天晚上,李承乾參加了一個軍人俱樂部的聚會。聚會上,他與戰友們暢談往昔,氣氛熱烈。然而,在一個不經意的瞬間,李承乾意外地摔倒,導致突發性心臟病發作,緊急送醫後仍宣告不治。這個訊息像一道霹靂,猛烈地擊中了梁芬玉和她的家庭。

突然間,梁芬玉不僅失去了愛人,還要面對獨自撫養三個年幼兒子的沈重責任。她開始在附近的市場和田野裏尋找能做的工作,以確保能夠提供孩子們所需的食物和教育。無論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梁芬玉總是早出晚歸,她的身影常常出現在田間地頭,勞作著。

梁芬玉的日常變得更加辛苦。清晨,天色微明時,她就開始準備一天所需,然後走向田野或市場開始一天的工作。她在農田裏幫忙插秧、除草、收割,手上的繭子日漸增多,皮膚也被陽光曬得更加粗糙。在市場上,梁芬玉則幫忙搬運貨物,或在小攤位上賣些蔬菜水果,以此賺取微薄的收入。

下午時分,梁芬玉結束了一天的勞作,疲憊地回到家中。她得立即開始準備晚餐,然後幫助孩子們復習功課,生活的重擔讓她幾乎沒有時間休息。即使在夜深人靜時,梁芬玉也常常還在為第二天的生計做準備,她做些手工活,如縫補衣物或制作簡單的手工藝品,希望能為家庭帶來額外的收入。

周末,梁芬玉會帶著孩子們到附近的山丘或河邊,讓孩子們在自然中玩耍,同時自己也會借此機會采集一些野菜或果實,用於補充家中的食物來源。盡管生活極其艱難,梁芬玉卻始終堅持給予孩子們愛和關懷,努力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梁芬玉在不懈的勞作和無盡的忙碌中度過。她的生活雖然充滿了挑戰和艱辛,但她從未放棄過對孩子們美好未來的追求。

回歸與尋找:重返大陸

1989年8月,距離梁芬玉離開大陸已整整四十年。那天,她搭乘的飛機緩緩降落在青島機場,她邁出踏板,踏上了她離開了多年的故土。四十年的時光未能淡化她對這片土地的記憶,每一步都觸動著她記憶的深處。梁芬玉環顧四周,機場經過多年的變遷已然煥然一新,但她能感受到那份久違的熟悉感。

梁芬玉在人群中尋找著妹妹的身影。兩人終於在人潮中相認,妹妹一看見梁芬玉,便沖過來緊緊抱住。緊接著,妹妹似乎因為激動和多年的思念,情不自禁地跪在了熙熙攘攘的機場地板上,這一幕吸引了周圍人的目光。

回到1953年,當時僅17歲的妹妹透過人介紹,嫁給了一位比她大10歲的連長。婚後,她隨丈夫南下廈門,隨軍生活讓她逐漸習慣了頻繁的變遷和不定的生活。由於連長的工作性質,妹妹不得不暫時將繼母和敏敏留在了老家,托付給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和親切的鄰裏。

妹妹在廈門的生活逐漸穩定下來,她開始打算將敏敏接到廈門,讓她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然而,就在妹妹準備回鄉的前夕,一則訊息打破了她的計劃。敏敏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像往常一樣和村裏的小孩子們一起去了樹林裏玩耍,但天色漸暗,其他孩子陸續回家,而敏敏卻沒有回來。

家中的繼母最初並未過於擔心,認為敏敏可能在附近玩得太投入。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太陽漸漸落山,村裏的孩子們都已回家,繼母開始焦急起來。她先是詢問了鄰居和村裏的孩子,得知沒有人見到敏敏後,便急忙拐著小腳,走遍了敏敏可能去過的地方——田野、樹林、小河邊,但都沒有找到敏敏的蹤跡。

村裏的人開始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他們聚集起來,組織起搜尋隊,手持火把,一遍又一遍地搜尋著敏敏可能去過的每一個角落。繼母的心急如焚,她在隊伍中來回奔走,呼喊著敏敏的名字,希望能從某個角落裏聽到回應。然而,整個晚上過去,廣袤的村莊和田野都沒有給出任何關於敏敏的線索。

家族的悲歡:命運的交織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村莊,而敏敏仍未歸來,繼母的心態徹底崩潰。在混亂和恐懼的驅使下,她做出了倉促的決定,跟隨一個剛好路過村子的外鄉人匆忙離開,試圖逃避即將到來的責難和指責。

這個決定很快引起了村民的廣泛關註和議論。繼母的逃離加深了事件的神秘和嚴重性,使得敏敏的失蹤案件更加撲朔迷離。村裏的人開始四處打聽繼母的去向,希望從她那裏得到敏敏失蹤的線索,但繼母仿佛人間蒸發,再無訊息。

與此同時,遠在廈門的妹妹接到了敏敏失蹤的訊息,她懷著身孕的身體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情緒波動。訊息如同晴天霹靂,打亂了妹妹的生活和計劃。在極度焦慮和憤怒的情緒沖擊下,妹妹不幸小產,經歷了生命中極大的痛苦和損失,生下了一個不足月的死嬰。

這次不幸的事件對妹妹的身體和精神都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治療和康復後,醫生告訴妹妹一個沈重的訊息:因為這次小產導致的並行癥,她已經失去了再次懷孕的能力。這個訊息對妹妹來說如同晴天霹靂,不僅是對她個人的打擊,也給她的家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時光流逝,來到1970年,妹夫因為工作的卓越表現已被提拔為廳局級幹部。在那個年代,家庭和後代對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有著重要的影響。妹妹深知自己的身體狀況無法滿足家庭的需要,也無法給妹夫帶來期望中的後代。在深思熟慮後,妹妹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主動提出離婚,讓妹夫有機會重新組建家庭,尋找可以繼續後代的可能性。

這一連串的事件,都是因為一紙撤退命令而起。梁芬玉因為這一命令失去了與女兒敏敏的聯系,隨後又經歷了丈夫的去世和生活的艱辛。而妹妹因為這場變故,不僅失去了女兒,還因此影響了自己的身體健康,最終導致了婚姻的破裂。

謝昕妤.被文學遺忘的角落——為台灣當代文學中的「老兵」塑像[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2,27(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