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汪暉:「中國化」立足現實朝向未來

2024-05-24台海

深圳新聞網2024年5月24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樊怡君 林捷興)23日下午,在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汪暉以【中國化、中國式現代化與多元一體的文明行程】為題作了發言。

深圳特區報記者 胡蕾攝

汪暉認為,在當代世界劇烈變化的條件下,重提「中國化」的命題,啟用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意義,為在新的危機和挑戰中,如何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如何實作「第二個結合」,提供了路徑和方向。「中國化」的核心要義是:持續地吸納外來文化,但同時在實踐中使之與中國歷史、中國國情、中國現實、中國方式相適應,而中國社會也伴隨著這些新因素的加入,而持續地發生變化。因此,「中國化」是一個立足於中國現實和朝向未來的自我更新的行程,一個探尋未來而時時反顧過去的行程。

汪暉說,伴隨著冷戰的終結,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體系解體,但中國不但保持了政治結構、人口構成與國家規模的完整性,而且在社會主義國家體制的基礎上,正在努力實作朝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沒有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之間的連續性,這一現代化任務是難以完成的。在這個意義上,革命、變革和連續性的創造,是現代中國道路的重要經驗,也是中國文明生生不息的偉大傳統。這個經驗的核心,乃是幾代中國革命者和改革者在吸納各種進步思想和文化,探索中國變革道路時總結出的,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化」一直是現代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一個重要命題。「中國化」是從實事求是的中國傳統中提煉出的先進思想,也成為中國革命最為重要的經驗總結之一。

「中國革命和中國改革行程中的中國化問題,是建立在人民史觀之上,即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如果說以人民為中心是中華文明史觀的靈魂,那麽,中國各民族團結凝聚,並在二十世紀成為自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是中華文明史觀的主要內涵。」 汪暉認為,在闡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經驗之時,突出中國歷史行程中的 「四個共同」,也就是「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四個共同」的意義上,闡釋「中國化」的概念,更能體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行程。

一百多年前,魯迅在談及中國文化的現代變革的問題時,提示了一條包容、吸納、傳承、創新的中國化之路。經過一百多年的持續變革,中國的全球位置清晰可辨,透過重新煥發古老文明的新活力,在二十世紀社會主義中國的地基之上,探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但為中國也為世界探討和平發展之路、為多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貢獻理想與力量。

精彩觀點

中國革命和中國改革行程中的中國化問題,是建立在人民史觀之上。如果說以人民為中心是中華文明史觀的靈魂,那麽,中國各民族團結凝聚,並在二十世紀成為自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文明史觀主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