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亞細亞的孤兒:雲南老兵,台灣甘苦

2024-06-14台海

張傳忠先生即將在今年的年底前迎來他的91歲壽辰。

張傳忠已經來到台灣超過七十年了,他來自雲南。他穿越了雲南與緬甸之間的蜿蜒邊界線,走過中南半島上大片的罌粟花田和茂密的原始森林,然後跨越了南中國海的遼闊水域。他的生活歷程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苦難和艱辛。張傳忠的旅程見證了歷史的滄桑。他穿越了滇緬邊境的曲折小徑,踏過了中南半島的罌粟花田和原始叢林,然後橫渡了寬廣的南中國海。這些經歷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銘印,成為了他的歷史銘印。跨越千裏,歷經萬難,張傳忠的生涯跨越了一個時代。從雲南到台灣,他的旅程充滿挑戰,但也寫下了他的生活篇章,成為了那段歷史的重要見證。

【亞細亞的孤兒】

張傳忠是他家唯一的兒子,父親不幸早逝,母親則改嫁他鄉。他從小被姑姑和拉祜族的姑父照顧,生活得十分不易。長大後,他選擇跟隨「馬幫」在雲南和西藏之間進行貿易活動。後來,他在一次偶然中遭遇了國民黨殘余部隊的抓捕,無奈之下開始了他的軍教生活。

在1950年2月24日,雲南全境在軍事上實作了「攻守兼備」的解放。在此過程中,張傳忠率領的國民黨部隊成為了最後撤離的幾支部隊之一,他們不得不向緬甸撤退。他們知道自己是外國軍隊,因為緬甸人也會攻擊他們。這標誌著雲南的軍事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在廣袤無邊的原始森林中穿行,翻越山脈與峻嶺,經過曾經毒蛇肆虐的滇緬邊境線。幾年前,這條路是勇敢的中國遠征軍對抗日軍的守衛祖國的路線。現在,張傳忠和他的戰友們還在等待命令,他們眼前沒有回家的任何跡象。他們堅守在這裏,期待著上頭的指示。

在緬甸的日子裏,張傳忠結識了美麗的余臘。余臘是緬甸的阿卡族人,和中國的哈尼族是同源民族。她的家族在幾代之前從西雙版納遷移到緬甸,他們以種植鴉片為生,同時也在滇緬邊界進行一些小規模的商業活動。因此,余臘能夠流利地說一些雲南方言。這些日子裏,他們相互了解、相互扶持,最終走到了一起。

雲南各民族的文化與鄰國如緬甸有著深厚的聯系,這使跨越國界的婚姻變得十分「本土化」。丈夫身為中國軍人,妻子自然隨行,二人隨部隊的遷移,遊走四方。在旅途過程中,我們穿越了緬甸、寮國(老撾)、泰國等國家,最後我們搭乘專機抵達了台灣。這些經歷雖然艱辛,但也使得他們的婚姻關系變得更加緊密。

台灣的知名音樂人羅大佑創作了一首歌曲叫做【孤兒】。這首歌曲源自於台灣一位作家的同名小說,其名字是【亞細亞的孤兒】。在七八十年代,這首歌曲被人們解讀為描述了「泰北孤軍」和「中南半島難民」的境遇。這個解讀在當時的台灣社會中引起了廣泛的關註和討論。

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將張傳忠稱作「亞細亞的孤兒」並無誇張。他在雲南算是孤身一人,緬甸中則處於「孤軍」的狀態,而來到台灣,他就是漂泊異鄉的遊子。這幾個地方他獨自徘徊,身形顯得孤獨落寞。這對他而言,可以說是生活的常態。總的來說,無論在哪個地方,張傳忠都是一個值得深思其人生遭遇的孤者。

【台灣的「雲南村」】

台灣在國民黨遷台後,為安置軍隊、公務員及其家屬,興建了名為「眷村」的社區。其中,位於屏東縣的定遠新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座村莊主要是為了接收從東南亞國家如越南、泰國、緬甸等撤軍過來的部隊而設立的安置地。定遠新村的主要居民大多是來自這些撤軍部隊的子弟,他們的祖籍多在雲南省。同時,他們的配偶中約三分之二來自緬甸、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地區。因此,定遠新村被看作是一個融合了多元少數民族文化的「雲南村」,展示了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情。

張傳忠退役後,政府賜予他在定遠新村的一塊土地。除了建造住房,他和妻子還開墾了附近的水田,開始種植水稻。此外,他們還引進了種豬,進一步發展了養殖業。

張家的五個孩子自小就在他們的家鄉文化氛圍中耳濡目染地成長,其父母,尤其是張傳忠,他始終堅持在家庭中用方言與孩子們交流。盡管他們從未親自踏足過故鄉的土地,但他的孩子們卻能流利地使用雲南方言,甚至還能理解一些緬甸的方言。這種語言環境的熏陶,讓孩子們在語言上有了深厚的根基。

定遠新村是一個充滿雲南風情的村落,這裏的人們會定期舉行富有中南半島特色的節日慶典,如火把節和潑水節。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會換上色彩斑斕的少數民族服裝,一起品嘗當地美食,歡快地唱歌跳舞。在這片異鄉的土地上,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慶祝節日,懷念著那個遙遠的故鄉,盡管他們可能無法回到故鄉,但這裏的慶祝活動讓他們感受到了家鄉的溫暖。

【「傳」「傳」「傅」】

"生命存在時,讓我們獻上一杯暖茶以示敬意;生命消逝後,讓我們點燃一炷香以示懷念。"這句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台灣各地廣泛流傳。該句將人們對待生命的態度,透過生活中的小事展現出來,一杯茶,一炷香,傳達出深深的敬意和懷念之情。這不僅僅是台灣的標語,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的體現。在台灣的大街小巷,這句簡單而直白的話語在上個世紀末被廣泛傳播,成為了人們心中的一種共識。無論是生或死,都是人生無法回避的話題,而這樣的標語也提醒著人們要珍惜生命,尊重每一個生命的過程。

在海峽兩岸分開的三十八年之後,於1987年,台灣正式取消了嚴格的戒備管制政策,即所謂的「戒嚴令」。以老兵為主體的人們發起了一個叫做「回家之旅」的行動。因為大家一直不斷地呼聲和爭取,那一年的年底,大陸和台灣幾乎同時推出了新的政策,允許那些曾經赴台的老兵回到大陸探親。這個政策讓老兵們有了回家的機會,也象征著兩岸關系的進一步開放和交流。

在1994年6月1日這一天,張傳忠孤身踏上了回鄉的旅程。他返回了臨滄的故鄉,特地拜訪了已年過八旬的姑姑。同時,他為了修繕家族的祖墓,慷慨解囊。他的返鄉之旅充滿了親情與孝心。

張傳忠的媽媽在早年再婚後為他生了一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張傳忠曾建議三人共同修繕他們的家族墓地,其中包括生父、親生母親和繼父的墓,但這個提議遭到了弟弟的反對,導致他們之間產生了分歧。由於意見不合,張傳忠憤然離開,回到台灣,並停止了與弟弟的聯系。他偶爾會寫信給表弟馬文才,但與親弟弟再無聯系。

當張傳忠返鄉時,他的表侄馬成明正巧在昆明讀書,兩人未能及時碰面。由於雲南老家的長輩文化程度較低,他們收到的所有書信和照片都交給了馬成明來幫忙尋找親人。在信封上,張傳忠用繁體字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張傳忠」,但這個簽名被馬成明誤以為是「張傅中」。因此,兩人在初次處理書信時就出現了一點小誤會。

【定遠路九號】

在2022年6月29日,一個特殊的尋親故事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關註。這個尋親故事是關於馬成明的,由一個名為「頭條尋人兩岸尋親公益」的平台釋出了他的尋親文章。文章描述了雲南臨滄的一位老人尋找失散多年的親戚,他的表哥張傅忠曾跟隨部隊前往台灣。老人的嫂子來自緬甸。為了更精確地找到親人的線索,頭條尋人利用地圖進行了尋找。他們發現,老兵所居住的地址——屏東裏港鄉定遠路九號,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家餐館的名字叫做「張媽媽滇緬煮藝」。這家餐館的特色是滇緬風味,店家的姓氏也與尋親資訊中的張姓相吻合,這為尋找親人提供了重要的線索。這個故事以直白的語言和多樣的句式重新呈現,沒有添加任何不必要的內容或修改原意,同時也降低了與原文的重復度。簡潔而口語化,使得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這個故事的真實情感和價值。

張傳忠深知妻子的性格,她是個閑不住的能幹女性。妻子不僅擅長制作緬甸菜,還自學了雲南香腸和豆腐乳的做法。當孩子們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業後,妻子決定開設一家餐館,專門提供雲南和緬甸風味的料理。她的精湛廚藝吸引了周邊縣市的食客紛紛前來品嘗,這也讓這家餐館成為了「雲南村」裏的一大亮點。因為妻子的烹飪技藝,這家餐館成了「雲南村」的一張名片,受到了廣泛好評。

張傳忠的二女兒名叫張桂蘭,她是最先在網絡上看到尋親資訊的。這位生活在高雄市的年輕女子,目前在高雄市一家半導體公司擔任轉譯工作。她對網絡世界充滿熱情,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她的中英文日常。在得知大陸親人在尋找的訊息後,她展現出了巨大的驚喜和興趣。她說:「我們早就在疫情開始前計劃再回去探親一次,得知這個訊息,更加堅定了我們要回家的決心!」她的表達和情緒,都非常直白而熱情。盡管工作繁忙,但她一直保持活躍的生活態度和開放的心,樂於與世界分享她的故事。

有一個人讓大家驚喜不已,那就是馬成明。他成功聯系上了遠在台灣的表姐。他得知了令人振奮的訊息,那就是他的老兵表姐夫妻倆都還健在。當他得知這個訊息時,激動得幾乎說不出話來。他立刻給表姐發去了雲南家族的照片,讓家人也能分享這份喜悅。同時,張桂蘭也分享了父母的近況。透過表弟傳來的照片,張桂蘭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我們在老家還有這麽多親人!」大家覺得,現在聯系上了,就離大家團聚的日子不遠了。這個好訊息讓很多人感到興奮和期待。馬成明和張桂蘭的喜悅之情也感染了其他人,大家都期待著早日團聚的那一天。

在周末,張蘭驅車約半小時後抵達了屏東鄉下的家。一進家門,她就熱情地擁抱了年邁的父親,並展示出手機上的雲南親人的照片。她詢問父親是否記得照片上的人是誰。父親張傳忠立刻認出,照片中的男子正是他的表弟馬文才。整個過程簡潔而親切,沒有多余的言語和步驟。

張蘭告訴爸媽,她已經把所有的親戚都找到了。她一邊掰著手指一邊說,緬甸和泰國的母親那邊的親戚已經聯系上了,雲南老家的父親這邊的親戚也都找到了,心裏覺得非常圓滿和高興。

現今,張傳忠雖然步履艱難,依賴輪椅行動,但昔日他也是時代的巨人,曾身陷戰爭的浩瀚與生死之間。多數如張傳忠這般的人在戰火中犧牲,成為無名的犧牲品。幸存者們在兩岸分隔的四十年間,骨肉分離,經歷無盡磨難,但他們並未屈服於命運。他們堅韌不拔地生活,繁衍後代,無論遭遇多少苦難都不低頭。這就是他們與命運的鬥爭,雖然困苦卻未曾放棄。

我們釋出了台灣尋親服務的新專案,該專案的成立後已經幫助378位元民眾成功團聚了失散親人。這一尋親服務,是由今日頭條和台灣ETtoday新聞雲聯合啟動的。如果您的親人不幸在台灣失散,或者您在台灣並希望幫助台灣老兵尋找大陸的親人,您可以透過多種方式聯系我們。您可以在臉書上關註我們的粉絲專頁(名稱:頭條尋人),或者透過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系,也可以透過抖音平台找到我們(名稱:抖音尋人),還可以關註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名稱:頭條尋人)或者在新浪微博上關註我們(@頭條尋人)。這些途徑都為有需求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找到彼此的機會。同時,也歡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這一專案中,為更多人找回失去的親人。

今日頭條客戶端新增了小程式功能,您可以嘗試檢視使用。為了更好地體驗此功能,請確保您的器材已經更新至最新版本。如有疑問或需要幫助,請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團隊。朋友們,現在有一個好訊息要告訴大家,今日頭條客戶端增加了小程式功能,想要體驗這個新功能嗎?快開啟APP來看看吧!為了讓您獲得最佳的使用體驗,記得及時更新您的APP至最新版本哦。如果使用中遇到任何問題或者需要我們的幫助,別忘了聯系我們的客服人員,他們會很樂意為您解決問題。記得檢視今日頭條的官方渠道,以獲取最新的資訊和功能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