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岔路口:最後一任國民黨的縣長在皖南,一樣的來路、不一樣的歸途

2024-07-05台海

最後一任:國民黨蕪湖縣長謝汝昌的來路

如今青陽縣謝家村文化墻上列出十位謝氏風流人物,謝汝昌名列其一,按時間先後依次是:謝瓚、謝衡、謝安、謝石、謝道蘊、謝玄愷、謝靈運、謝 朓 、謝觀海、謝汝昌。謝汝昌是最後一任國民黨蕪湖縣長。

謝汝昌 (1903-1971),安徽省青陽縣陵陽鎮謝家村人。陳郡謝氏第61世孫,謝石後人。 他家境殷實,曾在安徽政治經濟名鎮——大通鎮開設謝貽豐商店。

謝汝昌從北京大學 政法系 畢業後,從事教學和律師工作。 抗戰初期,在浙江從事行政工作, 任浙江省民政廳主任秘書 。 戴戟任皖南行署主任,委任謝汝昌為皖南行署視察,內政部禁煙專員, 後謝歷任貴池、休寧、宣城、蕪湖等縣縣長。民國政府在蕪湖地區設定了安徽省第六行政區,行政區轄:蕪湖、宣城、郎溪、廣德、當塗、繁昌、南陵、涇縣等縣。蕪湖縣轄:現在的蕪湖市和蕪湖縣的大部份地區。

謝汝昌

蕪湖縣縣長謝汝昌一家

蕪湖縣縣長謝汝昌,1948年春由宣城調來蕪湖,任縣長兼縣民團團長。當時,蕪湖縣的地方武裝有兩大部份:一、縣民團兩個營,約五、六百人槍,駐城區;二、各區、鄉地方武裝約有五、六百人槍,分駐各區、鄉、鎮。當時,蕪湖縣民團的兩個營長是王心一和金敦厚。王是安徽潛山人,金是安徽桐城人,他們跟隨謝汝昌多年,關系密切,對謝也很忠實。這兩個營的士兵體質、裝備和訓練都較好,據說比國民黨的正規軍並不遜色。謝汝昌倚為實力。

另外,蕪湖還有一個警察局,原為省轄專局,1948年改歸蕪湖縣統轄。警察局有四個分局,警察約三、四百人。局長陳浙民,為國民黨軍統人員,據說是上校軍銜。他對縣長謝汝昌僅是表面上敷衍,實際上並非其心腹。謝的個性又強,經常對一些不法的部屬關押、懲辦,所以陳當面還是唯唯聽命的。解放前夕,陳浙民竟棄職潛逃,不知所終。

謝汝昌:站在歷史的路口,做出正確的選擇

蕪湖地下黨組織的負責人是方向明、石原臯。 方向明在青陽縣做過工作,又在大通鎮住過多年,知道謝的為人。方向明曾找謝汝昌辦過事,請他為宋亦英(文化名人、女性革命者)安排一個正式工作。謝汝昌在蕪湖教育局替宋亦英掛了一個縣督學的職位,並行給她一張聘書。不久,宋亦英就憑著這張聘書,順利地經過寧國、旌德、績溪進入中共遊擊區了。

石原臯是謝汝昌在北大時的同學,他倆私交極好。畢業後,石原臯與謝汝昌雖十多年未晤面,但他覺得有把握將謝縣長爭取過來。石原臯寫了一封信,給同在蕪湖的另一位北大同學陶賢,要陶賢告訴謝汝昌,他不久要到蕪湖去。謝縣長知曉後公開表示歡迎石原臯去,希望早點去。石原臯在那年春節前幾天,來到蕪湖,住在三聖坊三號樓上。大年三十日,陶賢、石原臯、謝汝昌一起在縣長府上度過除夕。

48年底——49年春,「何去何從」,謝縣長站在分岔路口,遲疑未決。謝汝昌很自負,不輕易聽信人言,也不輕易作出決斷。

老同學石原臯、老熟人方向明,這兩個地下共產黨向謝縣長闡述了黨的方針、政策,分析了國家的前途、個人的出路等,希望謝汝昌認清形勢,跟共產黨幹。謝有一定的政治頭腦,加之當地黨組織的負責人方向明、石 原臯又是舊好,經過反復權衡後,毅然決定走起義投誠之路。

解放大軍壓境、蕪湖人心浮動,謝縣長作出正確的選擇:

(1)把最可靠的王、金兩位營長以及連排長和士兵集中在蕪湖市區,好的輕武器也集中在身邊,親自掌握。

(2)謝汝昌親自負責保護地下共產黨員、地方進步人士的安全。

(3)確保國家財產和明遠電廠、裕中紗廠、益新面粉廠、火柴廠以及碾米廠等工廠的安全。

(4)控制儲存在蕪湖的軍隊糧食和國庫糧食,查清數量、存放的地點、代存的店鋪,防止被人偷運、疏散。

(5)保護蕪湖百姓的生命財產,維護地方治安。

(6)嚴防各種文書檔案資料遺失。

當時,國民黨征收的軍糧幾萬包(每包200市斤),分存於蕪湖各米廠。國民黨軍隊在潰逃前,曾多次令謝汝昌提貨、交運。謝有了投靠共產黨的心理準備後,對國民黨軍隊采取「明拖暗抗」的態度。

謝設宴招待了幾個提運的軍官,借口說:「這些軍公糧正在陸續加工,目前各廠都無成品糧可交,同時沒有麻袋,幾萬包米即使加工好後,也無法包裝,且軍運兵差太繁,民夫征集殆盡,縱然有米有袋,而民夫缺乏,打包、搬運、上船也無法進行,只好請各位先行回報上級,稍寬時日,我盡力向各廠督催。」

當解放軍第三十軍抵蕪湖境內,謝汝昌與地下黨負責人溝通情況。當談到軍首長希望地方幫助籌集軍糧時,謝汝昌立即回答說:軍糧已封存好,請派軍隊幹部隨我去提。

謝汝昌召集縣屬部隊和各科室的負責人作了具體部署,然後將縣民團兩個營的官兵集合講話,宣布了幾項紀律。他們組織巡邏隊逮捕了不少散兵遊勇、地痞流氓,並在南門灣現場槍斃了一名正在結夥搶劫盜匪,對維護市區的治安起到了震懾作用。

謝汝昌關於和平解放蕪湖的親筆資料

謝汝昌的簽名與簽章

安徽省委統戰部的證明

最後一任國民黨蕪湖縣長的歸途

1949年4月23日, 天未大明,第三野戰軍三十軍軍長饒守坤率領部隊渡江至蕪湖碼頭,因中華傳統的禮教與習俗,縣長謝汝昌未親身去迎接,改由第六行政專區保安副司令劉格非代替縣長迎接。蕪湖各界推派代表二、三十人,在蕪湖商會集合後,列隊走到江邊碼頭歡迎。

上午十時,人群突然活躍起來高喊起:「來了!來了!」舉目一望,只見解放軍已勝利過江向市區行進了。先頭部隊是遊擊隊,戰士的八角軍帽上插著柳枝和樹葉。接著就是野戰軍88支隊的部隊,軍容威武,隊伍成三列縱隊前進,一個連隊接著一個連隊,向歡迎群眾招手致意,炮竹聲、鑼鼓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蕪湖和平解放了。

待饒守坤軍長步行快到蕪湖縣政府大門,謝汝昌這才下樓,立在縣政府大門外恭候。謝汝昌圓滿完成了傳統禮教上的舊官員受降。

下午三時,在謝汝昌家,解放軍幹部、蕪湖原政府工作人員談笑言歡,互致問候,並討論了移交的有關問題。直到下午五時,大家才離開謝宅。

三十軍奉命向南追擊國民黨軍隊,蕪湖市由第十軍軍長杜以德接防,並成立軍管會。

1949年4月25日,蕪湖解放的第三天,軍管會召集國民黨縣屬各機關、部隊的員兵開會,點編國民黨縣屬部隊。點編時,縣屬部隊集合在市體育場,由解放軍88支隊總部按照各部隊的清冊,逐一將員兵、武器、被服、文卷等交接清楚。接收幹部並對每個員兵一一征求他們的意見,願留的留下,願去的即發給證明和路費回家生產。絕大多數員兵都願留下。經過點編的員兵在進行了短期休整後,即開往杭、滬沿線,加入到人民解放軍的戰鬥行列。

謝汝昌的舊屬經交代、復查後,由當時蕪湖市軍管會主任李步新和市人民政府市長江靖宇,分別簽發了交代清楚證明書。謝和大部份舊屬都由新生政府安排了工作。謝汝昌後任安徽省政協常委,民革安徽省委秘書長。

率部起義的國民黨蕪湖縣城防司令張力化,解放後在蕪湖市政協工作

家世:最後一任國民黨郎溪縣長承谷香的父祖

國民黨建平縣(今名:郎溪縣)最後一任縣長承谷香(1910—1953),字半農,譜名良竈,蕪湖縣陶辛鄉張社村人。

承谷香的祖父承大彬(生卒不詳),家庭殷實,擁有200來畝土地(含外河灘地),靠雇工、出租、利息為生。承谷香的父親承忠才(1884—1954),字柏如,系清末秀才,陶辛鄉紳士、陶辛圩堤會董事長。

承谷香的父親承柏如,全縣第二個「百萬富翁」,同惲天質、惲廷棟、芮鐵舟一起號稱皖南「四大家族」。其在鄉間擁有1600多畝田地(含保太灘灘地),在蕪湖市與徐鬥齋合股開「豐裕糧號」,還獨開「聚恒泰糧號」、「城中信用社」(即錢莊)、「鴻泰布店」等。
在張社村的老家,承家建造了4個正八間瓦屋計32間,「天丈地九」高,走馬轉閣樓,雕檐畫廊,另有側屋和礱坊廠數間。家中常年請夥計(長工)8個,用雙礱(兩部木礱)雙臼加工糧食,運到蕪湖米市。雇女傭2名,洗衣作炊。家備有長槍(中正式)、短槍(快機)各一支,請侍衛保鏢。聘用家族先生八房村承忠倫主事管家。

從法官到縣長:最後一任國民黨郎溪縣長的來路

少年時期的承谷香,個子不高,胖胖的,在家庭私塾、經館學堂讀書。青年時期在蕪湖、南京等地上中學。 1935年,承谷香 畢業於上海法政大學,分配至青陽縣當法官(推事),1941年調涇縣當法官,1944—1945年調任安徽省高等法院辦事處主任。承谷香深受省高等法院院長寥江南的信任,經寥向省長李品仙推薦,於1946年委任建平(郎溪)縣縣長,直至1949年4月。

1948年,國民黨省政府曾下令調承谷香到當塗縣任縣長,未曾就職。1949年2月,國民黨省政府又擬調承谷香任宣城縣縣長,由於「時局緊張」,也未就職。

承谷香在建平縣就任縣長時,清正廉潔、高風亮節,以「廉吏」著稱。 他拒收禮金,每當逢年過節,縣長事先在壁報欄內署名告示:「所有下屬一律仁等,時令三節禁止相互饋贈。」1947年至1948年,按規定,建平縣糧食加工廠提成500石大米作為縣長的薪資補貼,承谷香分文不取,全部用於機關職員、軍隊官兵的夥食補貼。

承谷香在建平縣就任縣長時,務實勤勉、恪盡職守,以「勤吏」著稱。 縣長承谷香經常帶隊下鄉調研、催糧稅款、清查戶口等。1946年, 縣長承谷香將文廟原先被毀殘留的建築拆除,修成南門街。 1947年,縣長承谷香得到縣商會和績溪同鄉會協助,在倒閉的私營明星電燈股份有限公司舊址辦起本縣第一家火力發電廠——建平縣電燈廠(發電站)。電廠以抗戰期間中興米廠的1台18馬力汽車引擎為動力,帶動1台8千瓦小型交流發電機,於同年9月7日正式向縣城北街商戶及機關單位供電。這是郎溪國營工業企業的肇始。政府機關還買了兩部十輪卡汽車,專門跑運輸。同年規劃縣城街道,折遷舊房多處,清理石板馬路,改鋪5米余寬的水泥沙漿路面,工程基本完工,僅十字街到北門任期內未修完。

1947年1月27日(正月初六),承谷香到蕪湖皖南行署(即第六專員公署)參加會議。早上由建平出發,乘坐帆布十輪卡車,隨行文職和軍職人員30名。那天下雨,泥濘路滑。當卡車開到破城橋(離宣城15公裏)時翻入河中,當場死亡4人。承谷香從車頭玻璃窗爬出,自身多處擦傷,僥幸保命。

承谷香在建平縣就任縣長時,鐵腕肅紀,整頓學風,以「鐵吏」著稱。 1946年初,郎溪中學剛復建才三個月,縣政府即向郎溪中學發出代電,規定:「不得罷課要挾或集會示威。······學生鼓動風潮或毆辱師長,除開除學籍外,並報請當地軍警機關立予拘押;全班學生破壞學校秩序,開除全班學籍,超過全校三分之二的學生破壞學校秩序,則全校解散」。同年4月,縣政府又向郎溪中學發出代電,命令「要求註意防制,要求各部隊對所在地學生運動密切註意,協助防制。」同年5月,聯合召開縣黨政軍聯席會議,再次就「中共近來鼓勵風潮,發動第二度之政治攻勢」一事緊急會商,制定應付措施。1947年6月,縣政府傳達:「據報,中共派大批重要分子化裝打入學校,成立地下學運指導委員會,專事操縱風潮,以遂其擾亂野心,······希即防制,註意偵訪,並將其活動情形查明為要。」

1947年9月,一京戲班子來縣裏演出,縣中學生芮宜行與趙xx去建平戲院看戲,在門口與檢票的發生口角,在戲院裏執勤的警察出來幹涉,與芮、趙扭打,警察持槍恫嚇,不料「啪」的一聲,一顆子彈擦著趙某的小腿打過去,趙同學受傷,鮮血直流,當時警察都嚇楞了。校長張俊騫聽到訊息十分吃驚,派縣中岑老師去縣政府向縣長報告,岑老師到了縣政府,看見縣長承谷香正在為此事責罵警察局長周筱全(宣城人)。承縣長見岑老師來,當著縣中老師面打了警察局長兩個嘴巴,責令把開槍的警察關押起來,另一方面又讓學校安撫受傷的學生。

承谷香愛好書法,善楷書。每天早上要練習毛筆字一個鐘頭。正因其名聲好、書法好,當地許多商鋪、中山紀念堂、中正小學、建平縣中學等招牌門匾都出自他的手跡。

從潛逃到鎮壓:最後一任國民黨郎溪縣長的歸途

1949年春,時局越來越緊,國民黨青年軍202師原在建平縣駐防,於4月初「調防」走了。失去軍事屏障後,國民黨省保安司令部通令:「查皖南各縣縣長,須堅守崗位守土有責,不準離開縣境。」

1949年4月24日,解放軍進攻建平。建平縣城不時地被丟炸彈。國軍1個團、縣自衛隊4個中隊加1個特務排,各鄉長、各分隊計幾千人處於戰鬥狀態。宣城、當塗已經失守,宣郎廣三縣聯防指揮部參謀長、建平縣大隊長紫向字(國軍團長,跛足)任守城總指揮。城墻共架30多挺機槍,整個縣城從上午10點到下午2點槍炮聲一片。當日早飯後,宣城縣長吳國泰、當塗縣長馬炯、建平縣長承谷香及國民黨76軍團長鄭某,在建平縣縣長辦公室緊急召開「應變聯席會議」。

會議開到11點多鐘,大隊長開始大聲喊人從北門撤退。再次喊時,東、西、南門已有解放軍進城了。連擺上桌的午飯也不敢吃,官員們從縣政府大院後門溜走。等到最後一個工作人員跑出政府大門時,擡頭一見都是穿黃軍衣的解放軍了。

縣境解放後,隱蔽在家中的承谷香,曾主動找解放軍及皖南行署辦移交手續。但是縣聯防大隊已潰散,槍支彈藥不知去向,政府庫存的糧食洗劫一空,文書檔案等連不起「號」了。這些是承谷香無法向軍管幹部交差的,於是攜妻兒老小逃到南京市潛伏下來,在林森路姑依廊34號開小飯店維持生活。

1953年,新生政權開展大規模的「肅反」運動。承谷香見勢不妙,夥同原當塗縣縣長馬炯、原宣城縣縣長吳國泰三人商議到上海辦理出國護照時,一起被捕。

承谷香等被押送回皖南各縣審理。因這三位縣長均有「簽字批捕」殺害本縣共產黨人的「劣跡」,被人民政府以反革命罪於1953年7月在郎溪執行槍決。1954年春節,隱匿在上海的承忠才,得知兒子承谷香已被槍決,年老失子已無指望,在上海藏身處服安眠藥自殺了。

郎溪老街

郎溪老街

建平古城墻:位於古縣城東南門郎川河北岸,僅存城關東門至南門渡口約400米

留在郎溪老街上承谷香縣長的政績工程

郎溪老街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