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同一個詞在香港、台灣和大陸的使用差異

2024-09-26台海

在香港和台灣都有許多反映其社會特點,而大陸所沒有的詞語。如「人蛇」(非法入境者)、 「放牛班」(無升學希望的學生編成的班級)、「安公子」(服用安非他命的青少年)、「剝衫替身」 (專門拍攝赤膊鏡頭的女替身演員)、「第四台」(私設的有線電視台)、「吊鹽水」(指工廠開工不足)等。

港台有許多新詞表示的事物與大陸相同,而詞形卻與大陸不同,也使大陸人感到陌生難解。如:

太空穿梭機:「太空穿校機」(港)/ 「太空梭」(台)

撞球:「桌球」(港) /「撞球」(台)

人行橫道線:「斑馬線」(港、台)

職業道德:「專業操守」(港)

滑鼠:「滑鼠」(台)

柯曼:「超人吉田」(港)/ 「超人力霸王、宇宙超人」(台)

【當代港台用語詞典】透過對港台詞語的深入系統研究,收錄了大陸與港台詞語,顯示了三地詞匯互相融合的程度。

有些合成詞,從構詞法看港台和大陸是相同的,但構成成分卻不同。如「關愛」(關心、愛護)、「關顧」(關心照顧)、「關念」 (關註惦念)、「矮化」(貶低)、「擺蕩」(動蕩)、「報備」(呈報備案)、「操宰」 (操縱主宰)、「考量」 (考慮酌量)等。

這種詞在大陸人看來有些像是縮略語,甚至是生造詞,但它們在港台語言中已凝定下來,使用頻率也甚高,具有了約定俗成的詞的地位 。

香港和台灣語言中保留的古語詞和早期白話詞比大陸多,有些在大陸已經消失的詞語,在港台不但保留下來,而且出現在口語化的文章中,如「肇因」、「厘定」、「評鑒」、「底定」、「建言」、「豪雨」、「機先」等。

有些舊詞出現了新的詞義變異,如「報聘」 源於【左傳】,現在在台灣用作外交回訪的正式稱法;「恩客」源於清人小說,原義為「青樓女子所鐘情或資助的顧客」,現在在台灣成為「嫖客」的同義詞;「公幹」是近代漢語詞,現在在香港用作「因公出差」。

港台還有一些用古漢語語素構成的合成詞,如「訂頒」(制定頒布)、「賦活」(賦予活力)等。但對這些現象的考察時要慎重,因為古語詞是漢語的共同遺產,不為港台所獨有,且要判斷哪些舊詞已在大陸完全消失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有少數港台詞語,詞形與大陸相同,意義卻迥然不同。如:

「班房」在大陸是「監獄」或「拘留所」的俗稱,在香港卻指「教室」;

「案件」在港台除了指「訴訟或違法事件」外,還可指一般的「事項、事例」 ;

「噸位」在香港除了指「最大載重量」外,還可指人的「體重」;

「拿捏」在台灣除了指「扭捏」或「要挾」外,還可指對分寸的「把握」或「掌握」;

「電池」在香港可比喻「色相」;

「混血」在台灣可比喻「中外合資;

「戶外活動」在香港可雙關「交際應酬活動」;

「房事」在台灣可雙關「住房問題」;

「儀仗隊」在台灣特指「喪禮中的儀仗隊」。

由於地域的影響,港台的普通話或「國語」中都容納了許多粵方言或閩南方言的詞語。由於社會生活的不同,還在方言詞的基礎上產生了一些「香港粵語詞」或「台語詞」,如「爆竊」(提門盜竊)、「口水佬」(說空話的人)、「吃頭路」(混日子)、「大拜拜」(熱鬧而沒有實效的活動)等。

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的英語借詞特別多,如日常用語「的士」(taxi)、「波」(ball) 、「波士」(boss)。

香港地處粵方言區,常常用粵方音轉譯外來詞,如card譯作「咭」,order譯作「柯打」,foreman譯作「科文」,都會使不懂粵方言的人費解。

而台灣的日語詞也比比皆是,如「便當」(盒飯)、「料理」(菜肴)、「阿莎力」(幹脆、爽快)等也是人們日常用的。

台灣由於力推「國語」,一般不用閩南方音譯外來詞,但采用音意兼用的方式較多,如sauna譯作「三溫暖」,show譯作「秀」,media譯作「媒體」,(香港譯作「媒介」,二者現皆已在大陸流行)。此外,台灣在轉譯人名時,第一字往往用的是漢族姓氏字,而且常常縮略音節,比如「艾奎諾」(阿基諾夫人)、「艾森豪」(艾森豪維爾)、「史亞努」(施漢諾)、「雷根」(列根)等 。

當引進外民族詞語時,大陸用符合漢語構詞習慣的意譯方式較多,而在港台,音譯或音意兼譯的外來詞語遠比大陸多。如英語的laser,大陸早期譯作「萊塞」,後來被意譯的「激光」 所取代;而香港現在仍用譯音詞「鐳射」,台灣則譯作「雷射」。

由於港台與大陸的社會生活、文化背景不同,行業語進入普通詞匯的表現也有很多差異。例如,大陸的排球和乒乓球運動很受人們喜愛,「二傳手」、「短平快」、「擦邊球」等詞已十分流行,但在港台卻極少見。

與此相應的,台灣的棒球運動盛行,「三振出局」、「 保送上壘」、「封殺」、「強棒出擊」等棒球術語也被人們日常使用,就進入了普通詞匯。此外,像武俠小說用語「過招」、「見招拆招」、「清理門戶」,金融、商業用語「跌停板」、「貨辦」(貨樣)、「長黑」(股價一路跌落)、「標箱」等,這些詞語在大陸也是很陌生的。

香港語言學者田小琳先生在【香港流通的詞語和社會生活】一文中說「從現代漢語詞匯實際包括的範圍看,限定在北方方言為詞匯基礎就有局限性,因為港、澳、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因社會背景文化背景所產生的詞匯變異情況很難反映出來」。

比如「合約」一詞在大陸是不需解釋的,而港台人就感到生疏,因為’他們習慣於使用「契約」或「合約」,同樣的,大陸人一開始也很難明白,台灣人所說的「機車」其實就是滿街跑的摩托車。

由於長期的積累,港台與大陸的詞語存在著多方面的差異,並且數量相當可觀,也將對漢語詞匯今後的發展和演變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近年來隨著交往的發展,港台與大陸詞語互相融合的現象也逐漸增多,人們相互之間的理解變得不那麽困難,誤解產生的機會也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