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 是中國三大海峽之一 ,同時也是中國最著名的海峽,因為它的對岸就是寶島台灣 。同時台灣海峽也溝通了中國近海兩大海域——東海 和南海 ,是北太平洋一條極其重要的海上通道 和非常繁忙的全球貿易航海線 ,中國北方 、日本 、南韓 等船只想要到達東南亞 、南亞 等地,台灣海峽是最短捷徑更是必經之路。
台灣海峽
在全球諸多海峽中,台灣海峽也是其中最寬的一個,著名的英吉利海峽 寬度大概是220公裏 ,白令海峽 約80公裏 ,直布羅陀海峽最寬只有43公裏 ,即使是馬六甲海峽最寬也只有370公裏 。而台灣海峽最寬可達400公裏 ,最窄處也有130公裏 ,是瓊州海峽的六倍 有余,而這可能也是當初國民黨選擇退守台灣而非海南的原因。
台灣海峽寬度
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 】相關規定,中國依法對大陸臨近海域及台灣島 、海南島 和南海諸島 臨近海域擁有內海 、領海 、大陸棚 、 專屬經濟區 等主權和主權權利。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的都是12海裏領海 ,中國也是如此,即台灣海峽東西兩岸領海基線向外12海裏海域都是中國領海。
大陸部份領海基線
海峽兩岸各12海裏領海也就是合計24海裏領海 ,大概是44.4公裏 ,而台灣海峽最窄處是130公裏,因此中國領海無法將整個海峽完全覆蓋 。但如果再加上專屬經濟區 就可以覆蓋了,因為國際法規定的專屬經濟區寬度是領海基線向外200海裏 ,也就是370公裏 ,兩岸合計740公裏 ,而台灣海峽最寬不過400公裏,完全夠用。
專屬經濟區
那台灣海峽有沒有可能像加拿大的哈德森灣 以及中國南海 一樣,屬於中國的歷史性水域 呢?這個不好說。因為不論是哈德森灣 還是大彼得灣 等都屬於【公約】中規定的歷史性海灣 範疇,沿岸國對其依法享有主權權利 。而中國南海早就有「南海九段線 」作為明確劃界依據,其產生時間也要遠早於1982年公約制定時間。
但台灣海峽兩者都不沾,因此可能無法被認定為中國歷史性水域,但卻完全屬於中國內海、領海以及專屬經濟區。
中國南海及南海群島
也正因為台灣海峽實在是太寬了,所以規劃已久的「台灣海峽跨海通道 」一直沒有付諸行動。還有像需要跨越海峽的京台高鐵 或高速 以及G319國道 都未能實作,其中G319國道起於台灣高雄 ,終點是四川成都 ,但現在只修到了福建廈門 ,全長2984公裏 。目前全球最長的跨海隧道是英吉利海峽隧道 ,全長50公裏 。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是港珠澳大橋 ,全長55公裏 。
而台灣海峽最窄處也有130公裏 ,是上述兩條跨海通道的兩倍 還長,不論是建設成本還是工程難度都不是一個層次。
英吉利海峽隧道
之前有專家提出三條跨海路線方案,北線福建平潭 至台灣新竹 ,全長126公裏 ,距離最短,其平均水深僅60~80米 ,海底巖層質地堅硬,修建難度最小 。中線福建莆田 至台灣苗栗 ,全長128公裏 ,距離比較適中,受台風和地震影響較小,安全性最高 。南線福建廈門 至台灣嘉義 ,全長174公裏 ,平均水深80~100米 ,且途徑高頻地震帶,難度系數最高 ,但因為連線兩岸經濟發達地區,因此價值最大 。
台灣海峽三條跨海通道
但不論是哪種跨海方案,又或者是跨海大橋 和跨海隧道 哪種跨海方式,在面對台灣海峽最窄130公裏的寬度時,其建設難度系數必定無法想象。首先是隧道,隧道雖然不受台風等天氣影響,但因為建在近百米的海底,因此通風 、排氣 和防漏水 是三大難題,而這其中哪一項出現問題對隧道內的車輛和人員來說都會是致命性的,尤其對於地震頻發的台海地區來說。
其次是大橋,大橋雖然不需要考慮上述三大難題,但海底有斷層 ,上百米的橋墩和上百公裏的橋梁極易受到台風影響,和港珠澳大橋完全不在一個難度水平。
台灣海峽水深及海底地形圖
現在有一個設想辦法就是在台灣海峽中部填造幾個人工島 ,透過人工島不僅可以牢牢控制整個海峽,而且還可以作為跨海隧道通風井,堪稱一舉兩得。不過填造人工島同樣也是一個大工程,如果不經過台灣淺灘的話,僅一個人工島就至少需要1.5億方土石 。但如果不考慮大橋或隧道,也許輪渡 是一個相對不錯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