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BA舉行新賽季體測,又在籃球圈形成熱議話題。例如,曾經入選中國男籃的賀希寧和王奕博沒能過關,今年被四川隊選中的網紅球員楊政也拿到兩個「零蛋」。一時間,CBA體測再一次引發外界熱議:這種測試到底有沒有必要?
其實,從目前CBA和中國男籃的實際水平看,體測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督促球員練好基本功。至於網紅球員楊政沒過關,恰恰也證明了體測的作用之一:它可以讓一些水平不夠的球員被排除在CBA聯賽之外,從門檻上杜絕渾水摸魚的可能。
再引關註
實際上,CBA體測由來已久。1995年的CBA元年,當時中國籃協就推出3200米跑和全場折返跑兩個測試專案。由於受到球員和球隊抵制,CBA體測曾於2005年取消,不過6年後在2011年又恢復,後來又改成抽測。在談到體測的目的時,時任籃管中心訓科部部長的宮魯鳴曾說得極為直白:「CBA體測是為了監督運動員訓練,絕不讓一些不達標者渾水摸魚打聯賽。」
宮魯鳴曾表示,以前CBA休賽期,因為沒有了教練監管,一些球員抽煙、喝酒,作息不規律,甚至打野球,導致體能下降。出台體測政策,就是希望球員不要荒廢了休賽期,說白了,就是CBA球員還不夠自律,體測是為了讓其繃緊訓練這根弦,以更好的狀態開啟新賽季,算是一種督促手段。
圖說:張兆旭在深蹲時腰傷復發 資料圖
歷次CBA體測之所以會引發爭議,主要是因為有球員在測試中受傷。比較嚴重的有2016年體測時,遼寧隊內線李曉旭在折返跑時跟腱斷裂;2019年體測時,上海男籃中鋒張兆旭在深蹲時腰傷復發……這些球員受傷的事件彼時都引起軒然大波,導致不少人對體測制度口誅筆伐。
今年同樣有球員受傷的情況出現。浙江隊後衛王奕博在體測中跟腱受傷,至少傷停一個月;新疆隊小將劉懿霆在專項速度耐力測試中遭遇膝蓋傷病。此外就是網紅球員楊政,這位內建流量的街球手今年透過選秀進入CBA,但他在專項速度耐力和2分鐘強度投籃兩項測試中均未達標。如果後續兩次補測還是沒能透過,楊政將失去參加新賽季CBA聯賽的資格。而楊政自己表示,體測沒過關就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短時間內很難達到職業聯賽對於體能和技戰術的要求。」
圖說:楊政 資料圖(下同)
其實不難
CBA的體測,真的令人望而生畏嗎?答案是否定的。中國籃協的初衷並非要給球員設定障礙,更不是想讓哪一類球員失業,而是要推動俱樂部抓好球員訓練質素。其實對於職業球員來說,體測門檻並不高,只要夏訓質素到位,肯定能透過。下個月就要年滿35周歲的老將周鵬,這次就一口氣透過了測試,這也證明只要平時球員多加訓練,透過體測完全是沒有問題的。
「測試的這些專案都是最基礎的,標準也不高。看到有運動員沒有透過,就認為測試有問題。這不是測試出問題了,而是運動員出問題了。」如今擔任中國籃協副主席的宮魯鳴表示,競技體育沒有捷徑,要想提高水平,必須吃苦耐勞,「世界籃球在發展,競技體育不練是沒有捷徑的,比賽是訓練的鏡子。」
今年測試分為2分鐘強度投籃、負重臥推、負重深蹲、專項速度耐力四個專案,每項都有具體要求和考核標準,達標要求為:專項速度耐力90分及以上且總分達到400分及以上。專項速度耐力測試被有些人戲稱為「奪命17折」,其實就是15米*17為一組,總計跑四組,每組間歇兩分鐘,總長度為1020米。此項測試按身高分為三檔:1.95米以下62秒達標;1.95米到2.04米之間64秒達標;2.04米以上66秒達標。此外,身高2.09米以上的球員,每增加1厘米達標成績放寬1秒;體重超過120公斤的球員,每增加1公斤放寬0.2秒;年齡超過30歲(不含30歲)的球員,每增加2歲放寬1秒。今年31歲的楊政身高1.96米,四組平均成績需要跑進64秒以內。實際上,他第一組折返跑接近60秒,比平均成績是快了不少的,但第二組70.7秒明顯差了很多,第三組完成了一半,第四組沒有參加……楊政想要透過測試,需要在速度控制上更有經驗,平均分配體能,另外還要提升耐力。
對於專項速度耐力測試,前國手馬健表示CBA球員應該能輕松完成才是:「CBA不管水平如何,那也是國內最高籃球聯賽!如果你想成為一名職業選手,特別是鋒線、後衛線的球員,如果連17個15米寬折返跑的基本要求都完不成,我看就不要去賽場上丟人現眼了……連體測你都過不去,也就說明你不具備上場打比賽的能力。」
達成共識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球員和球迷對CBA恢復全員體測一事觀點不一,今年的體測至少在球隊層面達成了一致:據悉當中國籃協提出這個方案時,CBA20家俱樂部無人反對,其中有不少俱樂部高層還明確表示了積極支持的態度。
實際上,過去這幾年CBA球員的訓練質素下滑是不容回避的事實。尤其是休賽期,有俱樂部老總反映,部份球員以各種借口逃避參加球隊統一夏訓,但一些球員缺乏自律性,自訓質素參差不齊。比賽是訓練的鏡子,訓練質素下降,自然導致比賽質素下降,進而影響到整個聯賽的水平提升。而聯賽是國家隊的基礎,聯賽水平不高自然導致國家隊水平下降。曾經的中國男籃是亞洲霸主,但近兩屆奧運會卻痛失參賽權,國家隊水平的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至於國家隊水平為何下滑,一方面是優秀球員斷檔,另外就是訓練不到位導致基本功甚至體能狀況堪憂,這也是中國籃協重拾體測的初衷。所以從這個角度說,重拾體能測試既是必要的,也是及時的,這是在挽救中國籃球。
其實當年籃協不是沒開過口子,透過每隊抽查兩人的方式放權,讓各家俱樂部自行組織體測,並希望球員能做到自覺自律,但結果就是有不少球員甚至球隊開始疏於訓練,進而搞得國家隊戰績也每況愈下。其實如果球員能夠自覺抓好訓練,國家隊戰績也好歹尚能保持的話,籃協也不會重拾全員體測。既然水平不夠,所以體測就很有必要——你們自己不努力訓練,那麽就用體測來檢驗你們的訓練成果,無可厚非。
體測就像考試,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宮魯鳴表示,當初籃協推進體測的初衷是促進各個俱樂部抓訓練,國外各俱樂部也有自己的測試方式,這是對職業運動員的基本要求。「將來如果每個俱樂部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都有自己的測試體系,中國籃協就不用做這件事了。」(新民晚報記者 李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