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任雙偉新著【永通萬國】:考歷代貨幣興廢,記王朝國運盛衰

2024-01-23辟謠

2024年1月,「中國好書」年榜作者、錢幣收藏家任雙偉的新作【永通萬國:貨幣與歷代興衰】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024年的1月12日,北宋政府發行首屆官交子,這一天也成為人類歷史上紙幣的誕生日。2024年1月12日,正值紙幣誕生1000年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北京圖書大廈舉行了「紙幣千年之夜——紀念紙幣誕生1000年暨【永通萬國:貨幣與歷代興衰】釋出會」。出席釋出會的有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中國錢幣學會秘書長、中國錢幣學會委員會主任周衛榮,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中國金融學會金融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何平,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李紅強、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孔令燕,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王儷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劉舜強,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館員王紀潔,中國錢幣學會秘書部主任楊君,河北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中國錢幣學會理事朱安祥以及本書作者任雙偉以及眾多業界、藏界代表。

與會嘉賓合影。

人民文學出版社是文學出版強社,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古今中外、提高為主的出版方針,堅持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的工作精神,堅持為人民出好書,出版了大量豐富和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優質經典圖書。

為更好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文社不斷拓展出版邊界,豐富出版種類,並於多年前專門成立了文化編輯室。經過積極探索和實踐,已編輯出版了一大批具有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和中國審美特性的精品佳作,【永通萬國:貨幣與歷代興衰】正是其中的亮眼之作。

【永通萬國:貨幣與歷代興衰】梳理了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貨幣形態,如貝幣、銅錢、紙幣、白銀等的特征與使用歷程,生動形象地敘述了貨幣發展、貨幣制度和貨幣政策對王朝興衰的影響與作用,從錢幣的方孔諦觀歷史,角度新穎,圖文並茂,是一部弘揚貨幣文化傳承的佳作。書中附有近 3000 張歷代貨幣彩圖,並以表格形式歸納貨幣的特征,對於錢幣愛好者來說,亦是一部上好的收藏入門指南。

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李紅強。

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李紅強作為出版方代表發表致辭,他在致辭中表示:「在紙幣的誕生日舉辦‘紙幣千年之夜’的活動是向千年的紙幣文明致敬,也是對貨幣文化的一種傳承。對於人民文學出版社來說,邀約各位專家、學者、收藏家和朋友們在此間分享貨幣中的無限內容,以及出版【永通萬國:貨幣與歷代興衰】一書,就是致敬和傳承的具體方式。」

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周衛榮。

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周衛榮在致辭中也談道:「一千年以來紙幣的流通和使用在促進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方面發揮巨大的進步,如果沒有紙幣的流通使用,很難說有現代如此發達繁榮的經濟,更不要說現在發達的貨幣金融體系。紙幣的發明與眾所周知的四大發明具有同等的功效。在紙幣誕生1000年的紀念日裏,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這次活動並推出【永通萬國:貨幣與歷代興衰】,把紙幣發明的偉大意義、歷史作用告訴大家,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對談現場。

在接下來的對談中周衛榮、何平、王儷閻、劉舜強、王紀潔、楊君、朱安祥等各位專家分別從貨幣的起源、紙幣的發展路徑、傳統貨幣中的貴金屬貨幣、清代宮廷中的宮錢、紅色貨幣產生及發展、「交子」版考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銅錢及其制度等方面發表了極富專業性的見解。本書作者任雙偉也進行了創作談。

對談現場。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永通萬國:貨幣與歷代興衰】與學術前沿掛鉤,以豐厚的考古資料和文學化的表達,剖析貨幣與歷代興衰的關聯,圖文俱佳、裝幀上乘,兼具資料性、思想性、學術性和可讀性,是一部普及貨幣史與錢幣文化的佳作。

展示MR、XR科技的運用。

釋出會上,出版方還展示了MR、XR科技在【永通萬國:貨幣與歷代興衰】一書中的運用,透過佩戴可視器材,掃描書中二維碼,讀者可以同歷代錢幣進行互動,這是本次釋出會的一大亮點。

中國歷代錢幣除了具有歷史價值、審美價值,也具有高度的文化價值、收藏價值,為此,出版社開發出了「吉錢」與「永通萬國禮盒」兩個系列的文創產品,並將於春暖花開之時舉辦「錢幣與文學」特展。

寰宇方圓,傳承古代優秀文化

中國錢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種類紛繁、多姿多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各個時期的貨幣形態是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映照。被認為是最初貨幣的「海貝」,多來自遙遠的印度洋,珍稀美麗、光潔奪目,卻蘊含著華夏九州的禮制文明,葆有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根脈。萬裏同風,兼包並蓄,陰陽和合,這是貨幣的隱喻,也是文明的隱喻。不僅時人珍之寶之,傳承至今,人們對自己最重要的人依舊呼之為「寶貝」。從農具演化而來的先秦布幣,以其青銅的質地、穩定的形態和可靠的價值成為青銅時代的「交換王者」。秦以後的圓形方孔銅錢,既是鑄造技術發展的體現,也是便於攜帶的發明,更是代表著古人對天圓地方、和諧萬物的審美崇拜,此後銅錢的質地與形態一直穩定地延續到近代。

以歷史古錢幣為內涵的中國貨幣文化,不僅反映出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及鑄造技術行程,以錢文為主的古錢幣,還反映出中國文字和書法藝術的發展狀況。先秦布幣上的金文、秦漢五銖的篆書、隋唐通寶的隸書、楷書以及後世宋元明清的各種精彩的貨幣錢文,正是中國幾千年文字和書法藝術發展的一面鏡子。著名的漢末金錯刀上「一刀平五千」的優雅篆文,是四改幣制的王莽時期的美學追求;北周時代「永通萬國」錢文是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時期的美好寓意與時代聲音,唐代開元通寶錢上的灑脫隸書是盛唐氣象的大國自信,大觀通寶上的瘦金體錢文更是代表了宋代貨幣文化的最高水平。

【永通萬國:貨幣與歷代興衰】一書中收錄了近3000張歷代錢幣圖片並繪制了40張表格,這些圖表和說明由作者和三十多位錢幣專家、學者、收藏家、鑒定師共同編制,囊括了歷代綱目貨幣和珍稀貨幣,讀者可以從中盡情欣賞貨幣中所承載的中國古代優秀文化。

考歷代貨幣興廢,記王朝國運盛衰

財政為王朝命脈,貨幣為財政血液。【永通萬國:貨幣與歷代興衰】一書的作者以貨幣發微,生動形象地敘述了貨幣發展、貨幣制度和貨幣政策對王朝興衰的影響與作用,揭示出歷代興替的奧秘。

縱觀歷史,貨幣是一種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它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發展,貨幣的變遷總是與王朝盛衰呈正相關,社會穩定、經濟執行良好,則貨幣政策穩定;而穩定恰當的貨幣政策,則會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開元通寶」錢,是唐代最主要的流通貨幣,其鑄行與整個大唐相始終。唐朝的貨幣制度和財政政策為盛唐經濟繁榮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些制度和政策有助於促進商品流通、擴大農業生產和加強財政管理。唐朝經濟的繁榮也表明了良好的貨幣和財政制度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唐朝的經濟發展不僅給後來的歷史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也為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東漢末年頻繁進行貨幣改制,新莽時期設計了復雜的貨幣體系,把已經被時代淘汰掉的貝殼、龜殼重新納入貨幣體系,這種嚴重違背貨幣演變規律的行為,必然會導致經濟的紊亂,最終引發社會危機,新莽之亂也成為後世永久的鏡鑒。

在【永通萬國:貨幣與歷代興衰】中,作者以廣闊的視野、獨特的角度和文學性的筆觸,讓貨幣成為歷史敘事的主人公,讓貨幣發展、貨幣制度和貨幣政策等成為生動的敘事情節,把專著和科普結合起來,不失專業水準,也不失閱讀樂趣。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王儷閻說,作者的每一章節都是按照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階段而設計,透過歷史事件生動活潑地把貨幣的發展牽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