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電動車充電樁調研|「充值款去哪了」背後的行業隱患

2024-01-13辟謠

【南方都市報】2024年1月12日A10版

「我剛入行的時候,也註意到充值模式這個問題。」河南某充電樁品牌負責人辛蘭(化名)向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在行業持續觀察後,辛蘭發現充值模式隱藏的問題——缺乏第三方支付平台介入,充值款直接進了上遊廠家賬戶,成為企業攏資工具。

在充電樁產業鏈處於中間位置的營運商,從上遊廠家獲得器材和營運平台,承擔主要的經營任務,卻只能「乖乖」等著分賬。萬一老板卷款跑路,營運商還得自掏腰包繼續履行與物業管理處的合約。

當單一的支付方式開始被質疑,充電樁行業的隱患就像被戳破的泡泡,開始顯露。

預付成為充電樁主流支付方式

有利於企業攏資提高使用者黏性

「目前,充電樁行業支付方式主要分為預付和後付兩種。預付又分為兩種,單筆訂單預付和賬戶充值。後付則是充電完成後,平台自動發起扣款,一般會使用支付寶或者微信這樣能提供信用擔保的支付工具。」猛獁充電研發負責人袁建平向南都·灣財社記者介紹道。

作為充電樁解決方案提供商,猛獁充電對接過大大小小不同的營運商。袁建平觀察看來,目前選擇預付方式的營運商較多,其中又以充值方式居多。南都·灣財社記者統計了市面上使用頻率較高的10款電動單車充電樁支付情況,發現天天充電、小兔充充、雲易充、尚億源和車充安等5款充電樁必須充值後才能使用,其中有4款充電樁限制了最低充值金額,從1元到10元不等。

為什麽大多數充電樁品牌會選擇充值模式?小兔充充方面告訴南都·灣財社記者:「充電樁從最早的投幣式、用充值機充卡、再到刷卡充電的器材,都是‘先付費後充電’,因此該消費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對企業而言,預付也是好處多多,「首先,能最便利地保障企業自身利益,保證能收到款;第二,充值有利於企業快速收集資金,用以擴充套件站點等;第三,提高使用者的黏性,消費者充值了,就更有可能選擇到這個充電樁消費。」袁建平分析。

再者,充值支付也可能成為部份營運商在激烈競爭中立足的方式。業內人士辛蘭告訴記者,營運商要將充電樁進駐社區,需與小區物業管理處簽訂合約,「大的社區可能不止一個充電樁,為了能深度繫結這個社區,營運商就會選擇讓消費者充值。」

充值款或直進上遊廠家賬戶

廠家跑路營運商也「叫苦不叠」

隨著支付方式改變和消費者維權意識提高,充值模式開始被消費者質疑,令人擔憂的是,充值款到底進了誰的口袋?是否會被企業另作他用?細細挖掘充電樁產業鏈條,充值模式的隱患逐漸顯現。

在充電樁行業,由上遊廠家為營運商提供充電樁器材和營運平台,營運商找到招商的社區後,再與該社區物業管理處簽訂合約,進駐充電棚。「也就是說,充電樁廠家和營運商是供銷關系,充電樁一旦銷售出去,所有權就歸營運商所有,營運商才是充電樁的經營主體。廠家給營運商提供不同支付選項,是否開通充值,由營運商說了算。」

不過,據辛蘭觀察,不少廠家會以低價器材吸引營運商加盟,條件就是「充值金額進廠家賬戶」。辛蘭表示,按理來說,消費者付了充電費用,收入應為營運商所得。但目前行業中多是消費者付錢給了廠家,然後才能從廠家的賬戶分賬給營運商。

這就意味著,消費者充值的款項,可能直接進了上遊廠家的口袋。「這就是問題所在。有很多廠家沒有引進第三方支付,公司相當於有一個‘小金庫’,萬一哪天老板動心了,就會產生隱患。」辛蘭告訴南都·灣財社記者,在她接觸的營運商中,不乏廠家跑路後「打著官司要賬」的。

錢進了賬,廠家也可能壓著不分給營運商,但營運商不能輕易「撂挑子」,器材費、營運費、場地費等都是成本,「大多營運商認為,拆了器材,賬更對不上,錢更不可能要回來。」辛蘭說,即使分不到錢,營運商還是會硬著頭皮繼續經營。

由於賬單不經過營運商,要是廠家真的跑路,甚至會出現「連退款都不知道要退多少錢」的情況。但跟物業管理處簽訂合約的是營運商,因此為消費者退款的責任還得落在營運商頭上。「營運商要包攬電費、退款等支出,還收不到錢,這麽一算他們無法止損。」辛蘭說。

接入第三方支付 平台 為何難?

行業呼喚監管出台統一標準

接入不同支付方式並不存在技術困難,袁建平認為,廠家和營運商應該為消費者提供多元的支付方式,同時滿足一次性消費和持續性消費的需求。

如果廠家和營運商考慮以充值方式為主,則應當引入第三方支付平台作為監管。2019年,辛蘭所在廠家引入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費者充值款會匯至第三方獨立賬戶,第三方支付平台則按照規則定期結算給營運商。「只要看不到、拿不到這個‘小金庫’的錢,自己就不會‘動心’。」

既然有更公正和透明的支付方式,為什麽大部份廠家不選擇與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辛蘭表示,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成本很高,對缺乏規模的廠家而言並不劃算,「接入只是第一步,後續需要運維和管理,每年都需要支付一筆服務費。」辛蘭說,除此之外,廠家選擇不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原因便是想攏資,「想用客戶的錢」。

另有品牌在磕碰中探索出利用信用體系兜底的「新信任消費」模式。在上述統計的10個充電樁品牌中,小綠人是唯一使用「先充服務」的品牌。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咨詢小綠人客服,對方回復稱:「由於金融監管法規要求,目前預充值的功能已經停用,現在預設開通微信支付分充電」。

公開資料顯示,在改變支付方式前,小綠人的使用者需要充值進行消費。記者查詢天眼查發現,2020年9月7日,北京綠星小綠人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了北京市海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下發的行政處罰,處罰依據是「經營者不得在格式條款中排除消費者解釋格式條款的權利」。

但與微信、支付寶這類大型第三方支付工具合作,對充電樁品牌有一定的準入門檻。微信支付支持接入的商戶類別包括普通商戶、特約子商戶,申請商戶需滿足一個月內整體投訴率小於0.01%等條件。目前,微信支付與特來電、星星充電、小綠人充電等頭部充電樁企業建立合作,這些品牌均有一定規模。

為何只有一種支付方式?這或許不為消費者所在意和深究,但背後卻牽扯出充電樁行業產業鏈的隱患,掌握後台權力的上遊充電樁廠家,若沒有第三方平台牽制,消費者充值款就有被挪用的風險。而那些被遺忘在賬戶余額裏的幾元幾角,也成了消費者不會追也可能追不回的爛賬。

如何從細處改變,整頓行業生態?「行業內也在一起討論過支付方式的問題,大家希望能有行業統一標準,比如明確電費價格、波峰波谷、服務費標準等。再者,明確監管職責範圍,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出了問題都能找到對應負責的監管部門。這是一個民生工程。」辛蘭表示。

總第175期

統籌編輯:董曉妍

采寫 / 攝影 :南都·灣財社記者 彭樂怡 實習生 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