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明代祿米倉建於哪年?能存多少糧食?

2024-01-06辟謠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李仲民

舊時,人們對於新一年的最大期待就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對於京城來說,充足的糧食就顯得尤為重要。從遼金到明清,為了滿足北京城的糧食供應,歷代統治者開通了運河,建起了一座座糧倉。歷經歲月變遷,北京城裏也留下了諸多與糧食相關的痕跡。

如今,朝陽門內南小街東側有一條祿米倉胡同,它就是因為明代時胡同裏建有存放宗親王室糧食的祿米倉而得名。

祿米倉胡同歷史悠久,它形成於元大都時期,元代屬東皇華坊,只是當時的名稱及用途今已無從得知。明初,這條胡同北側偏西除了祿米倉,東口為敕建智化寺,寺的西側曾經是明清兩代京衛武學所在地。

近幾年來,人們對於智化寺有了更多了解,但是對祿米倉和京衛武學的關註度相對較低。筆者透過查閱資料發現,關於祿米倉的建成時間有值得商榷之處,另外資料中對明代祿米倉的作用及規模也有一些補遺。

明清祿米倉遺存

祿米倉在正統二年就有記載

關於祿米倉,最通行的說法,它是明清兩代儲存京官俸米的糧倉,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如今,祿米倉胡同71號、73號院留存有明清糧倉3廒,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說祿米倉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未見提供明確史據。筆者推測或與【萬歷重修會典】有關。作為明代官修法典,【明會典】始纂於弘治十年(1497年),正德六年(1511年)首次刊行,世稱【正德會典】;萬歷四年(1576年)重修,萬歷十五年刊行。其卷二十一【倉庾一】記載:

祿米倉二衛:嘉靖四十一年令改府軍、彭城二倉之半為祿米倉。外東倉為衛倉。內西倉為部倉。

祿米倉建於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說法,大多由此而來。然而,有史料表明,在嘉靖四十年之前,祿米倉即已存在:

其一,張爵作於嘉靖三十九年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在「東城黃華坊」記有:「幹面胡同,祿米倉,武學,王府倉,智化寺,梁瓜子胡同,武德興武衛,史家胡同……」

其二,1511年首次刊行的【正德會典】卷三十九【內外倉廒一】也提到了祿米倉:「祿米倉二衛:彭城衛南新倉、府軍前衛南新倉。」

其三,【明英宗實錄】也有記載,「正統二年冬十月壬午,命光祿寺會計收受糧料,附余者送祿米倉空廒收貯待用。」

根據【明英宗實錄】的記載,不晚於正統二年(1437年)十月,祿米倉就投入使用了。筆者透過查閱【明實錄】【明會典】以及萬歷八年(1580年)劉斯潔著【太倉考】、萬歷十年張學顏重編【萬歷會計錄】等史籍,對其始建時間做以下探討。

明初北京建有兩座廣備庫

首先來看明初京倉的設立情況。京倉,即設於京師的倉廒。明代京倉最早由明太祖設於南京,「凡倉廒建置。洪武四年,設軍儲倉二十所。二十八年,置皇城長安、東安、西安、北安四門倉。」

北京皇城的四門倉,為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仿洪武時的南京城而設(北京皇城的西安門倉為明英宗天順七年即1463年五月增置),諸倉具體位置俟考。有學者撰文稱其專供內廷所設,實乃誤讀,根據【明史】的記載,皇城四門倉的真實用途是「儲糧給守禦軍」。

從永樂年間一直到弘治年間,北京城陸續建起了舊太倉、新太倉、海運倉、南新倉、北新倉、大軍倉、濟陽倉等京倉,每個京倉下設不同的衛倉。衛,明代軍隊編制,一般以5600人為一衛。衛倉即供給一衛官兵的糧倉。從這可以看出,京倉設立的主要用途是為拱衛京師軍隊提供所需糧米。

不過,作為京倉之一的祿米倉,沒有像以上這些京倉有非常確切的記錄,它的建成與廣備庫的演變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明代初期,北京有兩座廣備庫,它們也用來存放糧食。第一座是朱元璋設立北平廣備庫。據【明太祖實錄】,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置北平等府廣備等庫,北平曰:廣備,廣平曰:大有,大名曰:永昌……」

靖難之役後,朱棣即位,年號永樂。永樂初,都城仍在南京,北平府改為順天府。當時,太子朱高熾在南京,而趙王朱高燧則留守北京。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再設順天府廣備庫,以供趙王存放祿米:

九月庚寅,命戶部自今歲為始,歲給趙王高燧祿米五萬石、鈔五萬錠,仍給北京,在城課稅。設北京順天府廣備庫。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駕崩,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年號洪熙。按明太祖制定的藩王制度,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八日,趙王朱高燧到其封地——彰德。半個月後,「趙王高燧奏:‘王府舊存祿米十二萬石在京。乞官為運赴彰德。’上命戶部於彰德附近倉內支粳米十二萬石給之。」從這一數碼,可以看出順天府廣備庫的規模是相當可觀的。

廣備庫「盤並」而成祿米倉

宣德六年(1431年)九月,一份奏折反映了順天府廣備庫的新用途:

乙酉,行在工部奏:順天府廣備庫所收預備賞賜軍士袢襖褲鞋……(明宣宗實錄卷之八十三)

到了正統元年(1436年)十二月,明英宗下令又將該庫改回倉廒。正統二年五月,這項工程完工:

丙辰,行在戶部奏:廣備庫盤並,收糧倉廒一十一連,請以五連立彭城衛南新倉,六連立府軍前衛南新倉。從之。

結合以上史料,基本可以認定:趙王就藩彰德府後,兩庫曾被用於儲存軍士的衣鞋等軍事裝備。正統二年(1437年)五月,對兩庫進行盤並。其中,順天府廣備庫改設倉廒11連,5連立為彭城衛南新倉,6連立為府軍前衛南新倉。而這也與【正德會典】提到的「祿米倉二衛:彭城衛南新倉、府軍前衛南新倉」相符。

正是從正統二年起,新的祿米倉便誕生了。如此推測,祿米倉的始建時間為1437年,這比通行說法提前了124年。

祿米倉

關於東西廣備庫的分布,筆者分析得出以下結論:洪武時期設立的北平府廣備庫,設立於西城阜成門一帶。【欽定古今圖書整合·坊表部匯考】所引【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有以下記載:「河漕西坊,三牌十三鋪,有廣備庫、阜成廠、揀果廠、永清左衛、北新草場、普度堂、白塔寺、祝壽翊教寺。」

永樂八年明成祖設立的順天府廣備庫,在朝陽門一帶,就是後來祿米倉的位置。正統二年盤並廣備庫時,西庫留存,東庫改為祿米倉。這也可以透過【漕運通誌】(嘉靖四年楊宏等人撰寫)中所記「祿米倉在東城坊,廣備庫倉在西城坊」進行佐證。

祿米和俸米有何區別

明代,祿米和俸米在發放物件上有著極其嚴格的等級之分。以祿米命名倉廒,絕非無意之舉,不可以普通衛倉視之。

從【明實錄】來看,洪武時期制度草創,廩祿方面,祿米、俸米尚無嚴格區分。永樂以後基本形成歲祿、月俸制度,即支給宗室、勛戚的稱祿米,原則上每年發放一次;支給文武百官的稱俸米,按月領取。正如嘉靖時期大臣靳學顏【講求財用疏】中謂之「宗室之祿,百官之俸」。也就是說宗室使用的是祿米,而百官用的則是俸米。

根據【萬歷重修會典】卷三十八【廩祿一·宗藩祿米】記載,當時宗室祿米額數為:

親王米一萬石,郡王米二千石,鎮國將軍米一千石,輔國將軍米八百石……

公主及駙馬二千石,郡主及儀賓八百石……

此外,親王受封後,未到封地時,也會發放祿米。明仁宗下旨:「命戶部歲給衛王瞻埏祿米千石、鈔四千錠;令鄭王,越王,襄王,荊王,梁王,淮王,滕王祿米,暫各給三千石。」

除了宗室,皇帝還為公、侯、駙馬、伯等勛戚,依據爵位等級發放祿米。魏國公(徐達)家族,歲支祿米五千石,標準最高。排名靠後的誠意伯(劉基)家族歲支祿米僅七百石。

文武百官根據官職領取相應數量的俸米,其支給方式為:俸米先撥付給各個衙門,再由衙門按月支給。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對祿米倉做出調整後,在京官員俸米支給方式也發生變化:各衙門的俸米,先在祿米倉收納,然後由各衙門按月領取。不同的衙門,在每個月領取的時間也不一樣。

根據以上祿米和俸米的分析,可以推測明英宗改建祿米倉的原因。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登基不久的明英宗(宣德皇帝在這年正月去世)冊封弟弟朱祁鈺為郕王,奉藩京師,祿米三千石。此時,叔輩諸王中越王朱瞻墉、衛王朱瞻埏未到封國,而且考慮到在京公主、部份勛戚的祿米同樣需在京倉支給。這是一筆不小的數量。而且,隨著北京作為京師的地位日益鞏固,拱衛京師的衛所有所增益,京倉不敷,亟待充實。

正是基於以上多種因素,促使明英宗於正統二年五月下令將主要用於儲備軍事裝備的順天府廣備庫重新改回倉廒,用以保證宗室勛戚祿米的支給,並以祿米倉命名之,可謂恰如其分。

萬歷時祿米倉存糧十萬石

明萬歷八年(1580年)的【太倉考】卷四記載:

隆慶元年,主事蔡一槐奉劄開送裕府原借支祿米倉糙米三千石,將蘇松常抵補還倉。

這則記載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明世宗朱厚熜去世。十二天後,裕王朱載坖即位,即明穆宗。坐上皇帝寶座的明穆宗下令將已於年前預支的三千石祿米,以蘇松常禦供歸還給祿米倉。這足以證明,直至明中葉,祿米倉仍一如既往地承擔著親王受封後未到封國以前祿米的支給。

祿米倉

那麽,明代祿米倉的規模有多大呢?根據【太倉考】記載:「祿米倉,周長二百六十三丈。」可見,當時祿米倉的周長約合841.6米。

另據【萬歷重修會典】卷一百八十七【營造·京倉】,祿米倉的規模如下:

祿米倉,二衛(並部糧):舊廒七十四座,見在廒四十九座。計二百四十五間。空地二座。

彭城衛:見廒十九座。內一座四間,余俱五間。空地一座。

府軍前衛:見廒十九座。內一座三間,二座四間,一座六間,一座七間,余俱五間。空地一座。

部糧見廒十一座。內二座六間,余俱五間。

【萬歷會計錄】卷三十六【倉場】則記錄下當時祿米倉收糧數量約十萬石:

祿米倉:彭城衛南新倉、府軍前衛南新倉,共收糧四萬八千四百三十二石四鬥九升一勺零;另,府部民運白糧,共五萬五百七十八石。

透過以上材料,對祿米倉的建成、規模以及用途作了梳理。再回到【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的「幹面胡同,祿米倉,武學,王府倉,智化寺,梁瓜子胡同,武德興武衛,史家胡同」的這條記載,可知明代時,緊鄰祿米倉胡同的還有武學、王府倉、智化寺等。智化寺始建於正統八年,原為宦官王振的家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京衛武學初設於正統六年五月,景泰時廢。天順八年(1464年),明憲宗復設於智化寺西側。清雍正四年(1726年)停辦,逐漸淪為民舍。今尚存武學胡同。

關於王府倉,筆者查閱大量史料,未見與其相關的任何記載,在現實中也沒有找到與之相應的位置。筆者猜測,所謂「王府倉」,或許是民間對永樂年間順天府廣備庫(祿米倉前身)的稱呼。只不過,在這裏改為祿米倉後,「王府倉」這個名稱最終淹沒在歷史中。

為何這麽說呢?【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記載,阜成門內大街南側也有一條王府倉胡同。聯想到元代大都內設有不少王府,與之相應形成「王府倉」亦屬正常,胡同也因此得名。阜成門內的王府倉胡同,名稱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