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夜讀|大朵:槐花小記

2024-08-21辟謠

街上車來車往,雨伴槐花,簌簌落下,竟然有一股蒼茫之氣,動人心魄。

寫小記,如拾落花,讀日記類的書也是這感覺。近日讀朱自清先生的首次日記,卻多了一份沈重,或許是與心不隔的緣故。

朱自清的首次日記從1924年7月28日開始記到11月30日。那時朱自清已去寧波省立四中任教,同時又去上虞春暉中學兼課,家眷留在溫州,暑期仍回溫州,暑假裏開始寫日記。9月間,蘇浙戰爭爆發,溫州也不安寧,才把家眷遷往春暉中學。

在朱自清的首次日記裏,可以看到他在溫州、寧波兩地任教的生活、交友、創作、讀書及思想情感。日記中頻繁出現借錢、還錢,甚至典當衣物的記錄,朱自清一家生活的窘迫一覽無遺。日記中不多的關於飲食的記錄,對於朱自清那無法隨心所欲想吃什麽就吃什麽而長時間癟癟的胃囊來說別具深意,值得一說。

——8月16日,朱自清晚上應邀到徐奎家吃飯,「吃酥面蘿蔔絲餅,甚佳。」酥面蘿蔔絲餅,是一種油煎的面餅,餡料有蘿蔔絲,也有鹹菜,加入小蝦皮,溫州人現在還喜歡吃。

8月20日寫道:「遇功一,購蛋糕及小麪包,而沒有開花饅頭,甚悵!因日來頗思當年在唐大家吃油炸‘京江臍’蘸雞湯風味也。」

作家陳武先生研究朱自清多年,日前,我在遼寧丹東遇到陳武。他說,京江臍是江蘇的一道面食小吃,手工制成,正面突起的六個小尖角,有點像貓或虎的爪子,上海人也叫老虎爪子,常州人叫馬腳爪子,用爐子烤出來,焦黃,吃起來外脆內軟,特別香。

看來溫州的開花饅頭雖不是京江臍,但形狀有點像,可以解朱自清的鄉愁,但連替代品的開花饅頭也沒有買到了。溫州有一樣面食小吃叫馬蹄松,也是烤出來的,似乎更像京江臍,是朱自清沒見過,還是那時候沒有這種面食小吃呢?

再看8月22日的日記,朱自清跟吳冷江借錢不成,又接受吳冷江的邀請,到他家吃晚飯,日記寫道:「晚到吳家,吃杏仁豆腐,以洋菜糜和杏仁露凝成,再加杏仁露湯,味甚美。又進雙弓米,小菜四色:鹹蛋,綠筍,菜烘,鯽魚,均可口——後兩色尤佳。」

「杏仁豆腐」,應是杏仁磨成漿後凝固而成,是夏日消暑的小甜品。那「四色小菜」,是典型的溫州夏日平常人家的小菜,尤其是「菜烘」,一種腌制的芥菜梗,清水浸泡稀釋鹽分後,用菜油翻炒,入口清味,下飯或配粥皆是上品,溫州人現在還是好此味。

8月26日的日記寫道:「晚閱卷,至十二時,吃綠豆稀飯,加微糖,風味甚佳。」這綠豆稀飯,太家常了。

再看11月9日的日記,寫道:「伍敏行來,將書箱、皮袍等帶來,甚感激他,從此對溫州無甚系念了。皮袍相別一冬,重見殊有親密之感。」接著又記:「伍君帶來青柑,得飽啖,味甚美,亦不覺其苦也。」

伍敏行帶來寄存在溫州的書箱,以及從典當鋪裏贖回的皮袍,還帶來了青柑。這青柑,應是溫州的甌柑。11月,甌柑剛下枝頭,酸且苦味甚濃,得儲藏到農歷年底,苦味退去甜味出來,才是最佳的品嘗期。朱自清等不及就吃了,現實比青柑更苦吧。

還要提一下11月16日這天,朱自清中午先在白馬湖家中請客喝酒,在座有「丏尊、綬青、淑琴、敏行、天縻諸人,菜難為繼」。晚上又到章家吃酒,寫道:「開席而坐。‘新客’坐正中一桌,頭菜特豐,餘菜器具亦較好,我覺頻無謂。晚歸,雖有月色,而冷極,只腸胃不舒。」這裏所記的「腸胃不舒」,是朱自清日記和書信中第一次寫到關於胃病的事,應是與一天兩次喝酒有關。也許正是這時候,胃病開始侵襲朱自清的身體。

這一年朱自清才26歲。在他與溫州學生的一張合影中,他比三個學生還矮一個頭,臉圓圓的,稚氣未脫,神情卻寧靜。生活如此窘迫,朱自清仍不停地讀書、著文,寫下諸多文章,其中散文【綠】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成為現代散文的典範之作。今年恰是【綠】問世100年,作為溫州人,感念之心常在。

七月間去了一趟北京,站在一棵大槐樹下等車,一片濃蔭,一地落花,擡頭一看,牌子上寫著「樹齡:290年」。都說樹比人長久,但文章可與樹比壽,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街上車來車往,雨伴槐花,簌簌落下,竟然有一股蒼茫之氣,動人心魄。

坐上車,往海澱走,北京大學的校門在車窗外一閃而過,又想起朱自清先生,請司機繞道去看一眼清華大學的校門,從南方到北方,在槐樹盛開時,不由生出「落花時節又逢君」的情緒來。(大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