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未來十年,每年都有1000萬大學生湧入市場!滿城都是「爛尾娃」?

2024-08-16辟謠

還記得那些在城市邊緣、積滿塵土的「爛尾樓」嗎? 它們原本被設計成摩天大樓、豪華公寓或是商業綜合體,但因為資金鏈斷裂或是開發商跑路而變成了無人問津的混凝土骨架。

而今天,一個新興的詞匯頻頻出現: 「爛尾娃」 。這個詞同樣讓人感到復雜——它帶有一絲諷刺、一點無奈,還有很多很多的現實……

「爛尾樓」後又見「爛尾娃」

「爛尾娃」,顧名思義,是指那些在求學的道路上, 父母耗盡家資 ,心力交瘁,自己寒窗苦讀十余載, 到頭來卻「畢業即失業」的大學生們。

他們就像一座座被擱置的「建築」,本應成為社會的棟梁,卻因為種種原因,暫時甚至 長期停留在就業市場的邊緣。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爛尾娃」絕不是對個人能力的否定,而是一種社會現象的描述。這個詞雖然有些調侃意味,但背後的故事卻 充滿了心酸與無奈

回憶一下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他的孩子從小學到大學, 一路過五關斬六將 ,經歷了無數次考試、論文、實習, 終於拿到了一紙文憑。

然而,當這些孩子滿懷信心地進入就業市場時,卻發現現實遠比想象的殘酷。他們面臨的不是盈箱溢篋的「金飯碗」,而是 成千上萬的「競爭者」!

從前,父輩們只需憑借一紙文憑,便能輕松找到工作,進而供養整個家庭。而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教育的普及,那張無比珍貴的 文憑似乎逐漸褪去了它的光環。

父母們傾盡時間與金錢, 精心栽培出來的孩子,卻有可能因為找不到工作而「爛」在家裏 ,別說供養家庭,不啃老就不錯了——這樣的新聞每年屢見不鮮。從何時起,文憑的「含金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這些普遍高投資、高學歷的「爛尾娃」們又是因何產生?

教育投資為何會出現「爛尾工程」?

時值奧運會,你大概會看過幾場緊張刺激的遊泳比賽專案,那些在泳池中奮力前行的遊泳健兒,每個人都在為了拼盡全力爭奪決賽有限的泳道。而現今社會上的「爛尾娃」,正如這些遊泳健兒,只不過他們面對的是 更加激烈的就業市場。

畢業生數量暴增:僧多粥少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數據。根據教育部統計,2023年, 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千萬,達到1158萬人! 這意味著,每年有千萬人從大學校園走出來,湧入就業市場,開始他們的職業生涯,人人手持精美的簡歷,高喊「我要工作」!

然而,這兩年的經濟形勢大家深有體會,就業市場的容量可沒有隨著畢業生數量的增加而等比例擴充套件。供需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張, 用人單位的選擇空間變大,競爭自然也愈發激烈。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畢業生要面對的不僅是學長學姐們的經驗碾壓,還有同齡人之間的「廝殺」。

產業轉型:傳統崗位消失

目前,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場 從制造業驅動向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轉型的變革 。傳統的低端制造業崗位在減少,而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更為苛刻。

你想想,曾經一個以打鐵為生的村莊,突然發現打鐵的需求不再旺盛,大家都轉而學習編程和人工智能,但這些新技能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

在這種產業轉型的大背景下,很多原本能夠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傳統行業, 崗位數量急劇減少。 因而,那些剛剛從傳統專業畢業、缺乏實踐經驗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舉步維艱,成為「爛尾娃」大軍中的一員。

人才內卷:新型崗位搏殺

而在另一邊,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攀升,創新人才的「內卷」也相當嚴重。在同一個賽場上,選手們不僅要比拼速度,還得時刻警惕旁邊的人有沒有學了新的加速技巧。

過去, 大學文憑是進入職場的「敲門磚」,但如今,文憑早已貶值,甚至成為了一個「標配」 。很多求職者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得不繼續深造,拿下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然而,當大家都擁有高學歷時,這張學歷證書的優勢也在逐漸消失。

高學歷,卻未必會匹配到高薪酬。 多少985、211的學子為了一個月薪三千的穩定崗位 擠破腦袋。因此,網上還有這麽一個搞笑段子:

從前,大家會說: 「三千一個月給狗,狗都不幹!」

現在卻是: 「狗不幹我幹!」

高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理論與實踐的鴻溝

湖南教育家徐特立曾言:「 用與學的分離,是工作和學習雙方的失敗 。」

現今很多高校的課程設定依然偏重於理論知識,而 實踐能力的培養則相對薄弱 。這就好比你去一個廚師學校,在課堂上學到了各種菜譜和烹飪理論,老師講得天花亂墜,你卻很少有機會親自下廚,等到畢業時,面對一堆食材和廚具,只能抓耳撓腮,不知從何下手。

這種教育與市場的脫節,讓畢業生在求職時感到「高不成低不就」。企業創收需要的是能夠立即上手工作的員工, 哪有時間來幫社會培養「新人」?

缺乏實戰經驗,不具備實用技能,這種 「學而無用」 的尷尬局面,讓許多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結果只能淪為「爛尾娃」,被動地在就業市場邊緣徘徊。

主動選擇「另類」,卻猛撞現實的南墻

不僅如此,社會觀念的變化也在影響著「爛尾娃」的出現。在過去,大學畢業意味著找到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進入社會的主流。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多元化,許多年輕人的職業選擇和價值觀也在發生變化——他們不再一味追求所謂的「鐵飯碗」,而是 希望尋找一份能夠實作自我價值和熱愛的工作。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面對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許多年輕人不得不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左顧右盼。 當他們堅持夢想,卻在現實中四處碰壁時, 便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爛尾娃」。

就業市場的資訊不對稱:迷茫與選擇困難

在現代社會中,資訊的獲取雖然變得更加容易,但準確的資訊和真實的市場需求卻往往被隱藏在大量的噪音中。很多畢業生在求職時, 他們並不清楚市場的真實需求 ,只是盲目地投遞簡歷,結果往往是石沈大海。

這種資訊不對稱,讓孩子們在求職時根本找不到方向和目標,只是憑添迷茫和焦慮。很多人經過 幾輪面試失敗後,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和選擇 ,逐漸陷入「爛尾」的狀態中。

爛尾娃的蝴蝶效應

辛辛苦苦栽種了一棵蘋果樹,施肥、澆水、除蟲,滿心期待著它結出豐碩的果實。然而,當果實終於掛滿枝頭時,卻發現這些蘋果有的腐爛,有的幹癟,甚至還有些根本沒法吃。

對於很多家庭來說,「爛尾娃」的出現就像這棵蘋果樹,他們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資,如今似乎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這不僅僅是 經濟上的損失,更是心理上的打擊

老話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後來人們也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可見, 父母為了子女的教育,往往投入了全部心血 ,期望他們能夠透過知識改變命運。

然而,當孩子在就業市場上屢屢碰壁,甚至 長期處於失業狀態 時,父母的失望和焦慮可想而知。

這種失望 不僅來自於現實的經濟壓力,還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夠比自己生活得更好,擁有更穩定的工作和更高的社會地位。然而,當這些期望落空時,父母們不僅要面對子女的失業問題,還要承受來自親友和社會的壓力,甚至可能因此 產生家庭矛盾。

從社會層面來看, 國家和社會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是巨大的, 從基礎設施到師資力量,再到科研經費,每一分錢都是為了培養出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創新人才。然而,當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就像未被開發的礦藏,被閑置,被浪費。

那麽,這裏面是否存在改善之道?我們又該如何面對「爛尾娃」問題?

要解決「爛尾娃」,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首先, 政府應當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改革, 讓高校的課程設定更加貼近市場需求。當畢業生走出校園時,不再是「紙上談兵」的「書呆子」,而是能夠迅速適應崗位要求的「職場新兵」。

企業也需要改變傳統的用人觀念, 不僅僅是「拿來主義」地挑選那些已經完全符合要求的「成品」員工,更要重視對新人的培養和培訓。

當然,除了政府和企業的努力,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員,也應當重新審視這個帶給大家焦慮的詞匯——「爛尾娃」。我們需要明白, 沒有人有權利評判和定義誰是「爛尾娃」 ,這個標簽不應成為社會對年輕一代的苛責和壓制。我相信,沒有一個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孩子稱為「爛尾娃」。

我們養育孩子,不應該過分功利,僅僅以成就和地位來衡量他們的人生價值。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著各自獨特的角色和使命, 每個人的花期也各不相同。 有些人早早綻放,有些人則是厚積薄發。

正因如此,作為過來人, 我們更應當用寬容和理解的心態去看待那些在職業生涯初期遇到挫折的年輕人。 他們或許暫時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向,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人生已經「爛尾」。

相反,只要不放棄努力,不斷學習和成長,都終將迎來屬於自己的綻放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