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值得嗎?花一萬塊爆改工位能讓我們獲得什麽?

2024-06-24辟謠

劍橋大學的人類學家占士·蘇茲曼在【工作的意義】一書中認為:「在人類歷史 95%的時間裏,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將工作置於主宰的位置。」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透過自嘲為「牛馬」「嗎嘍」,來從精神上對抗那些自己並不熱愛的工作。

然而,近兩年似乎也有一群年輕人開始對工作的意義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他們開始將爆改風帶到了職場工位上,開啟了一條「工位精裝修」的新賽道,有種花種草的森林風,講究位置布局的風水型,擺上中藥櫃的養生型,甚至還有人在短短一年內花費了 1 萬元,購買了各種潮玩和手辦用於改造自己的工位。

圖片截自搜尋引擎

爆改工位的做法引起了很多網友的熱議。一些網友調侃道:「這不就是驢子花錢給自己買了個上好的磨盤,讓自己拉磨更有幹勁?」但也有一些網友表示:「不敢想象在這樣的工位上工作,我能有多快樂。」

那麽,爆改工位到底值不值得?這樣做能給我們提供什麽價值呢?

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態

爆改工位,往往是將原本簡單樸素的工位環境,經過一番精心設計和布置,變成符合自己個性的獨特區域。

實際上,從 1960 年代後期開始,科學家們就開始重視環境對於員工生產效率的影響,並開創了一門新的跨領域學科: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認為人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的,我們所處的空間環境對於我們的感覺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心理學家們做了很多的研究,證明透過專業的室內設計,能夠積極有效地提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以及工作績效,例如溫暖的顏色能夠喚起人們的舒適感,明亮的光線環境能夠賦予人們積極熱烈的氣氛等等。

對於我們打工人來說,工位是我們一周要花 5 天,每天至少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度過的地方,自然會對我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而改造工位的做法,例如擺上綠植、鮮花、擺件等等,本質上就是在改善自己工作的物理環境,使其變得更為舒適和個人化,從而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更為愉快。

另外,還有一項研究調查了辦公室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積極性,與辦公環境的個人化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更喜歡擺放個人物品、設計工位區域的員工,其工作滿意度和積極性會更高。研究者認為,其中的原因是因為這樣的做法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歸屬感,就像你回到了屬於自己的、熟悉的地方,這些地方往往能給我們帶來輕松愉快的感覺。

所以,盡管工作有時候會有些乏味,或者給我們帶來諸多的壓力,但網友們用改造工位的方式,告訴了我們這只是工作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即使只是在工位擺上幾盆花花草草、幾個喜歡的小擺件,也能在工作的乏味和緊張之余,為我們提供一定的情緒價值,讓自己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態。

提升自主控制感和修復情緒

在層出不窮的工位改造風格中可以發現,打工人們表達出了很多關於「改造工位這件事情」為自己帶來的心理感受和意義:換一張「沒空聽你畫大餅」的桌布是在為消極情緒提供一個宣泄口,用滿滿的零食打造一個「小賣部」似乎很有成就感,在桌上養起了「不蕉綠」的香蕉提升了同事間的快樂交流......

改造工位其實也是 DIY(Do-it-yourself)或整理收納的一種方式,同樣也能給我們的心理健康帶來諸多的益處。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一項心理學研究招募了 465 名大學生,調查對於他們來說,DIY 活動給他們帶來了怎樣的心理益處。研究者發現活在當下和情緒修復是兩個普遍的益處。研究者認為,自己動手做一些有創造性的活動,從選擇材料到最後的成果,都能夠給人帶來成就感,喚醒人們的積極情緒。當我們處於緊張煩躁的情緒時,如果能將註意力轉移到創造性活動上,這對於我們的情緒是有很好的調節和修復效果的。

其次,DIY 活動能夠凸顯我們的個性,從而讓我們感到更多的自主控制感。這是因為凸顯個性是自我的表達和確認的一種方式。當我們能夠展示出自己的個性和獨特性的時候,自主需要就得到了滿足,我們會感到自己對於自身行為和所處環境擁有一定的自主決定權,這對於維持一個人的最佳效能和幸福感尤為重要。

最後,DIY 活動也能間接地提升我們參與社交的頻率,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社交幾乎是一種本能的需求,保持一定的社交範圍和頻率,能夠很好地降低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

所以,無論是對工位進行「精裝修」,還是透過種植和擺放來略作改變,都能從心理上帶來很多積極的改變,最重要的是我們從改造的過程中表達了自己的自主控制感,緩解了工作給我們帶來的倦怠感。

工作之於我們的意義,也許每個人對此都有自己的見解,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去把工位當成「家」一樣爆改。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爆改工位的流行實際上是年輕一代重視自身心理健康的一種體現,盡管工作占據了我們很多時間,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壓力和消極情緒,但我們仍然可以選擇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在職場螺絲釘和獨立個體兩種角色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

參考文獻

[1] Al Horr, Y., Arif, M., Kaushik, A., Mazroei, A., Katafygiotou, M., & Elsarrag, E. (2016). Occupant productivity and office 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105, 369-389.

[2] Miller, N. G., Erickson, A., & Yust, B. L. (2001). Sense of place in the workpl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objects and job satisfaction and motivation. Journal of Interior Design, 27(1), 35-44.

[3] Collier, A. F., & Wayment, H. A. (2018).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the 「maker」 or do-it-yourself movement in young adults: A pathway towa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9, 1217-1239.

策劃制作

作者丨陳宇峰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

稽核丨楊小洋 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審校丨徐來、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