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辟謠快評:旅遊火了就會被造謠,誰來叫停這種「規律」?

2024-07-10辟謠

近日,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曝光了一則謠言:造謠者釋出影片稱,新疆江布拉克景區453元,區間車票35元。但經核實,該景區成人門票價格為43元/人,自成立起至今未做改動。

這並非第一條涉及新疆旅遊的謠言。此前,新疆文旅部門已多次澄清網傳離奇的「新疆旅遊資訊」,包括懸崖邊的廁所、多年前就被查處的1.7萬元民宿等。

這些謠言顯然損害了當地的旅遊形象,官方下了不少功夫澄清。但為什麽類似傳言屢禁不止?背後的原因顯而易見:流量驅動。

事實上,新疆並不是第一個因為旅遊人氣高而被造謠的地區,國內不少知名旅遊城市、景區,都有過類似的遭遇。梳理相關謠言不難發現,造謠有「規律」,幾乎都圍繞著「景點」「客流」「門票」「服務」等出行要素展開——

首先,選擇熱門旅遊目的地、景點等內建「流量」的目標作為謠言主角;

隨後,針對當下遊客規劃出行高度依賴網絡資訊的特點,造謠者采取體驗或盤點目的地的方式吸引關註,用「親身經歷」博取信任;

最後,謠言內容真假混雜,其中有部份真實的資訊,以增加可信度,再將個別要素偷換成虛假資訊,從而實作以假亂真。

值得註意的是,疊加熱點要素本身就是一種造謠手段。而且當下部份造謠者並非只造謠負面資訊,還出現了所謂「正能量」造謠。

例如,近日洞庭湖決堤險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是網上的「熱點」,大量自媒體號將該事件與熱點人物韋東奕聯系在一起,釋出「韋東奕為洞庭湖水災捐款1600萬元」的資訊。然而,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與華容縣慈善總會都回應訊息不實。可見,看似正能量的資訊,本質仍舊是疊加熱點的謠言。至於造謠者的目的,「萬變不離其宗」,還是為了博眼球後,進行流量分成。

需要警惕的是,在新的造謠「規律」中,還有一條:造謠者「腦洞大開」,補充各種細節,以求增加謠言的「可信度」。

近日,有一則「學生眼中最胖的老師2年減重150斤」的訊息沖上熱搜,原始新聞只是對事件進行了簡單描述,但隨著話題升溫,一些自媒體開始各種編造。在他們釋出的貼文中,出現了很多與事實有出入或無法查證的細節。比如「在青春年華裏,每個人都有追求美好、實作自我超越的夢想」的勵誌雞湯;比如「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問題,卻像尖銳的刀子,狠狠紮進鑫鑫心裏」等苦情細節……總之,添油加醋,企圖用細節增加可信度。

以上種種都說明,「火了就被造謠」已成為社交平台謠言的生產規律,而造假的手段也出現了一定的「前進演化」,包括以「親身經歷」的口吻捏造、用「細節」打動觀看者等。

要從根本上杜絕這一現象,還是要改一改「流量導向」的平台傳播規律和演算法。

一方面,網絡言論自然會生成熱點,但哪些熱點值得推廣、哪些熱點需要降溫,平台應當有自己的價值觀,也有相應的「演算法」,從源頭建立規則,杜絕造謠者追熱點的行為。

另一方面,對於熱點中的資訊,平台尤其要加大稽核力度。從那些涉及熱點的謠言看,往往真假參半。對真實的、符合正向價值觀,或者合情合理的輿論監督、消費者投訴,平台支持,無可厚非。但對於那些蹭熱點,用虛假資訊、胡編亂造來博取眼球,再利用流量獲益的行為,顯然要嚴格制止,並采取懲戒措施。

當然,對公眾而言,面對互聯網的海量資訊,也需擦亮眼睛,關註熱點的同時,多一些求證精神。比如,類似「江布拉克景區453元」的謠言,其實是利用了資訊差,遊客只要在正規購票平台簡單搜尋,就能發現漏洞。再比如,社交平台的不少「親身經歷」並不可信,釋出者的身份、經歷中的「細節」等,都值得推敲。總之,不信謠、不傳謠應當成為重要的上網素養,既要避免盲目追求熱點,從而為「熱點謠言」制造生長環境;更要避免傳謠,成為熱點造謠者的幫兇。

線上購票平台就可搜尋到門票的實際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