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文博行事曆丨古人的「姜汁神器」 你家廚房也有

2024-06-20辟謠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

論吃姜,沒誰能吃得過廣東人

那麽,南越文王趙眜也好這口嗎?

只見他默默地拿出了

你看著挺眼熟的「廚房神器」

「食乜嘢」

「姜汁螃蟹啦」

三個看點,帶你認識

銅姜礤(cǎ)

這確定不是我家廚房的家夥什兒?

有些文物說它是穿越的

確實有點說服力

比如銅姜礤

看著眼熟,回去翻翻

能在家裏廚房找著同款

就是那個鼓搗汁的「廚房神器」

△左:小號姜礤;右:大號姜礤

南越王墓共出土2件姜礤

分別是後藏室的大號姜礤

和西耳室的小號姜礤

兩件姜礤造型相似

長得和今天的湯匙差不多

整體分為上下兩部份

上半部份是長方形的凹槽,分布小乳釘

用來摩擦生姜

下半部份為半球形,中部有漏孔

方便漏出姜汁

凹槽上端有掛環,便於懸掛、收納

凹槽背面的四只短足

一方面,在平放時方便磨姜使得上勁兒

另一方面,磨姜時懸空避免沾染灰塵

生姜在方形凹槽處摩擦後

姜汁、姜末順著下部的漏孔流出

新鮮熱辣的姜汁就做好了

經過這一波「安利」

怎麽覺得家裏「同款」沒這個好用?

(南越王,上連結嗎?)

餵!連孔子都喊你吃姜啦

姜撞奶、豬腳姜、姜母鴨……

粵菜少不了註入姜的靈魂

作為一劑「熱辣滾燙」的猛料

沒人能拒絕它在日常生活中的調味

就連山東人孔子都被姜「圈粉」

偏偏不愛大蔥,愛吃姜

【論語·鄉黨】中記述了智者的「食姜之道」

不撤姜食,不多食。

意思是 每回吃飯都要吃姜

但是每頓都不多吃

看來孔子73歲高壽的秘訣也有姜的功勞

△圖源:視覺中國

春秋時期

姜開始被人們廣泛使用

秦漢時期的飲食調料中也占據重要地位

生姜的辛辣味可以去魚、肉中的腥膻味

因此,很多菜「無姜不歡」

姜還可以驅寒保暖,是養生的良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贊頌姜的妙處

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無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博矣。

難怪「冬吃蘿蔔夏吃姜」的下一句是

「不勞醫生開藥方」

根據出土的大量海產貝類殘骸

研究人員推測

南越王使用姜礤

主要是用姜去除異味、激發魚鮮

此做法也影響至今

成為世代嶺南人烹飪的重要佐料

終於知道為啥都說「食在廣州」了

從發明創造了「廚房神器」姜礤

把姜能吃出花兒來這件事上看

廣州人「會吃」的名聲沒準兒遺傳南越王

因為「會吃」少不了「會做」

南越王墓後藏室是一個貯放禦膳珍饈

和各種炊具、容器的庫房

有類似蒸鍋的「甑(zèng) 」

能戶外燒烤的「銅烤爐」

△南越庖廚圖 藍圈處為「銅掛鉤」

還有晾曬食物的「銅掛鉤」

一起來解鎖這些「烹飪神器」吧

銅掛鉤

嶺南氣候溫暖潮濕,多蟲蟻

聰明的嶺南人在上方的銅鈴內註水

下方的掛鉤掛食物

告訴螞蟻們,如果不想淹死

就只能望肉興嘆啦

銅烤爐

此件烤爐的爐壁上有4只乳豬,豬嘴朝上

應是用來燒烤乳豬的

或是烤乳豬的起源

銅釜甑

釜甑分上下兩部份

上面的叫甑,用來盛食

下面的叫釜,用來燒水

釜甑之間有箅(bì)子

便於水蒸氣上升蒸熟食物

從南越文王的「廣東制造」中

我們看到了嶺南的煙火油鹽

而古往今來

人類對美味的追求一直沒變

吃好每一餐,享受每一刻

監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畢磊 文案丨王楠 視覺丨丁麗潔 技術丨蔡子旭 統籌丨劉瑩 戴廣宇 特別鳴謝丨南越王博物院 總台廣東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 指導單位丨國家文物局

(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