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新疆棉花的硬核實力

2024-03-11辟謠

來源:天山網

2023年12月18日,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共同設立的國家級棉花棉紗交易中心在新疆國際會展中心揭牌成立。

國家級棉花棉紗交易中心落戶棉花主產區新疆,一時間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註。從棉花生產大區到提出加快建設棉花和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新疆的棉花產業正在經歷一次次升級,向產業更高端努力邁進……

地處中國西北內陸幹旱地區的新疆,不僅有著適宜棉花生長的獨特氣候條件,更有著支撐棉花產業發展的雄厚基礎。剛剛過去的2023年,新疆棉花產量511.2萬噸,總產占全國9成以上。新疆棉花總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500萬噸以上,面積、總產連續30年居全國第一。

2023年9月28日,在沙灣市烏蘭烏蘇鎮城莊子新村大型采棉機在棉田來回穿梭采收棉花。關兵 攝

世界棉花看中國,中國棉花看新疆。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模式、批次作業的現代化農機裝備、協同高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還有蓬勃發展的紡織服裝產業,都是新疆棉花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

這是新疆棉花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最佳化生產結構、加快技術推廣、培育經營主體等多方面同步發力的結果,更是身為全國重要商品棉基地的新疆,最佳化自身特色產業發展體系,從棉花生產大區向棉花產業發展強區遞變升級所付出的長期努力。

生產方式高效集約

新疆棉花產業發展的底氣來自於高效的生產方式。

近年來,新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積極引導棉花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次宜棉區和風險棉區逐步結束棉花生產,在更深層次和更廣範圍提升棉花供給質素和效益,加快推進生產由追求「量」向追求「質」轉變。

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棉花播種面積減少,播種面積較上年下降7.1%。新疆引導存在氣候風險的次宜棉區和果棉間作、無水源保障的低質低效棉田結束棉花種植,棉花播種面積同比也下降5.1%。

「種植面積有所減少,但總產保持穩定,質素持續上升,生產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種植業和農藥管理處處長湯義武介紹,2023年,新疆進一步最佳化棉花種植區域布局,引導各地結束低質低效棉田,棉花生產進一步向25個種植面積在20萬畝以上的主產縣集中,兵團植棉團場由103個調減到78個。農業農村部門制定了機采棉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加大南疆機采棉推廣力度,示範帶動棉花生產由小農分散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推動棉花生產向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轉型。

在土地規模化經營起步較晚的南疆地區,這一調整帶來的變化尤為突出。近年來,沙雅縣透過「農戶+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等模式,打破了過去「一家一戶」的傳統種植方法,改變了棉花生產面貌。該縣塔裏木鄉墩闊坦村村民鄂圖曼·米吉提將家裏的8畝土地流轉給了村裏的合作社,自己在合作社管地拿薪金,妻子在家發展養殖業,拓寬了收入來源,「操心少了,勞動強度降了,收入反而增加了」。

同時,新疆農業農村部門透過制定機采棉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加大南疆機采棉推廣力度,示範帶動棉花生產由小農分散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推動棉花生產向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轉型。

特別是棉花進入收獲期後,新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指導棉農做好棉花收獲期質素管控工作,進一步提高棉花質素。全區投入近7000台采棉機開展機械化采收工作,棉花機械化采收率由2014年的35%提升至85%以上。經測算,目前新疆機采棉人均管理面積可達200畝以上,管理效率是普通棉花的3至5倍。新疆棉花生產呈現出種植面積減少、區域更加集中,全程機械化、智能化和農機國產化步伐加快,品質和產量穩步提升的良好態勢。

「大棉田、機械化,效率更高。 」鄂圖曼說,合作社透過土地流轉將各家分散的棉田集中在一起,一家一戶的小塊地被整合成了大條田,機械化的生產模式得以推廣,棉花采收期比過去縮短了十幾天,節約了大量人力。

機械化生產、集約化管理,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普遍運用於新疆棉花生產。全疆25個棉花主產縣的棉花產量占全區棉花總產量的90%以上,棉花生產優勢突顯,品質穩步提升,為保障上下遊產業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技術引領帶動明顯

新疆棉花產業之所以擁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先進適用技術的普及推廣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

沙灣市是新疆重要的棉花生產基地,當地棉花生產已實作全程機械化。這兩年,在機械化的基礎上,沙灣市大泉鄉五道河子村的一片棉田使用了一種新型栽培模式,地膜寬度從過去普遍使用的2.05米拓寬至4.4米,厚度增至0.013毫米,一塊地膜所覆蓋植株行數由6行升至12行。

「新栽培模式對提高地溫、除草、保墑有顯著益處,地膜增厚使地膜回收率提升至90%以上,對減少農田‘白色汙染’有重要作用。」沙灣市農科金嶽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韓波說,新的栽培模式配合全程機械化作業,可使棉花畝均增產30—50公斤。

2023年9月19日,尉犁縣「極飛科技」智慧農業示範基地的3000畝「超級棉田」,無人機在給棉田噴灑防蟲藥。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約提克爾·尼加提 攝

諸如此類帶來顯著變化的生產技術還有不少。在尉犁縣,棉花生產與互聯網+緊密聯動。按照傳統模式,3000畝棉田需要至少20人來管理,但在巴州極飛農業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超級棉田」中,兩名「90後」員工艾海鵬和淩磊,借助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和裝備,實作了對3000畝高標準棉田的有效管理。

「在2021年專案剛開始時,當地的種植戶根本不相信我們兩個人能管理3000畝地。」「超級棉田」管理者艾海鵬介紹,團隊利用遙感無人機、農業無人機、系列物聯器材及智慧農業相關系統平台,實施水肥一體化管理,基本實作了機器替代,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綜合效益穩步提升。

「平均畝產由過去300多公斤提升到400公斤左右,灌溉用水下降40%左右。」艾海鵬說,「超級棉田」的成功,進一步驗證了無人化管理模式的經濟性和可復制性。隨著超級棉田模式的成熟和器材成本的降低,未來一定會幫助更多農戶降本增效,實作生產轉型。

近年來,新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透過政策引導、專案推動、技術支持等措施,不斷最佳化棉花生產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關鍵技術到位率。2023年,新疆農業農村部門成立25個技術服務組,深入25個棉花主產縣,蹲點包片「一對一」開展棉花田管技術服務,讓先進植棉技術直抵生產一線。

隨著矮密早栽培、高效節水、精量播種、水肥精準調控等一系列先進的植棉技術的推廣,正在使棉花在新疆幹旱荒漠區表現出顯著的豐產性和高品質。

「先進的生產技術不僅大幅提高棉花單產,而且節約了灌溉水資源、減少了勞動消耗、緩解了棉田勞動力不足等難題,為新疆棉花增強國際競爭力創造了有利條件。」湯義武說。

品質提升成效顯著

過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品種雜亂,纖維一致性低是新疆棉花的品質短板,限制了棉花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

這一問題正在得到快速改觀。2023年,新疆棉花單產高於美國、印度等棉花生產大國,棉花纖維平均長度達29毫米,形成了能夠和國際競爭的全球優質棉產能,可以更加充分滿足紡織業對高品質棉花的新需求。

品質的提升,源於種子這一農業「芯片」發揮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新疆種業企業與科研院校一道,從棉花資源研究到機采棉品種培育積極開展科技攻關,透過打造高效選育平台,集中優勢科研力量聯合攻關,不斷提高棉花品種選育能力。全區棉花育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育種關鍵技術不斷突破,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大面積套用,棉花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逐漸得到解決,有力推動了棉花產業轉型升級。

2023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16團8連職工郭玉紅種植了棉花新品種源棉8號,這是由新疆農科院棉花專家李雪源及其團隊於去年培育出的突破性新品種。依托高效的商業育種體系,郭玉紅很快就用上了新品種。

「單產提高20公斤左右,品質也很好。」郭玉紅說,新品種集早熟、高產、抗蟲、優質、適宜機采等性狀於一體,配合精準科學的水肥管理,在高產的同時品質也很好。由於棉花品質好,她還可以順利領到棉花質素補貼,每畝地可再增加近400元收入。

新疆棉花種植區域廣闊,環境復雜多樣,培育符合新疆氣候資源特點的優質棉花品種,對產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為此,新疆不斷加大中高端棉花種子研發、繁育、加工及管理體系建設力度,種子生產能力和加工能力顯著提高,種子管理更加有序,為棉花品質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以此為基礎,2023年,新疆持續推進棉花品種創新,科研單位與種子企業密切合作,積極開展聯合育種攻關,構建協同高效的「育繁推」一體化育種體系。國家棉花生物育種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在烏魯木齊順利揭牌,在全國範圍內整合育種創新資源,開展精準育種,縮短研發周期。

與此同時,全區持續最佳化棉花品種結構,透過開展棉花品種普查、對比分析、專家評審,篩選出優質高產、各項品質指標協調、適合當地生態區域特點的優質棉花品種,引導各地統一相同生態區域內棉花品種,解決新疆棉花原棉品質一致性差的問題。

在各部門的持續努力下,全國棉花育種資源向新疆匯聚,顯著提高了新疆棉花育種創新的能力。新疆棉花主栽品種以本地自育品種為主導,占90%以上。新疆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棉花制種基地,棉花種子加工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產業發展後勁十足

國家級棉花棉紗交易中心正式揭牌成立,這是新疆棉花產業發展中的程碑式大事件。交易中心設立後,將積極探索從棉花種植到服裝生產的溯源體系建設,建立棉花棉紗質素、品牌認證體系,打通棉花棉紗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環節,為產業上下遊客戶提供交易、倉儲、物流、金融等全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助力新疆加快建設棉花和紡織服裝產業集群。

從優質原料基地到產業發展高地,近年來,新疆加快建設棉花和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產業鏈不斷延伸,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供、儲、加、銷體系逐步完善,推動棉花全產業鏈格局全面形成。

「新疆正加快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紡織服裝產業集聚高地。」中國紡織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聯生認為,棉花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讓國家級棉花棉紗交易中心落子新疆「水到渠成」。這不僅有利於做優做強棉花棉紗產業,實作產業高質素發展,更有利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中國棉花棉紗國際影響力。

毋庸置疑,國家級棉花棉紗交易中心落子新疆,是對新疆棉花產業發展的充分認可,新疆棉花已進入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近年來,隨著新疆在棉花全產業鏈建設方面的全面發力,棉花生產後端的加工環節,正變得更有競爭力。2023年,「一廠一品」生產模式在新疆快速普及,該模式以一個軋花廠為核心,覆蓋周邊3至5萬畝種植區,實作棉花的單品、單種、單收、單軋,透過精準訂單加工,避免不同品種棉花混合軋花,解決棉花品質一致性不足的問題。

「‘一廠一品’加工的皮棉,期貨升水比普通棉花高出近一倍。」新疆豐匯棉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呂殿虎說,精準對接加工實作了種植戶、加工企業、下遊紡織企業多方獲益。

點滴的改進,匯聚起推動產業轉型的強勁動力。從就地加工轉化到產業整體提升,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的全域規劃頗具時代眼光。

「新疆紡織原料實作了棉花、粘膠纖維和聚酯纖維三足鼎立,為新疆棉花與石油兩大資源耦合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新疆加快紡織服裝產業聚集高地建設和出口加工基地建設創造了條件。」自治區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梁勇說。

目前,新疆純棉紗產量已經占全國三分之一,聚酯纖維制造實作歷史性突破。優質原材料吸引紡織服裝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2年,新疆紡織服裝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2859億元,年均同比增長20%,同比增幅居新疆各大類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前列。

今後一個時期,新疆將以自貿試驗區建設為契機,高質素推進國家級棉花棉紗交易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其在穩定各方預期、制定標準規範等作用,努力打造國家優質棉花棉紗生產基地和紡織服裝出口基地,構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現代化棉花產業體系,讓棉花不僅成為新疆農業的「符號」,更成為一張全區經濟社會高質素發展的亮麗名片。(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