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隋煬帝被唐朝人寫的歷史罵慘,但實際上有幾件事,並不全是壞事

2024-03-07辟謠

隋煬帝陵遺址公園最近在揚州開放了,這個歷史人物的形象也引起很多人的重新討論。

傳統史學界都認為,隋煬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把他爹隋文帝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家底全都敗光了,弄得天怒人怨,到處都是農民起義。

尤其是唐朝人編寫的【隋書】,把隋煬帝批評的慘不忍睹。

【隋書·煬帝紀】這樣說:「自肇有書契以迄於茲,宇宙崩離,生靈塗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 」

白話的意思是,從有書以來到現在,天下土崩瓦解,生靈塗炭,皇帝死掉,國亡了,沒有像隋煬帝這麽慘的。

唐人吳兢著的【貞觀政要】記敘唐太宗和大臣們討論政治得失,更是經常把隋煬帝拿出來當靶子討論。

但,隋煬帝真就那麽一無是處嗎?我們置身更廣闊的歷史視野,他做的有些事,不僅不是壞事,反而對後世有很多積極影響。

第一、推行職業化部隊

隋朝之前實行的是北朝以來實行的府兵制,這種制度在隋朝慢慢顯示出不夠靈活的特點,隋軍三征高句麗時,府兵部隊指揮不靈便,作戰不能持久,是隋朝軍事失敗的重要原因。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問題呢?府兵制是一種與土地、地域密切相關的軍事制度,本鄉士兵守衛本鄉土地,外出作戰時也不會離開家鄉太遠。北朝時之所以沒有爆發問題,就是因為作戰地域並不廣大。一旦國家統一,作戰距離拉遠之後,府兵的惰性就表現出來了。

而且,府兵的兵源選擇沒有精準針對性,參軍的都是普通農民子弟,國家不進行特別的甄別挑選,兵員素質很難保證。

隋煬帝針對這些弊端,試著推行了募兵制,即國家出錢提供一切經濟保障,招募體力好、精壯勇猛的人為士兵,他們也不需要種地,完全由國家體制供給,這樣就省卻了很多府兵制度下士兵亦耕亦戰的拖累,而且還斬斷了與鄉土、地域的聯系,隨便打到哪裏都沒問題。

驍果軍建立之後,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精銳力量用來攻城,確實比府兵好使。

對後世來說,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探索。唐朝到玄宗時期也出現類似問題,也效仿隋煬帝的募兵制度進行軍制改革。

職業化部隊,在後世雖經反復,但實踐證明,這遠比古代的世兵、府兵更易出產精兵。

第二、設定四郡,招撫西域

隋煬帝好大喜功,這自然是事實,但有的好大喜功並不能完全斥之為折騰,比如對河西、青海、西域的招撫。

隋朝統一後,吐谷渾占據著今青海之地,西域諸國對隋朝也沒有立即臣服,隋文帝時代奉行離強合弱的邊塞政策,沒有對青海、河西走廊以及西域進行軍事征討,吐谷渾勢力越來越大。

隋煬帝上台後,堅持對吐谷渾進行軍事討伐,把吐谷渾伏允可汗打得遠遁雪山,河湟之地歸於中原王朝治下。其後,隋煬帝又親自進至河西,視察新設定的西海、河源、鄯善、且末 四郡,並在張掖郡接受西域諸國的朝賀。

表面上看起來隋煬帝似乎是追求虛榮,但這番軍事征伐結合政治招撫,極大擴大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影響力,有力打擊了異己勢力。把西晉末年以來西域與中原互相隔絕的形勢改變了,中原王朝開始重新統治河西、青海。

後來唐朝建立,之所以能在二三十年之內就打到蔥嶺,設定安西都護府,對西域實行有效管轄,可以說都是在隋朝建立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對中國版圖的形成,是具有極大歷史意義的。

第三、 開鑿大運河

隋煬帝開河使用了數以千萬人次的農夫,使老百姓不堪其苦,這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民力不可隨意使用。

煬帝從大業元年下令開始開通大運河,至大業六年完工,短短6年時間,開通了長達4000裏的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核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分為通濟渠、邗溝(山陽瀆)、永濟渠、江南河四段,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

從另一個角度看大運河,開挖大運河,軍事、政治、經濟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魏晉南北朝以後,江南地區得到長足開發,南方出現了江東、江閩、荊襄、廣州等新興的經濟區,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都大幅增長,而長安、洛陽一帶雖然仍舊在政治、經濟上占據優勢地位,物資供應卻已是捉襟見肘,十分需要南方的物資補充。煬帝曾在江南任總管多年,對南方豐富的物產屬意久之,上位之後立即開通大運河,經濟上的考慮當屬優先。

開河通漕運,在隋朝之前也一直有人在做。春秋戰國時,各國開鑿了黃淮之間的鴻溝水系、菏水水系,山東濟河、淄河間有運河,江漢間有荊江、漢水的運河,江淮之間有巢肥運河,吳國更是開鑿了以古江南河、古邗溝為核心的星羅棋布的運河。

秦漢後又有新的開河高潮,秦王朝新開通了靈渠,連線湘江與漓江,長江和珠江水系從此連線起來。兩漢則相繼拓展了鴻溝水系,開通河、洛之間的陽渠,並疏浚了戰國舊河道,自關中至長江的漕運第一次形成了體系。漢末三國,曹魏在河北平原開通了海河、漳河、清河之間的運河。

可以說,開運河的創意早已有之,但無論是分裂時代,還是大一統時期,縱使王朝統治者都非常重視運河。

隋煬帝之失,在於隨意、過度、沒有節制地使用民力,錯不在運河本身。

第四、頻繁南巡

隋煬帝對江南非常喜歡,他一生中三次南巡江都(今揚州市),最後死也死在江都宮。

煬帝南巡帶著浩浩蕩蕩的大隊伍,後宮、大臣、百僚、軍隊、百戲,對沿途地方和揚州帶來極大負擔,這是需要批評的。

積極意義在於哪裏呢?

魏晉南北朝以來,江南長期與北方對峙,長達三百余年,南北文化、軍事、經濟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這樣並不好。隋朝平陳朝後,陳朝舊地發動了規模浩大的叛亂。隋煬帝當年做晉王時,在江南主持平叛,他對南北對抗有著深刻的認識,這樣的局面不宜持續下去,對南北方都是巨大的消耗。

因此他奉行南北並重的原則,對江南舊臣多加委用,比如隋煬帝有五位大臣,人稱五貴,其中有兩位都是江南人士:虞世基、裴蘊。

煬帝頻繁南巡,向江南釋放了極其友好的資訊,對於消彌對抗意誌起到很大作用。煬帝帶頭學習吳地方言,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江東話,江南人對他十分有好感。

南北統一,不僅需要軍事上的征服,更需要政治上文化上的融合。唐以後江淮、江南經濟長足進步,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就是隋朝提前做了很多這方面的準備。

所以,討論歷史人物,我們不能非黑即白,辯證地看,才能重現歷史人物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