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想當年|【辛德勒的名單】:人道主義是永遠的光

2024-03-12辟謠

編者按:這裏是一個懷舊劇場。

今年是【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正式公映30周年。該片在IMDB排名受歡迎總榜的第6位,在豆瓣上排名第10位,東西方的口碑都證明了它的成熟和優秀。在過去30年間,大量觀眾從觀看影片中獲得的感染和感動。

【辛德勒的名單】海報

當30年前,美國電影導演斯皮爾伯格想要把這段二戰時期猶太人遭受大屠殺的歷史搬上銀幕時,幾乎所有人都大吃一驚。一方面,斯皮爾伯格是位在電影界中已享有盛名的「商業片大導」,雖然他的【紫色】、【太陽帝國】等歷史題材影片在藝術上也飽受贊譽,但他更為觀眾熟知的作品,還是【大白鯊】【E.T.外星人】等商業片,以及在特效技術上取得劃時代成功的【侏羅紀公園】,他適合這樣沈重的主題風格嗎?這是一個巨大的疑問。

另一方面,斯皮爾伯格本人猶太裔的背景,以及這段歷史自身無比沈重的分量,也讓影片對任何創作者而言,都是困難重重。

在這種背景下,斯皮爾伯格交出的答卷,是完美地在商業通俗性和藝術表現力上,使影片取得了一種平衡。全片主要采用黑白影像,長達3個多小時,不僅重現了那段悲劇歷史中種種駭人的細節,對觀眾的感染和帶給所有人的深思,也達到了幾乎無可指摘的藝術高度。

這是一部巨匠式的影片。甚至可能未來幾百年,仍然是電影藝術標桿式的高峰。

【辛德勒的名單】,描寫一位有真實原型的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一邊在二戰中為納粹德國生產日用品,大發戰爭財,另一邊又千金散盡,用這些錢救助下1100名猶太人的性命。這個略帶傳奇和矛盾的故事,讓人忍不住想要了解,他到底是個什麽人?這一切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變得如此離奇卻真實存在的?

從傳記片的角度看,【辛德勒的名單】采用了一種相當時髦的「美國類別片」方式來處理這個主人公。他類似【鋼鐵俠】的東尼·斯塔克一樣,是個擁有進取精神、行為激進,野心勃勃的美國式拓荒者。同時他頗為喜好女色,對行賄收買官員等做法稔熟於胸,可說是道德觀淡漠,一直我行我素的那一類人。

斑駁的黑白光影,升騰的煙霧,都在暗示這個男人復雜的內心。他不是一個能被一眼看穿的人。影片處處存在這種不易被察覺,但是極有表現力的藝術手法。

在影片開場極為漂亮的十分鐘段落中,透過一場餐廳戲的前後變化,觀眾就得以了解辛德勒能夠「發家致富」的手腕。他利用金錢和美女打動德國軍官,同時又用熱情豪邁的人格魅力,迅速從默默無聞到打響聲望。這是一場高度凝練的「戲」,短短十分鐘,已足夠把真實世界中辛德勒十多年的經商風格、性格品行以及成功之路,盡數展現在觀眾眼前。

在影片頭一個小時中,這樣一個人物,隨著德國納粹加緊對猶太人的迫害,也在刀口上嗅到了商機。他以半脅迫的價格取得了猶太富人的資金,並壓榨猶太工人的勞動力,迅速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在一些似乎無關主題的情節段落中,比如辛德勒和原配妻子的相處,可以看到影片有一種類似【公民肯恩】式的,處理「美國巨人」的方式。他們整個人生的成功與失敗,有時就在善惡一念間。

但像所有美國類別片的走向,一個道德上有缺陷的混世分子,會經歷一些足以震撼他的事件,而產生人格上的巨大轉變,最終成為影片結尾時的英雄。

在第二個小時開始,一個在黑白影片中顯得如此奪目的紅衣小女孩,讓辛德勒註意到了,也吸引了所有觀眾的目光。這樣一個美好又可憐的生命的消失,讓所有人的心都抽緊了。這段情節透過藝術上的色彩對比,變得如此富有感染力,對觀眾產生的效果是難以描述的。如果全片只介紹一個段落,毫無疑問,就是這個讓人心痛的紅衣小姑娘的消逝。

這是一個強烈的,以藝術手法來表現主題的段落。是全片在藝術上和通俗性上處處平衡的一個縮影。

辛德勒就此轉變了。從一個只認錢的無良商人,變成了一個目標高遠、行動果敢的人道主義者。從毫無廉恥地積累財富,到花錢拼命救下一個又一個猶太人的生命,他還是那麽野心勃勃又充滿行動力。只是人生理想和境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影片透過打字名單等段落的強烈情緒對比,展現出一種讓所有觀眾都能感動到的澎湃的人道主義激情,用藝術手法說明了影片中參照的一段名言:「哪怕只救一個人,也是救下了整個世界」。

辛德勒和會計的友誼,也是影片讓人感動的一部份。在打印名單等重場戲中,這個人物都在不顯山露水之間,豐富辛德勒的人物形象。

影片末尾,當二戰結束,辛德勒被自己救下的所有猶太人感恩,獻上了一枚表達尊敬的戒指時,他卻失去了救人時不顧一切的激情,反而像是在精神上突然垮掉了一樣,喃喃自語地念著「我本可以救下更多人的,十個,兩個,不,哪怕多一個」。這種令人強烈意外的表演轉變,也讓所有觀眾動容不已。

本來他們是應該慶祝的,不是嗎?戰爭結束了,他們都活著。

但活著也不可能是喜劇。這仍然是一場巨大的悲劇,暗示著人道主義精神在現實世界中面臨的巨大難題:我們無法救下所有人,我們只是偶然救下了一部份人。當幸存者被救助是一種幸運的同時,更多無辜的生命被惡意抹去了。對於人道主義來說,能燃起的光芒就像燭光一樣是如此微小,而周圍黑黝黝的世界,仍然讓人不寒而栗。

燭光是影片中幾次出現的隱喻。片名就在其中。

有光,好過一片黑暗。然而這個光還不夠亮。

為什麽黑暗如此之廣?

在二戰至少六百萬猶太人被種族滅絕之後,西方大量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的思考,試圖來解答這一問題。

為什麽會發生這一切?

關於劊子手,影片中德國軍人的形象,是豐富而立體的,有種美國片中「漢尼拔」惡魔的質感。

【辛德勒的名單】在主人公辛德勒的傳奇經歷之外,另一條故事線索,是以大量猶太人的群像,以及德國劊子手軍官阿蒙的人物塑造,來回答這段歷史是怎麽發生的。

觀眾可以看到類似「溫水煮青蛙」,猶太人一步一步從正常的社會公民,變成了被迫害的難民,最後成了只能等待被屠殺的羔羊。影片中一句人物數次提及的台詞就是「我們應該慶幸,沒有變得更糟糕」。但其實永遠還有「更糟糕的」在等待他們。這一過程,是德國納粹政府有意識地對猶太人進行控制,管理,壓迫,不僅逐漸剝奪了他們正常生活的權力,也慢慢消弭了他們集體反抗的能力。那些有可能反抗的人,在每一個時間點上,都被毫不猶豫地槍斃了。剩下的,噤若寒蟬,努力保持活著。

活下來是一種運氣。這種無處不在的恐怖感時刻緊緊抓著觀眾的心。

在大量讓人難忘的小情節段落中,觀眾至少能看到二十多個猶太普通人的典型形象。他們很多人沒有能活到最後。比如一個堅持營房必須要推倒重建、否則就會倒塌的女建築師,她的死僅僅是因為她膽敢反抗,但諷刺的是她的意見反而被德國軍官采納了。而另一個同樣險些被德國軍官槍殺的猶太牧師,因為他做工的數量被認為不夠多,但「幸運」的是,他因為槍啞火而活了下來。影片借人物之口說明:這種殺戮沒有行為模式可以逃避,無論怎麽做,都有任何理由被殺害。活著只能是一種「運氣」。

在糞坑中絕望的小男孩,和紅衣小女孩一樣是個讓觀眾難忘的形象。

更令人心痛的是大量弱勢的婦女和兒童的命運。紅衣小女孩死掉了,屍體幾個月後又被挖出來點火燒掉,這成了在精神上改造辛德勒的最後一根稻草。而聰慧機敏的小男孩跳進了糞坑瑟瑟發抖,他無處藏身,只能絕望地擡頭仰望。他「幸運地」活到了最後,給了觀眾一些希望。而婦女們則在一場被送錯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戲中,被集體推進浴室,她們絕望地瑟瑟發抖,當發現從管道裏噴出的不是毒氣而真的是水,一種絕望後的釋然,讓人幾乎身心都要崩潰了。

影片中有一些令人震撼的裸露鏡頭。震撼性在於透過裸露身體,人已經不再是人,而徹徹底底變成了衣不蔽體的牛羊。這是尊嚴的完全泯滅。

這些場景,是對大屠殺歷史的一種再現,也是影片大量豐富創作的故事細節。在每個場景中,斯皮爾伯格導演運用了很多不易被註意到的表現手法,將猶太人遭受過的、無處不在的恐怖和屈辱感,使觀眾能夠感同身受。

【辛德勒的名單】就是這樣運用電影藝術的種種手段,透過高超的戲劇組織和演員表現力,把這段歷史環境重現在了觀眾面前。

時而傷感,時而恐怖,時而絕望,時而感懷。【辛德勒的名單】幾乎做到了一部偉大影片能做到的一切。

導演斯皮爾伯格和片中三位主要演員的宣傳照。

30年後,當新一代的觀眾來看這部影片時,影片中的這段歷史不應僅僅被解讀為「二戰時期猶太民族遭遇的歷史」。從廣義來說,這段歷史是人類共同的歷史,是所有人應該銘記,且從中有所認知和思考的歷史。

他們不是德國納粹軍官,德國商人,猶太婦女和兒童,而是喪失了人性的屠殺者,堅守人性的人道主義者,以及應該被保護的婦女和兒童們。

【辛德勒的名單】不是,也不應該被用來表達對某一個具體民族的憎惡情感,哪怕是影片中的施暴者——德意誌民族。把影片的主題看成民族仇恨,是解錯了題。作為人類來說,有的事早就跨越了民族界限,我們都是同一個人類社會的一員,應該共同預防類似的悲劇再度上演。

如果真正看懂了辛德勒的名單,那麽所有人都應該放下槍。

地緣民族沖突有其復雜的背景和歷史原因,雙方都有各自的原因,但應該盡量保持克制。底線是所有傷害到非戰鬥人員的行為,都應該被譴責和遏制。要盡力保護受到無端戰火波及的普通人,特別是雙方的婦女和兒童們。

這是中國外交部所持的基本立場。請體會一下,是如何地彌足珍貴。

人道主義不是問題最終解決的方案,但卻是應該永遠存在的一盞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