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誰把大涼山當「公益秀場」?「支教研學」亂象調查①走過場?學生當「支教老師」給鄉村同齡孩子上英語課

2024-06-22辟謠

封面新聞記者 羅石芊 徐湘東 冷宇

暑假將至,一些研學、培訓機構推出的「公益支教」「公益研學」專案,開始在網上展開行銷。這些專案主要面向學生群體招募「誌願者」,到相對偏遠地區,如四川涼山或雲南彜良、貴州從江等地,參加「支教研學」活動,7天時間一人收費上萬元。

既是「公益」為何一周收費上萬元?背後是否藏著「生意」?這樣短期高價「支教研學」有著怎樣的市場需求?是誰在把大涼山當成「公益秀場」?連日來,封面新聞記者在受關註度較高的四川涼山展開調查。

一種現象

「公益」變「生意」?

「支教研學」被網友聲討下架

今年暑假還沒到,一些吸引學生參加的研學、旅遊類廣告,開始密集在網上出現。其中,部份商家推出的7天左右的短期「公益支教」「公益研學」專案,熱度較高。

記者調查發現,在多個網絡社交平台上,類似的「支教研學」招募宣傳不少。其組織者,包括研學機構、培訓機構、公益組織、旅行社。招募的物件主要為中小學生,一些專案也招收大學生和成年人。 7至10天的活動時間,報名費從1萬余元至3萬余元不等。

這些專案,目的地以四川省涼山州居多,另外也有雲南省彜良縣、貴州省從江縣、湖南省花垣縣等地。宣傳內容顯示,參加專案的學員可以給山裏的孩子們當「支教老師」,在「幫助山區孩子」的同時,「體驗山區生活」「感悟不同人生」。

「英孚樂遊」推出的「大涼山公益支教營」宣傳頁面

其中,一家深圳的研學機構,推出了「彜望無垠暑假大涼山研學活動」。活動為期10天,計劃在7月8日至17日期間開展。在其微信公眾號上,還釋出了為期10天的涼山暑期支教專案。

該機構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說,研學活動主要面向高中生,10天的行程中,包括涼山非遺體驗、走訪彜族村落和鄉村小學、策劃攝影展、完成調研報告等內容。專案結束後,將獲得結業證書和公益證書。

一家北京的研學公司,推出了「鄉村助學行動——大涼山英文研學營」專案。在其宣傳影片中提到:「13歲孩子上山支教,7天6晚鄉村助學」,目標是「提升小老師技能自信」,專案結束後將獲得「40小時公益時長」。

有專案宣稱,參與者可以獲得「40小時公益時長」。

一家北京的教育機構,也推出了中小學生到涼山當「小老師」的「公益支教」專案,參與者年齡要求為10至16歲,根據出發地點的不同,價格從13680元至19180元不等。

「新東方」研學推出的「大涼山英文研學營」宣傳頁面

在涼山之外,廣州的一家研學機構推出了暑期「貴州公益支教研學營」;天津的一家培訓機構,推出了「雲南支教親子公益研學營」。不過,相比去涼山,價格上便宜了近一半。

這樣的付費「公益」行為,讓眾多網友產生了疑問,這是「把公益當成了生意」: 「做公益怎麽收費這麽貴?」「到底是支教還是研學?」「錢被誰賺走了?」 有教育專家評論指出,這種「表演式」的支教研學,應當明確叫停。

在被網友集中「聲討」之後,截至6月19日,這些專案大多已經悄然下架,或顯示已售完,在各社交平台的宣傳頁面也被刪除。其中一家研學機構負責人表示,今年到涼山的暑期研學活動已經取消。

實地探訪

孩子去當「支教老師」?

當地學生:參加活動沒收獲

短時間的「支教研學」活動,報名參加的學生是否確實有所收獲?參與了活動的當地學生又有怎樣的看法?記者找到了曾經參與過「支教研學」活動的兩所學校。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來大山裏支教。」在一段標有「英孚樂遊」LOGO的影片中,一名10歲的女孩,對著鏡頭講述自己來到涼山「支教」的感悟。這段7分鐘的影片,記錄了一群來自北京、廣州、上海等地的學生,在涼山州西昌市綠蔭學校「支教研學」的過程。

影片中,外地學生在黑板上,給當地學生「上英語課」,和當地學生一起互動。除分享講課經歷,外地學生還講述了他們是如何教會當地學生英語字母發音、拼讀英語單詞等內容。

「英孚樂遊」的宣傳影片中,「小老師」正在「支教」。

談到在當地「支教」期間,有什麽收獲?「感動」「成就感」「榮譽感」,是這群小「支教老師」們提到最多的「關鍵詞」。

記者了解到,這段影片拍攝於2023年7月。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來到綠蔭學校,開展了3期共12天的「支教研學」活動。其間,參與者先去當地學生家中走訪,餵雞、做農活,第二天開始英語口語交流,第三天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第四天開展英語方法分享活動等。

「我們主要是學習像動物、衣服、文具這些英語單詞,和簡單的日常用語。」參加活動的綠蔭學校學生小力(化名)回憶,當時課程是由老師教學後,外地學生再進行輔助講解,「我們不懂的就可以問他們。」

曾有研學機構到西昌市綠蔭學校開展「支教研學」活動

「學習的英語單詞有些是學校教過的,有些是沒學過的。」小力說,現在,除學校教過的,其他單詞都已經忘記了。她覺得,有時和這群外地孩子在一起上課時會覺得「尷尬」。

涼山州冕寧縣宏模鎮優勝小學,曾出現在「新東方文旅」釋出的招募宣傳影片中,影片內容也是外地學生來到本地學校「公益支教」。

「新東方文旅」推出的「大涼山英文研學營」宣傳影片截圖

小江(化名),優勝小學五年級學生,今年寒假和去年暑假,她都受邀參加過前述「支教研學」活動。

小江回憶說,每次活動時間都是5天。每天早上8點到12點,來自外地的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會兩三人一組,教當地學生認識英語字母,學習一些簡單的英語單詞,作英文版的自我介紹。另外,外地學生還會和他們一起做手工、玩遊戲。其間,外地學生會到當地學生家中參觀,體驗彜族服飾等。

冕寧縣優勝小學

「回答問題時,我們答對了,他們給一些小獎品。」小江認為,雖然自己參加過兩次這樣的活動,學習的內容都有重復,但她不能記住所有的知識點。

學校回應

借用學校場地辦活動

組織者稱是「社會實踐」

優勝小學校長淩緒軍介紹說,今年寒假期間,確實有一批外地學生到學校開展活動。「去年,我們本地一家企業負責人和我對接,說寒假期間有外地學生來開展社會實踐,想借用學校場地,沒有提及‘研學’或‘支教’。」

當時,淩緒軍剛來學校任校長不久,對情況不太熟,他咨詢了學校老師得知,去年假期,也有外來人員在學校舉辦過類似活動,桌椅板凳都失真壞。

「我一開始並不想答應。」淩緒軍說,但考慮到企業幫助解決了當地不少村民就業問題,再加上之前本地另外一所學校也承接過類似社會實踐活動,他最終在對方的勸說下還是同意了。當時,他沒有同意本校學生參加活動。

讓淩緒軍沒想到的是,組織者不僅沒有就本次活動向當地教育部門報備,還背著他邀請了優勝小學的學生參加。這也才有了影片中外地學生和當地學生一起活動的場景。

淩緒軍說,經詢問了解,寒假期間,優勝小學共有41人次學生受邀參加了兩次「社會實踐」活動,每次為期5天,本地學生沒有支付費用。活動內容,基本是每天上午,兩地學生一起學習英語、畫畫、舉辦聯歡會等。

專家觀點

上一次課玩一兩天

屬「走過場」「表演式支教」

有學者認為,支教、研學活動本身是正面積極的,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與見識。但如今,在巨大的市場需求面前,一些支教研學活動已然「變味」,特別是 「以大涼山等偏遠地區的過去經濟貧困為噱頭」招募學生,其實就是虛假「視覺貧困」行為。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如具體研學活動很深入,研學者需要有至少半個月的具體支教活動,稱其為公益支教還可以接受。但如果支教就短短幾天時間,支教活動僅僅是上一次課,或與當地孩子們玩一兩天,這就是走過場的表演式支教。

「這類支教研學專案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參與學生有獲得支教經歷需求。這種經歷可用於評優、申請國外大學等。去涼山等偏遠地區,一方面可以旅行,另一方面可以獲得支教誌願者經歷,可謂‘一舉兩得’。研學機構正是盯上了這一商機,於是開始運作公益支教研學。」熊丙奇說, 這實際上是打著公益旗號的「偽支教」「偽公益」,是為了滿足參與者「提升背景」「簡歷加分」的功利需求而出現的。

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心理健康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楊雪梅,曾在涼山州參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學研討。對於「7天時間收費過萬」的支教研學活動,她直言,「這種現象已經背離了研學初衷」。「當前,某些研學機構利用市場需求,更為功利地開展不當的研學專案,忽視了孩子本身學習需求。」

楊雪梅指出,開展研學活動,特別是在偏遠地區,應符合地域文化,綜合考慮當地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不能因為一次不恰當的支教,讓當地孩子背負心理壓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