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又到高發期!戶外踏青請註意

2024-03-21辟謠

隨著天氣轉暖,草木蔓發,蜱蟲也進入活躍期,每年蜱蟲奪命的悲劇讓人唏噓不已。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腳子等都是蜱蟲的「別名」。每到春季,蜱蟲就進入活動高峰,一般呈紅褐色或灰褐色,長卵圓形,背腹扁平。不吸血時,蜱蟲的體積只有芝麻到米粒般大小,吸飽血後的蜱蟲圓滾滾猶如黃豆粒甚至更大。

蜱蟲一般寄生在動物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例如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在戶外行動,都可能會與蜱蟲「親密接觸」。

蜱是一種可傳播多種疾病的媒介生物,可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等多種疾病,危害很大。小編提醒您,戶外踏青時,一定要做好自身防護。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科普

1、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是一種新發急性傳染病,發現救治不及時可導致重癥率和病死率上升。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是一種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透過蜱叮咬傳播,以發熱、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為主要特征,常伴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高齡、免疫力低下、或合並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易於轉為重癥甚至死亡,應及時就醫。本病是一種新發傳染病,目前尚無疫苗也無特異性治療手段,及時對癥支持治療可減少重癥和死亡。

2、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早期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多數40歲以下年輕患者預後良好。

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可達40℃以上,熱程可長達10天以上。伴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部份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常有頸部及腹股溝等淺表淋巴結腫大伴壓痛、上腹部壓痛。

多數年輕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既往有基礎疾病、老年患者、出現精神精神官能症狀、出血傾向明顯、低鈉血癥等患者可出現意識障礙、皮膚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和呼吸衰竭等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

3、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的傳播途徑包括蜱叮咬傳播和接觸傳播。

(1)媒介傳播(蜱叮咬):蜱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蜱叮咬是該病傳播的主要途徑。

(2)直接接觸傳播:無有效防護下,接觸患者及病死患者屍體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汙染物可導致感染發病。流行區貓、狗等寵物及羊、牛等家養動物是蜱的重要儲存宿主,密切接觸可增加感染的風險。

蜱吸血前後對比圖

4、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人群普遍易感,在山區丘陵地區從事戶外生產勞動的人群易於被蜱叮咬,感染風險較高。

該病在中國分布廣泛,以散發為主,具有地區聚集性,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山東、安徽、遼寧、江蘇和浙江等省份的山區、丘陵地區。全年均可發病,但具有明顯季節性,多發於春夏季,發病高峰集中在5-7月,不同地區可能略有差異。

不同年齡人群均可發生感染。在有疫情發生的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區生活、生產的居民以及赴該類地區戶外活動的旅遊者感染風險較高。流行區農民發病占比最高,可達80%以上,發病風險與蜱叮咬的機會多少等因素密切相關。

5、蜱通常寄生在動物體表部位,可以傳播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等多種傳染性疾病。

蜱,俗稱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腳子等,一般呈紅褐色或灰褐色,長卵圓形,背腹扁平,從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通常寄生在鼠類、家畜等動物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體表部位,吸飽血後蟲體可膨脹如黃豆大小。

蜱在分類上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蜱蟎目蜱總科,蜱總科又分為硬蜱科及軟蜱科。全世界已知蜱類800余種,並不是所有蜱種叮咬均可導致人類疾病。中國已發現110余種,中原地區常見的有長角血蜱、血紅扇頭蜱、微小牛蜱等。蜱可攜帶多種病毒、細菌和原蟲,其中大多數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獸共患病,如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森林腦炎、蜱傳出血熱、Q熱、蜱傳斑疹傷寒、萊姆病、人顆粒球無形體病、巴爾通體感染等,給人類健康及畜牧業帶來很大危害。

6、預防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要註意避免蜱叮咬。

(1)減少暴露機會。應當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區,應當註意做好個人防護,穿長袖衣服;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裏;穿淺色衣服以便於尋找有無蜱附著;不要穿涼鞋;不要在草地、樹木上晾曬衣物。值得註意的是常溫水清洗衣物並不能殺死蜱,可透過烘幹或高溫水清洗去除附著的蜱。

(2)戶外活動前防護。蜱活躍季節,進行園藝、采茶、放牧等農業林業牧業活動前,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產品處理衣物和裝備。氯菊酯可用於處理靴子、衣物和露營裝備,並透過多次噴灑以保持保護性,或可購買使用氯菊酯處理過的衣服和裝備。裸露的皮膚塗抹驅避劑,包括避蚊胺、異丙啶、檸檬案樹油(OLE)、對薄荷二醇(PMD)或2-十一烷酮等,遵循產品說明使用,一般不推薦在3歲以下嬰幼兒身上使用含有OLE或PMD的產品。

(3)進入室內前檢查蜱。蜱可附著在衣服和寵物進入室內,要仔細檢查外套、背包和寵物,發現蜱應及時清除。蜱常附著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內側和周圍、毛發之內或周邊、肚臍內側、膝蓋後側、腰部、腿根部等。進入室內兩小時內淋浴可降低蜱傳疾病風險。

7、被蜱叮咬後,不可用手拔取,要選擇適當工具取出,並及時消毒處理。

一旦發現有蜱已叮咬皮膚,應盡快將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宜用尖頭鑷子等工具貼近皮膚夾住蜱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後,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並自我觀察身體狀況兩周。一旦出現發熱、惡心、腹瀉、食欲不振等疑似癥狀或蟲咬傷口體征,應及早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8、有咯血、嘔血等出血表現的患者應隔離治療,醫務人員和陪護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避免與患者血液、排泄物等直接接觸。

疑似病例,應及時就醫,盡早診斷,臨床診斷和確診病例應住院治療。具有咯血、嘔血等出血表現者應隔離治療。疾病早期無出血等臨床表現,引起人間傳播的風險極低,日常接觸不會造成傳播。

診斷後,醫護人員、患者的陪護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避免在無有效防護的情況下,接觸感染急性期的患者、重癥患者及病死患者的血液、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若不慎接觸,應及時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不要接觸粘膜部位(口唇、眼睛、鼻孔等)。

9、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可透過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結果進行診斷。

依據流行病學史(流行季節在丘陵、林區、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遊史等或發病前2周內有被蜱叮咬史、確診病患接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結果進行診斷。

(1)具有上述流行病學史,出現發熱、乏力或惡心嘔吐消化道等臨床表現,應及時就醫,出現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細胞降低者,疑似患病。

(2)患者標本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或標本檢測抗體陽轉或恢復期滴度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增高者或標本分離到病毒,確診患病。

診斷時應當與具有相似癥狀的疾病(腎症候群出血熱、登革熱、敗血癥、傷寒、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相鑒別。

10、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尚無特異性治療手段,主要為對癥支持治療。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患者要及時就醫,治療重點是早期辨識重癥和並行癥,同時註意基礎疾病的治療。

患者應當臥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飲水。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等。不能進食或病情較重的患者,應當及時補充熱量,保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尤其對低鈉血癥患者。高熱者物理降溫,必要時使用藥物退熱。

繼發細菌、真菌感染者,應當選敏感抗生素治療。

綜合自中國疾控、江蘇疾控

來源: 南京廣播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