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為什麽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網絡謠言的危害?

2024-11-01辟謠

這年頭,我們自己天天玩手機不說,就連我們的父母每天一有時間也開始捧著手機刷各大公眾號和短影片了。作為一種休閑娛樂方式,老人刷刷手機打發打發時間,學點新鮮玩意兒,這件事兒本身沒什麽不好。

但是,當父母開始頻繁接觸互聯網後,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煩惱:爸媽總是在家庭群和朋友圈轉發各種看起來就很誇張離譜的謠言,像什麽「不花錢治療高血壓,一個雞蛋就能解決」」「一種野菜是萬能消炎藥,1 歲到 80 歲都適用」等偽養生內容,還有諸如「專家預言 2025 年會發生這件大事」這種噱頭十足的標題黨。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這些偽科學和謠言內容雖然「一眼假」,卻很容易就能俘獲家裏老人的信任,不僅在親友圈裏到處轉發,甚至有時候還會被隱藏在其中的行銷套路所欺騙,成為某些不懷好意的行銷機構的收割物件。那麽,為什麽老年人更容易被網絡謠言、騙局危害,又該如何應對呢?今天咱們就來詳細聊聊。

為什麽老年人對

謠言抵抗力更低?

心理學研究表明,老年人群體容易受到謠言欺騙並不是他們變「笨」了。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年人因為有著更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反思能力、情感敏感性、謹慎行動等方面都比年輕人強。而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網絡謠言的危害,其實原因在於長輩與年輕一代之間資訊處理特點和社會環境的差異,下面咱們就分別介紹一下。

1.資訊處理能力下降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註意力、記憶力和思維的靈活性等認知能力有所衰退,導致他們在處理復雜資訊、快速篩選廢料時更加吃力,此時大腦就會更傾向於相信簡單直白的資訊,而謠言通常以簡化、誇大的形式呈現,使其更具吸重力。因此,面對那些看似科學但實際缺乏依據的健康謠言時,老年人可能難以迅速辨別真偽,不易察覺其中的漏洞,從而更容易相信。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在面對不確定的情況下做決定時,比起年輕人更容易受到外界資訊的影響,而非自身的認知判斷。這意味著,當老年人閱讀那些聽起來權威又似乎有理的健康建議時,他們可能不會立即去懷疑,而是傾向於接受資訊,導致他們更容易被謠言蒙蔽。

2.情感需求與「利他」思維占上風

還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在作出選擇和決策的時候,更加關註情緒性和積極性的資訊,也更重視和需要與親友之間的情感聯系。老年人在分享健康資訊時,不僅是在理性上關心這些問題,同時也是一種表達關懷的方式,當他們認為某個資訊有可能幫助到身邊的親人和朋友時,他們會出於關心,而迫切地想要去分享這些資訊,根本顧不上對資訊真實性的核實。這種「寧可信其有」的情感驅動,讓偽健康資訊在老年人群體中傳播得更加迅速。

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在老年人之間,分享健康資訊似乎也是他們之間相互聯系的一種重要方式,這些資訊往往能在同輩群體中引發討論,並建立起一種集體認同感。對老人來說,不僅轉發給別人會帶來滿足感,而其他老人對此的點贊也會增強這種滿足感,進一步推動了他們的轉發行為。

3.資訊來源更為單一

隨著身體能力退化、退休、子女獨立生活等因素,老年人活動範圍和社交圈子都會逐漸縮小,微信群、朋友圈等渠道也就成為了他們獲取外界資訊的主要平台,導致他們難以接觸到多元化的觀點和權威的知識來源。

在如今的自媒體時代,釋出資訊的門檻幾乎為零,這也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各大平台資訊來源魚龍混雜,不僅讓老年人更容易接觸到未經驗證的謠言,而且,當這些資訊是轉發自他們信任的親戚、朋友時,他們很難對這些資訊表示懷疑。

4.對「專家」盲目信任

老年人在資訊獲取和處理方式上也受到文化背景和代際差異的影響。相較於年輕人,老年人可能習慣於透過口耳相傳或傳統媒體獲取資訊,而對於社交媒體的資訊傳播特點缺乏足夠的理解。有調查研究表明,有 76.3%的的老年人會信任互聯網作為健康資訊的來源,他們往往會將網絡中的資訊等同於早年傳統媒體的權威性,認為這些資訊也是可靠的。

而那些偽裝成科學知識的謠言往往利用了老年人的這種文化背景特點,在標題和文章中加上「專家」或「研究」字樣的資訊,使其看起來更加權威和具有說服力,盡管這些所謂的「專家」言論並無科學依據,但由於老年人對此的盲目信任,使得他們很少去核實這些資訊的來源,容易把這些謠言當成事實轉發出去。

幫助老年人,可以這麽做

前文說了,老年人容易被謠言影響其實與很多方面的因素都有關系,而這些因素很多都是與老齡化本身的特點有關,我們很難從根本上去改變或解決這些因素,但我們仍然可以透過一些簡單可行的方法,幫助家裏的老人提升資訊甄別能力,減少對謠言資訊的轉發傳播。

1.與長輩多聊聊網絡資訊

相信很多年輕人看到家裏老人轉發一些明顯就是虛假的偽科學資訊時,第一反應就是否定和批評,指出這是謠言,讓老人別相信,也別老轉發這種東西,而老人要麽對此一笑置之,或反過來批評年輕人的「無知」,結果老人以後還是繼續轉發這些謠言資訊。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其實,對於老年人來說,直接批評他們轉發的資訊並沒有多大的作用,更有效的方式是以一種開放的方式來引導他們逐漸認識到這些資訊可能不是真的,例如問他們「這個專家是什麽來頭啊?」、「你是在哪裏看到的啊?」、「這個真的對健康有用嗎?原理是什麽啊?」等。鼓勵他們對這些資訊進行二次思考,我們作為年輕人也加入到其討論之中,幫助老人在認知上對資訊進行篩選和甄別,養成對資訊來源和真實性進行質疑的習慣。

2.推薦權威可靠的資訊渠道

接觸互聯網時,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所需的正確引導其實是差不多的,我們會透過「未成年人模式」為孩子們篩選適合他們的資訊,那麽我們也可以主動給老年人推薦一些權威可靠的健康和新聞資訊渠道,例如科普中國和科學辟謠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的賬號,他們不僅可以從這些可靠渠道獲取資訊,也能在這裏搜尋驗證資訊的真偽,減少他們對謠言資訊的接觸。

3.年輕人先為資訊把關

老年人常常從同輩群體中獲得情感支持,因此他們習慣在微信群或朋友圈中轉發資訊以保持社交活躍,我們無法也無需制止他們的分享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如果長輩不太善於分辨資訊真假,我們可以鼓勵他們遇到任何健康或養生類資訊時,第一時間與子女或家人分享,而不是立刻轉發出去,例如告訴他們「現在騙子太多了,如果看到什麽新資訊,不妨先發給我,我來幫你查一查,看這是不是靠譜。」這樣既不會打擊他們的社交積極性,也能增加親人之間的聯系,還減少了謠言的擴散和不良影響,可謂一舉三得。

4.鼓勵老人多分享生活經歷

很多老年人轉發謠言是因為他們希望在群體中參與對話並獲得認同,但轉發網絡資訊並非唯一的社交方式。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多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過往的趣事或是家庭故事,幫助他們找到其他的社交方式,減少對轉發網絡資訊來維持社交的依賴性。當老人不再單純為了社交聯系和認同感來轉發資訊時,就更有可能對一些明顯是偽科學的資訊產生質疑,也會更願意去再次求證資訊的真偽,從而減少謠言的影響。

總而言之,謠言的泛濫其實是互聯網快速發展是所帶來的一種難以避免的副作用,盡管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受到謠言的影響,但究其原因,也是因為他們在認知能力上有了一定的的變化,渴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聯系,所以才導致他們不加甄別地轉發各種自認為對別人「有益」的資訊。

所以,我們或許不能杜絕所有的謠言,但透過參與到老年人的互聯網生活中,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陪伴、支持和引導,就能夠有效地避免他們輕信網絡謠言,減少上當受騙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Shang, L., Zhou, J., & Zuo, M. (2021). Understanding older adults' intention to share health information on social media: the role of health belief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ternet Research, 31(1), 100-122.

[2] 姬玲玲, 彭華茂. (2016). 情緒性資訊和內在動機對老年人決策過程的影響[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43(8):758-767.

[3] Zulman, D. M., Kirch, M., Zheng, K., & An, L. C. (2011). Trust in the internet as a health resource among older adults: analysis of data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13(1), e1552.

策劃制作

作者丨陳宇峰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

稽核|楊小洋 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審校|徐來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