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探尋「最早廣東人」

2024-07-20辟謠

磨刀山遺址發掘區。

磨刀山遺址出土的石器——手斧。

昨日,「穿越磨刀山 探尋嶺南源」廣東省早期嶺南探源工程階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遺址考古發掘十周年活動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辦。本次西活動展示了早期嶺南探源工程階段性成果,釋出以數碼技術復原遠古「磨刀山人」的【穿越磨刀山】紀錄片,揭開了廣東古人「磨刀山人」的神秘面紗。在活動現場,多名權威專家向南都、N影片記者解讀了磨刀山遺址發掘成果的深遠意義,分享了下一步的研究及推廣方向。

將廣東地區歷史向前推進數十萬年

最早的廣東人來自哪裏?他們如何生活於這片土地?

2013年1月,在廣東省雲浮市郁南縣河口鎮的一次考古發掘,讓這個跨越萬古的身世之謎露出了冰山一角。蜿蜒的南江旁,磨刀山上的紅土地裏,有著打制痕跡的石器出土,意味著它們是遠古人類遺留下來的物品。

2014年5月至8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等單位對磨刀山遺址第1地點進行考古發掘,揭露面積200平方米,出土了近400件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各類石制品,絕對年代距今約60萬至80萬年。這一嶺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將廣東地區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幾十萬年,獲得「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進一步揭示嶺南地區百萬年人類史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前四期首席專家、北京大學一級教授趙輝表示:「磨刀山遺址的發現和發掘,進一步揭示了嶺南地區百萬年人類史,是非常重要的發現。」趙輝表示,從整個中國版圖的大格局來看,嶺南地區在保持自身特殊性的同時,也在逐漸融入中國歷史社會中,對中國考古研究有特殊意義。「從目前的各種考古材料和跡象來看,嶺南包括了從福建到廣西一帶的區域,但是就文化的發展而言,廣東所在的區域考古積累的成果最充分。」

亞洲舊石器考古聯合會原主席、北京大學教授王幼平回憶,自己曾在十年前參加過磨刀山遺址的考古工作,在這個節點回望,頗為感動。「廣東非常有前瞻眼光,透過磨刀山遺址、青塘遺址、巖山寨遺址等,將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幾個階段完整連線起來,取得豐碩成果。」

成果

南江流域新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30處

十年來,磨刀山遺址及其周邊的考古研究工作持續開展,目前已在南江流域共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地點)130余處,年代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延續至舊石器時代晚期,進一步確認南江流域是目前省內唯一具備系統開展廣東最早先民及其文化研究可行性的區域。

其中在2023年啟動實施的早期嶺南探源工程下,開展的新一期考古調查,新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30處,包括洞穴類別遺址及動物化石地點,為探尋更豐富的遠古人類與文化遺存、更好地復原嶺南遠古環境與社會提供了重要新線索。

在活動現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鎖強向南都記者介紹,早期嶺南探源工程的最終目標是復原嶺南地區不同時期的文明史,用考古成果闡釋嶺南早期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劉鎖強指出,嶺南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探尋嶺南文明從何而來、如何起源,將進一步提升廣東在中華文明發展行程中的歷史地位。

劉鎖強說,磨刀山遺址在接下來5-10年都要持續開展田野考古調查。「南江流域130多處遺址展現的是長達幾十萬年的歷史,僅靠磨刀山遺址是不夠的,我們將與相關單位合作,開展古地質、古地貌、古環境的研究,為復原幾十萬年前的遠古歷史和環境提供資料。」

暨南大學歷史系副主任、教授熊增瓏也向南都記者表示,作為廣東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磨刀山遺址可以作為探尋嶺南文明最直接的源頭,也給研究整個華南地區數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居住形態提供了全新的證據。他透露,接下來研究團隊還會繼續圍繞磨刀山周邊進行發掘,以獲得更完善的資訊。

創新

數碼復原磨刀山人即將上線

據介紹,2023年10月,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釋出了【早期嶺南探源工程科學研究計劃】,提出早期嶺南探源工程將以郁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英德青塘遺址、英德巖山寨遺址等考古遺址為研究重點,實施嶺南舊石器文化與遠古人類演化、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嶺南地區中國化行程等三個重大課題。

同時,經協商後確定由廣東省牽頭,聯合周邊六省(區)申報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嶺南地區文明化行程」重大專案,推動早期嶺南探源工程與國家重大研究專案接軌。

其中,英德巖山寨遺址的考古成果,清楚反映了最遲在距今5000年左右嶺南社會開始加速分化,出現嶺南地區最早的復雜社會,實證在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的「古國時代」,嶺南已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份,擴充套件了對於多元一體中華文明時空格局的認識。此外,在珠三角和粵東地區的考古發掘專案也取得重要收獲,如從化獅象遺址和深汕合作區白田山遺址。

目前,工程多個專案與高校、省外科研機構聯合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工作,包括年代學、古人類學、古DNA、植物考古、環境考古、數碼化等方面,還透過最新的研究理念與技術獲取復原早期嶺南社會的豐富資訊,以科技創新套用於重大課題研究,為早期嶺南探源工程的深入實施明確了工作方向。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曹勁告訴南都記者,為磨刀山遺址量身打造的數碼人也即將釋出,在不久的未來,以磨刀山人為原型的數碼人將與公眾展開更加豐富、多層次的交流對話,讓磨刀山遺址的發掘成果能夠更好為大眾所共享。

在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院長、教授鄭君雷看來,磨刀山遺址的發現是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生動體現。他指出,廣東在中國考古學中屬於一個相對獨立的大單元。一方面,廣東地理位置特殊,連線東南亞,許多外來宗教進入中國的第一站都在這裏,意義特殊;另一方面,廣東考古材料豐富,接下來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研究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加強與發展。

采寫:南都記者 翁安琪 綜合南方+ 雲浮市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