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海珠區教育局局長鄧誌軍:「為每個學習者提供適性的教育」

2024-01-09辟謠

如何推動海珠區基礎教育高質素發展?有哪些優秀做法?日前,海珠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鄧誌軍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時表示,在2023年,海珠區緊緊圍繞「高質素發展」做文章、下苦功,海珠區在教育「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為每個學習者提供適性的教育」核心工作思路,「十四五」時期,仍然堅持這一價值取向。

海珠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鄧誌軍。(海珠區教育局供圖)

聚焦深度套用與融合創新

100%的學校已開設人工智能課程

作為廣州市建立全國「智慧教育示範區」支撐區,海珠區聚焦深度套用與融合創新。海珠運用區基礎教育大數據中心(區基礎教育質素監測中心),打造覆蓋完整基礎教育階段的數據庫,精準繪制學生學情、教師教情、學校校情的「動態畫像」,有力支撐教育教學流程再造與模式重構。

此外,海珠全區1-8年級學校配置【人工智能】教材及市統一提供的配套教學資源,100%的學校已正式開展人工智能課程,組建人工智能中心組,透過與創客、STEM等活動有機融合產出600余件科技創新作品。未來計劃建設1-2所人工智能課程普及樣板校。

不僅如此,海珠持續建設各類試點學校。目前,海珠區已建成省資訊化中心學校、省級網絡安全實驗校共9所,市級人工智能實驗校、智慧校園、智慧閱讀實驗校、網絡安全實驗校共71所,實作以實驗校為核心進行先行先試,開展以課堂練兵、專案推進、科研深化等研究,現已初步凝練一批優秀課例、校本特色專案和科研課題成果。近三年,在研或結題各級各類教育資訊化課題267項,省融合創新示範推廣專案12個。

以服務效能上的「加法」

實作學生作業負擔的「減法」

「雙減」政策已經實施兩年多,海珠區已逐漸形成自己的「雙減」工作特色。鄧誌軍介紹,海珠區以「構建公平卓越的適性教育」為思路,抓住課堂、作業、托管服務三個教育服務供給提質的關鍵點,以服務效能上的「加法」實作學生作業負擔的「減法」。

海珠區重塑教、學、評體系,引進華中師大專家團隊推進深度教學實驗;全鏈條開展質素監測,成立區級質素監測中心提供大數據支撐,結合聯合視導,為學校提供教學改進的「一校一案」,提高課堂教學畫像的精準度。其次,海珠區聚力作業管理,總結出「定標管理、總量嚴控、公示監督」等增效路徑,以及差別設計、選單選擇、面批面閱、個性輔導、錯題檔案等提質方式,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

在課後服務提質方面,海珠區嚴格落實兩個「全覆蓋」和「5+2」,集中推動「平躺睡」硬件改造攻堅;打造基礎托管課程、素質個性服務課程、高水平團隊訓練課程的「1+X+Y」的課後服務模式;借力區少年宮、團區委等資源,多路徑支持和豐富校內課後托管服務。目前,海珠區小學午休「平躺睡」比例100%,參加校內課後托管服務學生占比87.41%,提供特色托管學校近九成。

在切實做好「雙減」規定動作的基礎上,海珠區還不斷探索特色之路,把勞動教育和體育運動作為「雙減」的重要切入點。成立區科技勞動教育學校聯盟,落實勞動教育「五個建設」:建設科組、建設隊伍、建設場地、建設課程、建立清單;落實體育「普及+特色」「全員+個性」的活動模式,以「雙動」促「雙減」。

海珠將實施教育集團化3.0升級

實作含學前教育階段的集團化全學段覆蓋

近年來,海珠區區域教育水平實作穩步上升,教育教學成果漸次呈現、百花齊放。鄧誌軍介紹,自2013年建立首個公辦教育集團以來,海珠區成立7個教育集團,覆蓋41所學校58個校區,實作公辦初中100%覆蓋。其中,4個集團(廣州五中教育集團、廣州市南武教育集團、廣州市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廣州市海珠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納入省級優質教育集團培育物件,覆蓋26所學校35個校區,橫跨海珠區東西部。

目前,海珠區初步形成下一階段集團化辦學實施方案,著力推動海珠區集團化辦學進入3.0時代,明確構建「1233」格局、形成「示範引領、輻射帶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生動局面、實作含學前教育階段的集團化全學段覆蓋的總目標。進一步提升海珠區集團化辦學水平,促進區域基礎教育高質素發展,強化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力。

鄧誌軍說,適性教育是有利於提升人才培養水平與質素的教育。「十三五」期間,海珠註重適性教育理念的普及、落地,接下來會更加關註適性教育理念推廣的實際成效、成果,更加關註學生個性發展、多元成才體系的構建,把三個學段(中、小、幼)看成一個完整鏈條,擬定各學段人才培養目標,重點升級提檔「教、學、研、培、評」五維融合計劃,點面共進深推深度教學專案。

鄧誌軍透露,在2024年,海珠錨定建立成為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的目標,直面生均面積提升、校際質素均衡、優質多樣供給等「三大挑戰」,著力建立協同推進、專項攻堅、定期會商等「三大工作機制」,對標對表、靶向發力、掛圖作戰,確保完成任務目標。

總策劃:戎明昌 劉江濤

策劃:王衛國 李陽

統籌:尹來 程安 遊曼妮

采寫:南都記者 葉斯茗 孫小鵬 實習生 黎夢詩

攝影(除署名外):南都記者 鐘銳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