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雁默:台灣房地產泡沫,最後可能會是大陸買單

2024-02-23辟謠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兩岸幹脆打一仗,看房價能不能跌」。

這心思,可不是來自台灣統派,而是來自「天然獨」。這麽一說,你就知道台灣房價問題有多嚴重,青年有多絕望了。

不打仗有解嗎?無解。這島上,只有來一次大革命才能實作大面積的財富轉移,但普選民主卻是反革命的,因此最終,「天然獨」也只能求戰爭解套。可笑不?大家都笑中噙淚。

台灣房價之高,在全球名列前茅。如果將性價比也拿來平均一下,我認為台灣房價是地球最貴,沒有之一。

根據Numbeo的數據(2022年103個國家/地區),台灣市中心房價全球排名第五,大陸第三。市郊區房價台灣排名第九,大陸第四。

以城市論,台北市房價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12,就快追上紐約、倫敦,但與深圳、上海、北京還有段差距(2022年),僅略高於廣州。

論房價一定要比薪金,台灣平均房價所得比近10倍(註1)。

對於鬥膽拿台灣與其他地區比較的剛需買家而言,問題不在於價格高不高,而在於值不值。台北市算是台灣生活機能最優的城市,但若你去過北上廣深,再到台北就能體感什麽叫做「不值」。

大陸現在房價普遍下跌,從台灣年輕人的角度看來,這是人間福音,因為台灣還在漲,連台南那種稱不上三線城市(大陸標準)的房價也在飆漲中。按人民幣換算,台南市平均每平米2.5萬。

台南的城市性質比較像揚州,主打美食,是旅遊之都。但有兩個問題,一是揚州當前的平均房價只有台南的一半,二是論美食景觀歷史文化,台南能與揚州比嗎?

揚州新樓盤一月均價為13306元/平

當我說台南2.5萬時,可不是單指新房,若在城中心,50年房齡的「老破小」就是2.5萬。你若說台灣的房子永久產權能傳家,我會問你哪個子孫要住50年老房?琢磨著父母往生後賣出套利吧,那得房價仍有升值空間才會有人接盤……但台南?這城市只有188萬人口,而且已經呈負增長,揚州則是455萬,人口正增長。

傳家最實惠的東西是現金,這一點連我那擁有三棟四層樓獨棟洋房的房東也點頭稱是。房子要賣掉才是錢,賣不掉就只是一方水泥空間,維持它還要花錢,出租還得擔心惡房客。

那一線城市如何?上海郊區臨地鐵的新房,均價大約4-5萬每平米。台北市的郊區是新北市,臨地鐵的房價在5-6萬每平米。上海人口2600萬,台北加新北人口660萬。能買國際大都會上海的話,為何要買臟亂的三線城市新北?

那麽,憑什麽大陸房價能跌,台灣卻不跌?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大陸房市泡沫比較大,因此比較早破。

兩岸在住房問題上的類似之處如:一、供過於求。二、房價收入比高。三、人口負增長。四、公攤面積占比高。五、買房心態相近。六、持有成本過低。

我們中國人的買房心態原則上就是「投資」,認為房子不光能賺錢,還能保值,這就是投資心態。一旦存有這種心態,買房意誌就很堅定,認為反正一定會有接盤俠,因此什麽坑都不怕,直到房市泡沫破裂,接盤俠喊出一個讓你懷疑人生的價格。

投資首重持有成本。在美國買房,稅率、保險和修繕費用高,賣房的規費也高,房屋持有成本是台灣的50倍。而在島上,買車的持有成本比買房還高,因此老一輩人都會勸子孫先買房,再買車。

台灣土地持有成本有多低?以土地稅為例,市價1000萬的土地,地價稅只要1600元,就這麽低。原因出在征稅依據公告地價,而公告地價只有土地市價的8%。換言之,有錢不囤房簡直就是傻子,這就是為何台灣人愛買房投資,房產商也不怕長期持有賣不掉的空房。

自2016年至今,台灣住宅價格指數上漲了近30%(29.73%),擁有3間房的人從33萬飆升至51萬人,顯示炒房仍被視為最穩當的「投資」。

只要買房心態是投資,房子就是金融商品;只要是金融商品,就會滑向高杠桿;只要滑向高杠桿,整個產業體質就脆弱;房地產體質脆弱,就會讓一大堆附隨供應鏈也脆弱;只要支撐經濟發展的這一大堆供應鏈體質脆弱,政策面就不敢戳破泡沫,不敢調高房子的持有成本。如此惡性迴圈。

然後就是供過於求,工薪收入與房價距離愈來愈遠,人口負增長,家庭兩代人為銀行做牛馬,幸福感無從說起,剝奪感代代相傳。

因此講白了,華人居住圈可能是全世界最不宜用房地產支撐發展的地區,因為我們迷信有土斯有財,將買房視為投資,在此避險心態下,無產階級的幸福感就完全被剝奪了,小資產階級則是負債累累。

台灣的空屋率是8.77%,看起來問題不大,但5年屋齡以內的新屋空屋率是20%以上,明顯供過於求。但16年來賺得滿缽盆的建商尚有底氣粉飾太平,賣不好幹脆不賣,或頂住台面價格,但台面下小跌出售。而股市處於高檔,房貸利率維持在2%低位,通脹也形同鼓勵買房保值,使得建商願意堅守價格,支撐市場信心。

簡言之,只要買房心態與持有成本過低的現狀不變,房產業多得是支撐房價的題材可供炒作。如通脹會使建材價格上揚,壓縮建商利潤,買家則希望買房抗通脹,房價就難下跌。再如官商合作的土地開發案,交通基建利多,股市表現抗跌,都是炒房炒土的溫室。

台灣房市目前處於多空膠著狀態,一旦環境出現變化,如股市崩跌,大建商東窗事發,通脹轉向通縮,泡沫就會破。而泡沫一破,連鎖效應會讓房價崩跌仿佛是一夜之間的事。

說到底,在泡沫破裂釀災前,只要大幅調升房產持有成本,就能有效淡化買房投資的心態,去除囤房動機。然而,台灣房屋持有者近7成,剩下的3成裏不只1戶有剛需,政策面驟升持有成本會得罪大部份選民,政客會得罪建商金主,因此肯定會有「專家」出來恫嚇大眾,這就不易形成社會大面積要求降房價的壓力。

最近看了一些大陸已購房者對房價下跌的意見,誠可謂哀鴻遍野。房市泡沫破裂,對於高價購房還在還房貸的人而言,確實痛苦萬分,但泡沫若再不破,就會像台灣這樣繼續累積壓力,日後炸開傷害只會更大。

假設大陸房價持續上升,且上升振幅遠高於薪金漲幅,從台灣的例子可見,三四線甚至五線城市的房價都將高不可攀,租金也跟著上漲,工薪階級就處於無路可逃的狀態。一家三代皆房奴,這是真正的禍延子孫。

台灣青年對房價不是焦慮,而是絕望

專家對房價下跌的各種拉警報,雖不無道理,但通常流於片面觀點。如房市不好,會拖累極多供應鏈產業,提高失業率——這觀點不能說錯,但除了維持房價,難道就沒有其他解方嗎?

在供過於求的環境下,價格卻不跌,這種現象當然荒謬,無論提出多少撐房價的堅實理據,都無法服眾。對於購房投資人,我們也得問,有什麽投資是只準賺不準賠的?將房產視為穩賺不賠的投資,那誰還願意上班領薪金呢?

但當我們的購房心態等同於購車,景觀就大為不同了。

除了極少數例外,一般沒人將購車視為投資,車輛是消耗品,而且折舊快速。如果汽車供過於求,面臨車價下跌時,車商會怎麽辦?答案是,減少產量,降低成本,拋售庫存,或為車輛提供更多功能與服務以維持車價,並拓展新市場。對購車人而言,自然會要求降價,或提升性價比,畢竟,買車又不是投資。

為車輛增添新功能與服務,勢必將扶持新的上下遊供應鏈,創造新的就業,並促進舊供應廠轉型。購車人則能因此獲得更好的產品,用合理的價錢購買更多的幸福感。

若你以購車的心態購房,就不會抱著保值投資的心態,購買超出自己能力太多的房子,如此便能卸除主要的財務負擔,多投資於生活質素。當建商需要提升房屋的性價比維持經營,劣質建商就會被淘汰。當性價比高的房子是消費者最重要的考量,地方政府就必須打造宜居城市,在有形無形之處提升居住舒適度。

房地產業未來的趨勢不只是科技化,也會導向人文化,除了基本生活機能,買房的人會開始註重視野,包括天空、綠蔭、居民素質、周邊各種生活產業的多樣性與服務質素,旨在購買幸福感,而不是缺乏流動性的金融商品。

那麽,在宜居工程上做得好的城市,房價得以維持,人口會持續流入,開發範圍得以擴增,反之則走向破敗,被迫自我提升,或是專門供給那些不在意居住質素,只希望房價低廉的人群。

00後的兩岸年輕人,在生活態度上是相近的,所謂「低欲望四不」: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不消費。在很大程度上,四不心態是來自於高房價。

大陸年輕人我不敢說,但台灣年輕人對前景不是焦慮,而是絕望,他們必須抗拒老一輩人買房成家的傳統觀念,否則活不下去。他們在等待父母死後留下的房產,若沒有房產可繼承,就更不願結婚生子,還要抑制消費,因為工作崗位都在超高房價的地方。

年輕人生活中擺脫不了網絡遊戲,因為這已算是最廉價的幸福感,而少出門也代表少消費。父母願意為了協助孩子成家給出購房首付,孩子還不見得願意收下好意,因為他們知道後面的房貸才是大坑。

選前侯友宜提出購房免首付,利息補貼5年可貸1500萬,但10年內不得轉售的政策支票,此一想法受到年輕人群嘲,因為問題根本不是出在首付。免首付,房貸壓力只會更大不會更小。

趙少康則教年輕人如何賺錢理財,分享自己二十幾歲就能買兩三間房的經驗,然而,趙的「以房換房」牟利模式,就是被年輕人視為萬惡的炒房手法。正因為有趙這種人,而且太多了,現在年輕人才這麽慘。

位高權重的有房階級,基本就視房價下跌為頭號大敵,因此思維只能在維持高房價上打轉,最多想些比較溫柔的割韭菜政策,方便你入坑。年輕人也許窮但並不傻,不再相信這些不知民間疾苦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就是絕望,就是想革命,但普選民主反革命,所以才會有人寄希望於戰爭解放房價。

其實,有房產的父母也已逐漸調整了思想,不再要求子女買房成家,在少子化的當代,只有「父母適應孩子」,沒有「孩子適應父母」。而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也是房產商最大的惡夢,這樣下去,泡沫遲早不破也得破。

高房價最惡劣的影響,就是讓一代人失去鬥誌,除非被逼,不會有人搏命打一場根本不會贏的仗。借貸人生是創業者的宿命,不是工薪階級的,而後者數量遠大於前者。一般人謹守「低欲望四不」,不但日子過得下去,幸福感還更高,「鬥誌」一斤多少錢?

房市泡沫不破,上述這樣的消極思維就不會消失。政策面「軟著陸」可以理解,但必須著陸,別軟到一半又飄起來了,那只會讓個別產業悶死整個社會。

台灣房市泡沫一定會破,只是時間問題,但政治會一直拖延病情,而若拖到統一後,爛攤子是大陸收。換言之,愈晚統一,處理台灣房產問題的成本就愈高。

註1:台灣房價所得比逾世界標準,專家揭購屋族困境 根據最新內政部資料,2023年Q2,全台房價所得比高達9.82倍,再次重新整理紀錄,創有統計來新高,其中,台北市房價所得比15.52倍、新北市12.93倍、台中市11.55倍,都超過10倍以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