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跨越一甲子的雙向奔赴:「國家的孩子」回家了

2024-06-14辟謠

跨越一個甲子

透過國家力量

「國家的孩子」回家了

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這裏有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人間真情

民族與大愛,在這裏延續

「認親的場景曾經幻想過無數次,也預演了無數次,但真正輪到自己時,既驚喜,又緊張。」64年後,年過花甲的梁引梅帶著老伴、兒孫一家6口,從呼和浩特市出發前往揚州。

圖為大約1歲半的梁引梅。 梁引梅供圖

1959年到1961年,中國正處於三年嚴重困難時期,如今富庶的江南地區當年鬧著饑荒,上海、江蘇、浙江等地一些孤兒院陷入糧食匱乏的困境,3000多名幼小多病孤兒的口糧成了問題。

這些幼小的孩子該怎麽辦?黨和國家決定把他們送到牛奶和肉食相對充足的內蒙古,善良寬廣的內蒙古大草原也向孩子們敞開了懷抱。

透過「運孤專列」,一場雙向奔赴正式開啟,一批批孤兒被送往內蒙古,交由 草原額吉(蒙古語,意為母親) 撫養長大,成為 「國家的孩子」

圖為梁引梅與父母以及弟弟合影。 梁引梅供圖

當時的內蒙古,盡管也經受著困難時期的嚴峻考驗,但內蒙古各族群眾主動擔起這份國家責任,盡全力做到 「收一個,活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寫就了一段「三千孤兒入內蒙」的佳話。

梁引梅就是「三千孤兒」其中之一。1960年秋,年僅1歲半的梁引梅從上海的孤兒院來到呼和浩特。身體虛弱的她患上肺結核、骨質軟化癥,養父母帶她四處求醫。

圖為梁引梅的養母。 梁引梅供圖

「養父母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把最好的都給了我,他們的恩情大於天,沒有他們就沒有我,這份超越地域、民族與血緣的大愛,我永遠記得。」在梁引梅看來,天高地闊說的不僅僅是草原的風景,更是草原人民的胸懷。

上學、工作、成家、生子……梁引梅在呼和浩特幸福地生活了64年。

「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草原額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以大愛無疆的博大胸懷接納了我們,我們要懂得感恩。」心存感恩的梁引梅選擇用一個甲子盡孝。

退休後,梁引梅成為烏蘭夫紀念館的一名義務講解員。只要有時間,她都會和其他「孩子」一起,為遊客講述「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民族大愛故事。

圖為梁引梅(右)和「國家的孩子」張計平及其妻子。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64年如白駒過隙,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和養父母的相繼離世,「孩子」們尋根的願望愈發強烈,試圖為纏繞在心頭多年的「我從哪裏來」「我是誰」尋找一個答案。

作為「國家的孩子」的總聯絡人,梁引梅經常組織生活在內蒙古不同盟市的「孩子」聚會,也一直在搜集當年「三千孤兒」們的資料。在她的帶領下,當年來到內蒙古的「孩子」們變成了一家人。

圖為「國家的孩子」聚會合影。 梁引梅供圖

「我在做一項搶救性工作,我們都已年過花甲,有幾人已經離世,與親人團圓的機會愈加寶貴。」梁引梅說,能在有生之年找到根,是一種幸運。

然而,茫茫人海,自發尋親難於登天,僅憑外貌特征尋親無異於大海撈針。

圖為梁引梅(左)和「國家的孩子」程晉及妻子。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轉機出現在2021年公安機關開展的「團圓」行動。依托全國DNA數據庫,越來越多「國家的孩子」開始求助民警來尋找自己的親人。

「‘國家的孩子’想要回家了。」看到這些年過花甲的老人四處奔波,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回民區分局的民警深受感動,他們對近50名「孩子」進行了血樣采集。

圖為幺鵬宇在工作中。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回民區分局刑事科學技術室民警幺鵬宇告訴記者,透過DNA數據尋親,是目前準確性最高的尋親手段,但尋親雙方的DNA都要錄入數據庫,這是一場雙向奔赴的尋找。

功夫不負有心人,尋親成功的喜訊接踵而至。

2個多月前,呼和浩特市兩位「國家的孩子」張計平糊程晉,先後收到血樣覆核比對成功的訊息;1個月前,索玉春成為呼和浩特市第三例尋親成功的幸運「孩子」,一連串好訊息讓梁引梅激動萬分,自己尋親的信心也更足了。

圖為張計平糊妻子收拾探親時的物品。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江蘇常州、浙江嘉興、安徽合肥……2024年前半年,梁引梅陪著「國家的孩子」多次南下,她親眼見證了一幕幕親人團聚、一聲聲衷腸互訴,被感動的同時,她也默默羨慕著。

就在梁引梅還在想象下個幸運兒是誰時,自己尋親成功的喜訊從天而降,這讓她輾轉反側了一整夜。「能知道自己的出生地在哪裏,知道家人還在想著我,我就很滿足了。」梁引梅說。

圖為梁引梅在尋親路上情難自已。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圖為梁引梅在尋親路上。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草原酒、牛肉幹、奶豆腐、奶茶……端午假期,梁引梅精心挑選了內蒙古特產,帶著老伴、兒子、兒媳以及兩個孫子,踏上了回家路。

同行的人群中,還有梁引梅6位「兄弟姐妹」,他們都是「國家的孩子」,他們中間有的已經尋親成功,有的仍在堅持,他們都想共同見證這一團圓時刻。

圖為梁引梅與弟弟在一起。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圖為梁引梅與二哥(左)在一起。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彼時,揚州的家人也沒閑著。梁引梅的哥哥早早預定了餐廳、賓館,弟弟則從貴陽趕回揚州,95歲的母親更是不到4點便起床,親手為女兒泡了桂圓水、包了粽子。這個端午節,對他們來說,溫馨且甜蜜。

梁引梅出生在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一戶童姓人家。當年,由於家裏困難,梁引梅1歲多時,被輾轉送到孤兒院。

圖為梁引梅為公安民警贈送錦旗。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跨越1400多公裏,闊別64年,從塞北青城到江南揚州,這場重逢實屬不易。

「經DNA檢驗比對,丁正華與梁引梅,符合單親關系,結合調查情況,認定丁正華是梁引梅的母親。」認親現場,揚州市高郵市公安局副局長陳榮宣讀了DNA比對結果。

圖為梁引梅和親生母親見面。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伴隨著喜慶的鑼鼓聲和左鄰右舍的掌聲,身著紅色旗袍的梁引梅拉著二哥童登奎的手,跨越幾步台階,如同跨越一個甲子時光的久違,一步一步,走到噙著淚水的95歲母親丁正華面前,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哭訴著「媽媽,64年了,我回來了……」

圖為梁引梅和母親十指緊扣。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母女倆淚如雨下,額頭抵著額頭,顫抖的雙手緊緊握在一起,讓在場人員無不為之動容。

淚水過後,便是幸福的開始。梁引梅依次向母親介紹著自己的家人,她想讓母親知道,自己在內蒙古生活得很幸福。

「我65歲了,還能見到我的親生母親,這也讓我想起了我的養母,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有兩個愛我的媽媽。」梁引梅說,她想著家,家人盼著她,這種雙向奔赴的愛,讓她倍感欣慰。

圖為梁引梅和母親交流。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梁引梅的二哥童登奎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家裏人一直在尋找妹妹,但茫茫人海,尋親難於登天。

在童登奎看來,團圓來之不易,漫漫尋親路,是國家力量的強有力支持,更離不開公安民警、誌願者的堅持與幫助。

圖為梁引梅的母親擦拭淚水。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母親雖然已經年邁,但她一直念叨著、盼望著,今天終於圓夢了。草原上的乳汁把妹妹撫養長大,我們全家都感謝內蒙古人民的無私奉獻,感謝草原的人間大愛。」梁引梅的弟弟童登坤說。

圖為梁引梅與母親、二哥(右)在一起。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圖為梁引梅兄妹四人與母親在一起。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養育之恩,恩重如山,血脈親情,情深似海。今後我會盡量多回家看看,學一學當地話,把內蒙古大草原的故事講給母親聽。」梁引梅說,她還會繼續幫助「孩子」們尋親,希望自己的好運可以帶給他們。

如今,在內蒙古

「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佳話

仍在溫暖續寫著

↓↓

圖為誌願者為沒有尋親成功的「孩子」采血。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圖為6位「孩子」與梁引梅一家、誌願者、公安民警合影。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攝

作者:張林虎 崔博群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