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蜀道文庫】叢書推出新成果 眾專家再度聚焦揭秘荔枝道

2024-07-05辟謠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實習生 孫沁怡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的詩讓荔枝道天下聞名。

作為蜀道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份,荔枝道原名洋巴道(洋州到巴地),位於古蜀道的最東段,是從漢中西鄉縣(古屬洋州管轄)子午谷南口翻越大巴山進入今川東和重慶境內的主幹古道,因唐朝天寶年間從四川向長安運輸荔枝而得名。這條道路對促進北方關中地區與四川盆地東部的人員往來、貨物流通、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發揮了「臍帶」一般的輸血滋養功能。

如今,快馬加鞭、接力傳送的古代「特快專遞」場景,已如煙雲般飄散在歷史的深處。但凝結在荔枝道上的人文資訊和精神價值,卻穿越時間,在現代社會發揮著它的考古、歷史,乃至文旅融合方面的價值,以自己的方式滋潤當代。

【蜀道方誌整合·荔枝道卷】(部份)

2024年6月,作為四川省「蜀道文化出版工程」的一部份,【蜀道文庫】叢書推出最新出版成果——80冊【蜀道方誌整合·荔枝道卷】由巴蜀書社正式出版。該書將荔枝道沿線各府州縣地方誌加以系統搜集和整理,並按照一定的體例進行編纂,為人們從事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

近日,【蜀道方誌整合·荔枝道卷】在重慶市梁平區百裏竹海梁山驛內舉行正選式。來自川渝兩地高校、文史研究學會等單位的多位專家學者,在荔枝道學術研討會上,圍繞蜀道申遺、荔枝道與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開展深入探討。千裏荔枝道,一徑通三省。荔枝道在梁平境內貫穿七個鄉鎮街道,沿線文化遺產豐富,至今仍保留有驛站、摩崖石刻、橋梁等眾多歷史文化遺存。

研討會現場

荔枝道起點、確切路線和明確走向

學術界仍有爭論

關於荔枝道起點、路線及其走向,近年來學術界仍然存在不少爭論。在本次學術研討會上,不少專家提出了比較新穎的個人觀點。

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勇先以【制造荔枝道:歷史時期荔枝北運與荔枝道路線新說】為題作了匯報。李勇先提到,荔枝是中國南部具有悠久栽培歷史的著名果樹,後來才引種到世界各地。西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是最早關於荔枝的記載,稱為「離支」。四川是荔枝重要產區,【華陽國誌·巴誌】:「東至魚腹,西至子午道,北接漢中,南黔、涪……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這是巴地出產荔枝的確切證據,說明巴蜀栽培荔枝的歷史相當悠久。從漢代開始,嶺南、福建等地所產荔枝就已經開始北運長安的歷史,並掌握了「筠籢」封印、籃絡貯大合「密封」、用巨竹鑿開一穴置荔枝並用竹籜裹泥封固以及整顆荔枝移植等方法和技術,如「閩中歲進荔枝多連樹木」,荔枝保鮮時間至少都能在半個月以上,甚至「藉竹生氣滋潤,可藏至冬春,色香不變」。目前不少關於荔枝道產地、路線走向等往往迎合唐代白居易【荔枝圖序】所說「(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的觀點,必須設計出從原產地三天三夜送達長安的路線和走向,這本身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會會長李永明指出,【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記載涪州樂溫(今重慶市長壽區)盛產荔枝且「其味尤勝諸嶺」,而對涪州轄縣涪陵、武隆、南川只字未提荔枝,足見樂溫是唐朝和北宋前期涪州荔枝的最佳產地,理應是天寶涪州歲貢荔枝的首選貢地或唯一貢地。南宋出現的涪陵妃子園,當時即受到學者置疑,祝穆【方輿勝覽】更參照【涪州圖經】以「相傳」二字定性,當代史學大師嚴耕望【天寶荔枝道】則認為「蓋好事者為之,非真其地」。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8),從四川制置離任的範成大泊舟樂溫時親眼所見「山林妃子園」,應當是天寶荔枝道的貢地園,而後起的涪陵妃子園,當是一個紀念園。

研討會嘉賓合影

四川省歷史學學會理事趙曉東對荔枝貢地和路線走向提出了新的觀點。他認為,四川盆地蜀道中的水道可運用「卌形蜀道」的迴圈運輸原理來說明,從川江幹流在重慶上溯嘉陵江、渠江、州河、後河,透過萬源市大橫山處短距離「陸橋」,與秦巴山區漢江支流任河相連,巴蜀物資與陜鄂物資可互聯互運 ,首次提出了研究蜀道應該研究水道或水陸兩道並列研究。他認為,唐代巴蜀沿長江沿岸瀘州、宜賓、長壽、涪陵等出產荔枝的城市,透過上述迴圈水道交通原理,把荔枝樹整樹船運,到達終航點時,摘果飛騎,兩日內以鮮茘枝形態送達長安。他提到,北宋文人文同【謝任瀘州師中寄荔枝】詩,是瀘州荔枝翻越大巴山、新鮮送達陜西洋州的珍貴史料,為此,趙曉東提出「瀘州荔枝道」之說。瀘州及下轄縣至今荔枝產量大,占四川、重慶產量的90%以上,自古皆有,有石刻文物和南宋文獻【江陽譜】作證,且最近發現了兩片野生荔枝林,這為荔枝翻越大巴山入貢長安增添新證據。

由於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傳奇故事廣為流傳,以至於後世在評判荔枝道時,容易將之與唐代命運轉折點聯系在一起。「驛傳荔枝」已經成為批評、諷喻唐玄宗昏庸的強大慣性敘事範式。成都大學教授譚平認為,天寶荔枝道,關涉的楊貴妃喜食荔枝,唐玄宗和朝廷派快騎往返千裏,將荔枝新鮮送到長安之事,與安史之亂和唐朝盛衰沒有關系。我們必須區分可靠歷史記載和後人個人化借古諷今抒懷詩詞的功能。大一統國家的和平年代,地方特優上貢朝廷,作為一種制度和活動,在古代對於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維系和發展,正能量遠遠大於其代價,天寶荔枝道也不例外。

關於蜀道研究,目前更多地是從歷史、文學、考古等方面進行探討,較少關註蜀道題材的藝術價值。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田旭中認為,蜀道繪畫藝術直觀生動地再現了蜀道的歷史變遷和人文活動,應當納入蜀道文明的整體考察之中,並予以足夠重視。

關於蜀道申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謝元魯明確提出把川江蜀道列入蜀道申遺名錄的建議。其他專家學者如四川大學教授、蜀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王小紅呼籲蜀道研究要註重時空性和系統性,深入挖掘蜀道文化的內涵與當代價值。

【蜀道方誌整合·荔枝道卷】正選揭幕

【蜀道文庫】是「十年工程」

預計出版蜀道相關圖書上千冊

為挖掘發揮蜀道的文化意義和多重價值,加快川渝合作蜀道申遺行程,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創新,由新華文軒聯動川、陜、甘、渝蜀道沿線城市及相關高校和研究機構,組織實施「蜀道文化出版工程」,於2023年10月正式啟動。

作為「蜀道文化出版工程」的一部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充分發揮歷史地理和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學科優勢,聯合川、渝、陜、甘四地學者,在2023年10月啟動編纂【蜀道文庫】叢書。

李勇先介紹,【蜀道文庫】叢書是一個十年計劃,預計會出版上千冊相關圖書。主要包括蜀道文獻整理、蜀道文化研究、蜀道文化普及、域外蜀道文獻整理與研究等方面,涉及對歷史時期蜀道沿線城市、交通、經濟、文學、藝術、碑刻、地圖、地名、軍事、考古等專題和綜合研究。目前該叢書已經出版了【蜀道遊記文獻整合】【蜀道山水關隘文獻整合】【蜀道文獻萃編】【蜀道方誌整合·米倉道卷】【蜀道方誌整合·荔枝道卷】。

(圖片由李勇先教授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