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石漠化荒地→生態農場 他們讓這裏重現生機

2024-06-24辟謠

一位外鄉人深入雲南哀牢山幹熱河谷,用五年時間把一座石漠化多年的荒山重新盤活。山區沒有高速路,運輸難,村裏沒有年輕人,招工難。突然大山裏來了一群年輕人,他們在大山深處進行的有機農業,是否能幫助這裏的村莊改變面貌?

01

夢想是荒山如何變綠洲?

在雲南哀牢山幹熱河谷地帶,一片石漠化嚴重的荒山群落中,有一座綠油油的山頭。這座今天看上去和周邊環境有點「格格不入」的大山,是一個面積約1800畝的生態農場,位於雲南省楚雄市西舍路鎮達諾村。今天這座生機勃勃的大山,在五年前是一座次生災害頻發、被當地村民撂荒多年的耕地。

村民告訴我們,帶領他們活化這座荒山的人叫莊代康。被周圍人戲稱為「農業瘋子」的莊代康,五年前受楚雄市政府邀請,希望能夠用他的生態農業技術,來楚雄市最偏遠的達諾村,帶領村民在幹熱河谷的荒山,探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可持續農業生產模式,幫助他們鄉村改善落後的農業經濟現狀。

這位樂呵呵的阿姨今年56歲,她不識字,幾年前去昆明打過三年工,當了一輩子農民的她挺慶幸,自己這個歲數還能在家門口找到一份靠幹農活就能賺錢的機會。能有今天這個機會,有賴於五年前楚雄市政府去麗江華坪的一次招商引資。

楚雄市政府正是看中了莊代康在雲南華坪同樣缺水的環境中,透過自己二十多年的實踐經驗,不僅種出了高品質、高經濟價值的生態芒果,還對自己華坪農場進行了好的環境改良,實作多方位共贏。

為了請莊代康來,五年前,楚雄市政府拿出了140萬給這個基地修了3公裏水泥路直通達諾村。

莊代康從自己雲南華坪的芒果基地到楚雄達諾村的這座荒山有近400公裏的路程,其中還需要走盤山路翻越好幾座大山,開車最快也需要近8個小時。所有人都無法理解,他為何又要孤身一人背井離鄉,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山拓土。

五年前大家眼中這座寸草不生的荒山,在莊代康的眼中卻是建立生態農業的絕好環境。因為華坪芒果基地的面積有限,周邊被其他農田包圍,不僅種植品類單一,也很容易受到其他田地的蟲害侵擾,而楚雄這座1800畝的荒山,可以讓他實作多種類生態布局,探索建立自己的農業2.0版本。

莊大哥腦海中農業2.0版的藍圖,不僅要把石漠化的荒山變綠,更希望能夠帶領整個達諾村實作生態村,甚至最終探索出來的這套生態防控的體系,可以在這條幹熱河谷復制、運用。他的夢想可以實作嗎?

02

農業2.0遭遇的七大困境

1

山村缺少勞動力

達諾村位於大山深處,是距離楚雄市最偏遠的一個鄉村,村裏一共614戶人家,在冊人數2215人,但目前實際在村裏生活的僅有1025人,多數是老人和孩子。因交通不便,導致這裏的農業經濟一直受阻,出外打工成了村裏青壯年討生活的唯一出路。

目前還在村裏生活的60歲以下的壯勞力僅50人左右,其中有37位會非週期性去莊代康的農場輪番勞作,在家門口以時薪的方式打工賺錢。但是對於一個1800多畝的生態農場而言,這些產業工人即便是全勤上班,依舊人手短缺。

莊代康很清楚,一邊是村裏出外艱難討生活的青年人,一邊自己地裏找不到年輕的技術工人,能解決目前這個困境的只有一條出路,就是讓基地扭虧為盈,在家門口賺到和外出打工一樣多的收入時,也許一部份人就願意回家加入「新農人」的隊伍。但現實的困境是,村裏很多下一代甚至都沒有接觸過土地。

村裏很多村民終其一生的夢想就是讓孩子遠離大山,在他們心目中,「農民」意味著吃苦和沒有選擇。

2

農場引來年輕人

在三月初春的時節,早上七點多,氣溫就已經達到26攝氏度,今天的農場來了一批年輕人,這位在豌豆地裏抓瓢蟲的年輕女孩叫小江,是位生態農業圈的新晉「網紅」。

去直播間「賣弄」新學到的農業知識,這是小江目前最期待的時刻,也是她此前從未想過的人生方向。

從小在成都市區長大的她,初二便赴美留學長達八年,學的是金融專業。2017年回國後她坐過辦公室,也跟朋友創過業,直到2019年突發疫情,讓她原本從事的境外遊行業全面停擺,當時百無聊賴的小江和合夥人吳凱決定將公司當時賬面上的盈利拿出來在中國鄉村旅行,順便用影片號記錄自己走村串戶探尋美食的過程。

隨著對鄉村不斷深入探訪,小江的興趣也從食材本身逐步轉移到食材生產者,她的影片中開始記錄著當下農村現狀和農民的故事。

小江影片號中單條影片點選量開始突破600多萬,這在生態農業圈算是一個不小的成績,但她並不滿足於自己「網紅」的身份。2023年和莊大哥在雲南大山裏的一次偶遇,讓小江和她的一群小夥伴決定開始躬身入農。

吳凱是小江的合夥人,也是她的攝影師。和小江一樣在成都長大的吳凱,本科讀的是農業大學,學的是動物專業。

一年前,在莊代康楚雄農場迎來農產品的首次掛果時,他和小江、吳凱相遇了,那時小江的影片號剛在生態圈嶄露頭角,未來何去何從,他們還在徘徊與抉擇。

小江和吳凱對農作知識知之甚少,但他們很早就清楚,透過網絡,人和人之間信任的構建不僅需要耐心和時間,還要有面對疑問時足夠的專業度。

在生態農業這個細分領域,要想僅透過影片號來代理一款生態農產品,而不參與農業生產,那將很難打通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壁壘。與師父莊代康的偶遇,讓幾個人一拍即合,創立了自己的品牌,他們希望將楚雄大山裏種出來的這些生態農產品用品牌化的方式面向公眾。

因為理念契合彼此信任,他們之間分工明確,莊代康負責紮根楚雄基地進行生產,小江團隊則透過互聯網來傳播生態農業的相關知識,培養消費群體。

3

全面探索生態布局的難

在我們拍攝期間,碰巧遇到了當地主管農業的領導前來視察。因為莊代康今年種下的30畝生態豇豆,牽動著當地農業部門的心。

豇豆是百姓餐桌的常客,但因為花果同期,豇豆從出苗一開始就容易遭遇蟲害,傳統種植不得不在豇豆生長初期便開始使用農藥,每一批掛果都需要反復噴灑農藥,所以豇豆農殘超標問題一直受到農業部門的嚴格監管。

2023年,雲南省農業農村廳專門針對豇豆農殘問題下發檔,明確強調「寧可不種,也不能生產毒豇豆」。因此楚雄市規定:凡農戶種植豇豆面積超過0.5畝便需要向政府報備,定期抽查。天性喜歡挑戰的莊代康,今年第一批試種下了30畝生態豇豆,沒承想剛出苗,蚜蟲便聞訊趕來。

生態豇豆是莊代康今年希望攻克的高難度作物之一。考慮到山區受制於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等現實生產困境,只有種植出市場稀缺、具備較高經濟價值的農產品才能贏得市場,突出優勢。

對於莊代康而言,楚雄這座生態農場目前面臨最大的困境,便是年輕的農業專業人才幾乎沒有。一個上規模的生態農場想要長足發展,不僅需要初期的試錯,更需要具備專業技能和開拓精神的年輕人參與思考,農場每一年的生態如何布局?哪些農產品更適宜當地幹熱的氣候?哪一些更具備市場經濟價值還能滿足長途運輸條件?

4

農業的試錯成本高

小江用一條笑盈盈的影片記錄的是,去年基地先後遭遇了豌豆絕收、番茄蟲害、西瓜缺水這些生產困境。

雖然莊代康用達觀積極的態度來笑對前幾年基地絕收的難,但誰都清楚,生態農業的試錯成本是以年為單位計算的,這不僅僅是一筆經濟賬。

村民告訴我們,沒來基地幹活之前,他們對生態農業的理解就是不用化肥農藥而已,但來基地幹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生態農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種植者不僅要考慮土地下面的微生物群落,土地上面的生態布控體系,還要考慮四季如何產業布局等方方面面。

雖然來基地務工的都是在土地上耕耘了大半輩子的農民,但他們自己種地時多采用農藥化肥這種常規農業種植方式,生態農業對於他們而言是個全新的領域,所以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從零開始學習。

5

生態觀念轉變難

透過與莊代康五年時間的慢慢相處,村民們不僅對生態農業的理解有了改變,對這位外來者從防備開始逐步變成了喜歡。

莊代康對於村民的這份防備之心非常理解,因為達諾村地處偏遠大山,菜販鮮少願意來村裏采收,村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農產品,只能等待菜販子們上門采收,此前被隨意擺布變得司空見慣。

村民告訴我們,莊代康承包下來的這座山頭,在他們小時候是種滿稻米蔬菜的,可惜因為種地賺不到錢,農民才不得不讓耕地撂荒,最終形成了這座石漠化的荒山。

莊代康這些年一直在向這座農場投入,但他說自己心裏有兩筆賬,一筆是田間地頭實實在在的經濟賬,一筆是和村民之間的人情賬。想要做好生態農業,這兩筆賬都需要良性迴圈起來,以心換心和百姓一起實作共贏,才是生態農業可持續的關鍵。

6

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難

早上8:30,小江一行人來到薯仔地,準備在地裏搭建今天的直播間。

小江笑稱自己社群裏的粉絲都是耐得住性子的「養成系」,因為自己的影片號在最初的三年時間裏,他們一直不急於將流量變現,這份慢反而讓他們契合了生態農業的節奏,有了今天對生態農業更長遠的理解。

直播間人數上來之後,小江馬上帶著大家開始挖薯仔。

短短的一場直播,涵蓋了土壤改良、環境保護、鄉村振興、年輕人返鄉等眾多當下熱門話題。

小江團隊今天在薯仔地裏的直播直接賣出了四萬元的營業額,這是自從他們直播賣貨以來排名第二的好成績,但村民們覺得,這延綿的大山很難把年輕人留下來。

7

運輸難

本來引入莊代康時說好的高速路,因為疫情導致延期,對農場帶來了不小的影響,但莊代康堅信,只要土地肥沃、生態布局完善,種什麽農產品都可以依照實際情況隨機應變。

物流運輸一直是基地的頭號難題。因為是生鮮,為了保證新鮮度,所有快遞都需要透過順豐速遞寄出,但距離村上最近的順豐站點在楚雄市,即便是熟悉山路的師傅最快也要6個小時車程才能抵達。

為了保證今天采收的薯仔能以最新鮮的樣態送達消費者,莊代康預約了今晚11點鐘的大貨車進村實施夜路運輸,為了讓盡可能多的貨物能夠上車,以便攤平運輸成本,大家一起齊心協力以最快的速度進行著薯仔的分裝和打包工作。

村民們告訴我們,他們之所以喜歡來加班,除了能得到收入以外,加班越多就意味著他們種出來的產品被更多的人喜歡,這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滿足。

晚上11點多,接送薯仔的大貨車準時到達,小江白天直播賣出去的500多箱薯仔即將從這裏啟程,奔赴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手中。

03

如何讓生態農業可持續?

洪煒,小江影片號裏粉絲眾多的一位90後新農人。

去年年底洪煒的小片發出後,點選量直接突破70萬,小江影片號由此迎來了第一波井噴式漲粉,洪煒地裏的番茄也因此成為他們商城第一款上架商品。

可是不到一年時間,這次洪煒在電話裏告訴小江,他要放棄種地了。

洪煒是雲南元謀人,出生於農村的他,從小就被父母送去讀書,希望他能夠靠知識脫離農民的身份,中專學習汽車行銷的他意識到,自己不喜歡和機械打交道,他還是喜歡土地,天性自由的他跑到成都去學種西瓜。

在成都農場種西瓜的洪煒,受到了當時市場上毒西瓜事件影響,從此他走上了有機農業這條路。

此後遇到疫情,索性回到了元謀老家,希望使用家裏的土地再度進行有機種植,但又遭到了父母的反對。這幾年接二連三的天災,讓本就不富裕的洪煒捉襟見肘。

這次面對洪煒的暫離,大家夥在盡自己所能,將他留在這個行業裏。幾經協商,最終洪煒決定加盟小江團隊。

在北京第十五屆社會生態農業CSA大會上,很多年輕新農人都激動地找到小江,小江在雲南荒山參與生態農業的探索,激發了他們熱情,希望也能夠找機會與小江合作。

在北京生態農業大會上,小江遇到了自己的偶像,生態圈有名的前輩李明攀。

李明攀作為深耕生態圈的知名前輩,此前在美國矽谷從事芯片研發工作的他,回國紮入生態農業圈已經15個年頭了,改良耕地從最初的108畝到現在超過10000畝,他所經營的謙益農業早已在生態農業圈占據頭部品牌的席位。他們不僅種地極具規模,同時將農副產品轉化成二產的經驗也相對成熟。面對小江這些新入行的後輩,他不僅慷慨傳授經驗,同時還準備與他們合作。

小江希望能從生態農業前輩那裏獲取更多的經驗帶回雲南,在完成有機農產品種植之後,進行農副產品轉化,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降低運輸成本,更好回饋當地村民。

在莊代康看來,正向利他、和諧共贏是大自然教會他們最重要一課,因為領悟了這些道理,才能與土地、自然開始交好,將多年來探索的生態治理和生態農業技能與改變偏遠山區生活狀態緊緊相連。

莊代康基地第一批30畝豇豆大面積受到蚜蟲侵擾,90%絕收,但犧牲產量換來了瓢蟲的大量繁殖,四月補種第二批20畝豇豆,只有10%受損。第三、第四批豇豆共40畝,目前在快要開花的階段。

(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