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暖城」裏:遇見「暖醫」「暖事」

2024-07-15辟謠

歲月斑駁了青春,但會留下動人故事——他們之中,有人用長達半個世紀的深情奉獻,詮釋大愛無疆的精神,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貢獻;有人在公共衛生事件中屢次挺身而出,並持續參與健康科普傳播活動;有人在鉆研醫術的同時,不忘帶領團隊深入偏遠地區,將關愛送到被需要的「角落」;有人十年如一日,帶領誌願者為獨居老人提供「一對一」貼心服務;還有人駐紮祖國邊疆,接力從事鼠疫防控工作,築牢人民健康屏障。

近日,在有著「暖城」之稱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辦「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現場交流活動。一個個「暖醫」面孔的出現,引領觀眾走進「暖醫」的世界。一個個暖心的故事被娓娓道來,傳遞著醫者仁心的力量。

草原上穿越時空的眷戀

「三千孤兒入內蒙」是一段歷史佳話。自然災害困難時期,牧民群眾奉獻愛與擔當,撫養「國家的孩子」,詮釋了各族同胞之間的守望相助。20世紀60年代初,內蒙古四子王旗年僅19歲的都貴瑪,主動承擔起28名上海孤兒的養育任務。透過活動現場的大螢幕,記者看到了身著湖藍色蒙古袍的都貴瑪。往事歷歷在目,她回憶說:「那時候我很年輕,沒有照顧孩子的經驗。但這是黨和國家交給我的任務,無論多麽困難都要盡力完成。」

都貴瑪一生有兩樣「寶貝」——其一是28個「國家的孩子」,另一是那個掉皮的舊藥箱。在草原生活的都貴瑪,看到身邊有的年輕孕產婦在分娩時遇到風險,心中有著說不出的酸楚。1974年,她主動報名了旗醫院組織的培訓,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牧區簡陋條件下接產的獨特方法。10多年間,她先後挽救了40多位年輕母親的生命。「我接生的孩子和孩子的母親,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故。孩子們都健康成長了,生活過得很幸福。」都貴瑪自豪地說。

2019年,「草原母親」都貴瑪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因為年事已高,都貴瑪無法來到活動現場,但她依舊透過一段影片帶來了問候。她心有惦念,用質樸的語言說:「我希望所有的醫護人員工作順利,祝願國家的醫療事業越來越好!」

從錫林郭勒盟中心醫院婦產科原助產士王昭光身上,可以看到她對草原深深的眷戀。她是1960年從上海來到內蒙古的「國家的孩子」之一,她忍不住感慨:「都貴瑪在偏遠的牧區,成為產婦的‘守護者’。我考上了衛校,成為一名助產士,一幹就是30多年。我也在用自己的雙手,迎接更多的新生命。」在她看來,這些孩子就宛如草原上一個個小太陽。

王昭光說:「我們就像南方飛來的小鴻雁,深深紮根在了這片廣闊的沃土上,融入了這片草原的山山水水。我們這一代人已年過花甲,我希望無私奉獻的精神可以代代相傳。」

診室內外皆是「牽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劉清泉肩負著多重身份。在臨床上,他是一名探索者,堅持中西醫並重,提高了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他先後參與了非典、甲型pN1流感、新冠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患者救治工作。他在診室外,是一位健康知識的傳播者,多次亮相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及國家衛生健康委「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時令節氣與健康」等新聞釋出會。

「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2018年10月月度人物、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醫師董健也是如此,可以說在診室內外,他都有滿滿「牽掛」。董健在骨科疑難雜癥領域深耕多年,鉆研技術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時,深入周邊及邊遠地區宣講骨科健康知識。他還經常出現在電視欄目和各大網絡平台,堅持用群眾聽得懂的方式,傳遞醫學理念與技術。

「忙」可以說是這兩位醫學專家身上共同的標簽。「即便如此,為什麽還要抽出時間和精力,去做健康科普人員?」面對這樣的問題,董健說,他從20年前開始做科普工作,閑暇時間就忙著編寫科普「小冊子」。「醫生要有社會責任感,透過播撒科學的醫療知識,可以縮短醫患之間的距離,使得大眾更加理解醫生,對醫生更加信任」。

董健在率領團隊診治數萬例腰椎疾病患者的基礎上,編寫了腰突癥系列科普書籍,累計印刷18次,發行10萬余冊。「我們拍攝了微電影,透過它把骨科治療疾病的先進理念融入其中。」董健儼然掌握了科普傳播的要領,他說,健康科普要註重形式的多樣性。此外,還要使用好各種新媒體平台,利用它傳播快的特點,讓健康知識的惠及面越來越廣。

劉清泉表示,健康科普也需要做好「中西醫結合」。中醫、西醫雖然是兩門生命科學,但其實是相通的。此外,有些知識是要求醫生掌握的,有些知識是需要大眾掌握的。只有厘清這之間的界限,把真正有用的健康知識傳遞給大眾,才能提高全民健康素養。

多年來,許多像劉清泉、董健一樣的衛生健康行業先進典型,積極參與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名醫走基層、誌願服務行」。在7月11日世界人口日上午,「名醫走基層,誌願服務行」(鄂爾多斯站)走進康巴什區。8名「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誌願服務總隊隊員,以及20名內蒙古自治區的專家,為當地群眾提供了義診咨詢和健康講座等服務。

「知名專家聚集在這,直接服務當地群眾,免除了部份患者長途跋涉的求醫之路。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義診等機會,同時帶教當地醫生,培養他們的臨床思維。」劉清泉說。

握好新時代的「接力棒」

一張意義非凡的照片裏,「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2024年4月月度人物、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主任護師劉小娟,正從前輩手中接過一根「愛心接力棒」。這根實實在在的接力棒,承載的是沈甸甸的使命。「照片上的前輩,是北京朝陽醫院外科原護士長,也是南廷庫爾獎章獲得者司堃範老師。」劉小娟介紹,她與司堃範老師是因誌願護理服務而結緣的。

2005年,司堃範誌願者愛心工作室成立,劉小娟成為其中一員。她跟隨司堃範一同前往社區,為孤寡獨居老人做「一對一」的誌願服務。這一誌願服務從1988年開始延續至今,「2007年,我代表全體護理人員接過‘愛心接力棒’,如今我又把它傳遞給了年輕人」。

2023年,劉小娟成為第49屆南廷庫爾獎章獲得者。「要讓這枚獎章永遠閃光」,司堃範曾經說過的這句話,也成了劉小娟的「人生指南」。她說:「要永遠做一名光榮的護理誌願者!」

對於即將學習護理專業的後輩,劉小娟滿懷殷殷之情,「希望你們在學校打牢基礎,將來到臨床工作,做專業能力過硬,有溫度、有愛心的護理人員,讓患者信任,讓社會認可」。

「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2020年10月月度人物、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師陳靜也是手握「接力棒」的後繼者。記者看到了她展示的兩張榮譽證書,分別屬於他的爺爺和父親。陳靜的爺爺是第一代鼠防人,她和父親在鼠防這條戰線上,也一同工作了13年,「老鼠沒有國界,我們要在界碑旁邊、國門腳下,第一時間做好監測」。

陳靜介紹,爺爺做鼠防工作的時候,條件十分艱苦。他早晨帶著一天的幹糧,趕著馬車去野外打老鼠。有的時候想要多抓幾只,就要在野外搭帳篷過夜。她的父親也在這個崗位上,堅守了36年。如今,從野外監測到實驗室條件,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野外監測開始使用無人機;實驗室升級到了P2標準,還引入了核酸檢測、基因測序等技術。

「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2024年3月月度人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鼠防科副科長刁慧君此時正坐在台下。「您在新疆,我在內蒙古,我們一起努力守護祖國邊疆人民的健康,這是無上榮光。」陳靜為彼此鼓勁。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宣傳司、健康報

記者:孫韌

編輯:馬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