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吃飯時 1 個動作,不僅控血糖、減肥,還有諸多好處,很多人不知道

2024-08-07辟謠

「吃飯」不僅是為了飽腹,也是為了感受食物的美味,可是現在「吃飯」似乎已經逐漸成了人們每天不得不去急於完成的任務,很多人不到 5 分鐘就能幹完一頓飯,快速進食已成常態。

快速進食看似節約時間,實則暗藏健康隱患,長此以往會給身體帶來諸多危害。例如,更易發胖,消化道疾病、食道癌風險升高等。

有研究表明,細嚼慢咽能讓血糖變化更平穩,並且能讓人感覺更飽,從而利於減肥。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吃飯太快和細嚼慢咽給身體帶來的變化。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吃飯太快有啥危害?

忙碌的生活讓大家的進餐時間越來越短,原本需要半小時才能解決的一餐,逐漸被壓縮成了十分鐘、五分鐘甚至更短。哪怕是一碗熱氣騰騰還燙嘴的面條,都能在三五分鐘的時間內草草吞下。雖然節約了時間,但吃飯太快對健康的影響卻不少。

1

容易長胖

進餐的時候不僅需要胃裏有足夠多的食物,還需要嘴巴的咀嚼過程給大腦傳遞「飽」的訊號,大腦能根據來自口腔和舌尖的訊號讓我們停止進食。這個過程需要一些時間(一般需要 20 分鐘左右)。

也就是說,大腦對飽的認知屬於「後知後覺」,如果吃得太快,大腦還沒來得及發出「已經吃飽了」的訊號就已經把食物全部吃完了,很可能吃過量。長此以往,就會增加長胖的風險。

一項針對亞洲多族裔的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吃飯快的人與吃飯慢的人相比,前者每天會多攝入 105kcal 的熱量,體重增加約 5kg,BMI 指數增加 1.3kg/m2,腰圍增加 3.1cm。

2

增加食道癌風險

熱氣騰騰的飯菜剛出鍋,還沒等涼下來,兩三分鐘就已經炫完了。如果經常吃比較燙的食物,會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

2018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人群吃飯快的人食道癌的發病風險是吃飯慢的人的 2.5 倍。

3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一份發表在【營養素】上的研究發現,吃飯太快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吃飯速度與高甘油三酯血癥的發病率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與吃飯速度慢的人相比,吃飯速度快的人患高甘油三酯血癥的機率高出 59%。即使在調整了潛在的幹擾因素後,這種關聯仍然很顯著。

4

更易患糖尿病

吃飯太快會導致血糖波動大,長此以往可能導致胰島素抵抗,增加患 2 型糖尿病的風險。再有,吃飯過快的人容易長胖,肥胖也是誘發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5

更容易抑郁

發表在【男性健康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成年男性的吃飯速度和抑郁癥狀之間竟存在顯著關聯,與吃飯慢的人相比,那些吃飯速度正常或比較快的人患抑郁癥狀的風險更高。

6

增加消化負擔

短時間內攝入大量的食物,並且食物顆粒較大,會給胃腸帶來較大的消化負擔,也容易出現胃部不適、胃脹氣等情況。

7

可能會窒息

吃飯太快,咀嚼不仔細,囫圇吞棗地進食,很容易噎著。特別是對於老人和孩子來說,會增加窒息風險。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細嚼慢咽

身體會有哪些變化?

細嚼慢咽是餐桌上的優雅姿態,也是健康生活的關鍵。如果能養成細嚼慢咽的好習慣,對身體會有哪些好處呢?

1

幫助減肥

細嚼慢咽能減緩進食速度,增強飽腹感,避免進食過多。

2013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吞咽食物前增加咀嚼次數有助於控制食欲,減少進食量,進而有助於控制體重。

該研究將參與者分為三組(正常體重組、超重組和肥胖組),每組有 16 名受試者,提供的食物為芝士披薩卷。讓三組受試者在吞下食物之前,按照他們各自基礎咀嚼次數的 100%、150%或 200%來咀嚼披薩,一直吃到飽為止。結果發現,以基礎咀嚼次數的 150%和 200%來吃披薩的試驗中,受試者食物攝入量顯著減少 9.5%和 14.8%。這說明在吞咽前增加咀嚼次數可顯著減少正常體重、超重和肥胖成年人的進食量。

並且,2021 年的一項小樣本的研究還提到,慢點吃飯並增加咀嚼次數具有增加餐後能量消耗的作用(食物熱效應 DIT),可能有助於預防超重和肥胖。

該研究納入了 11 名年齡在 22~24 歲健康的正常體重男性,將參與者分為三組,讓他們以 3 種不同的方式喝可可味飲料。第一組為對照組,受試者每 30 秒直接吞咽一杯 20 毫升的測試飲料;第二組為品嘗組,受試者將 20 毫升的測試飲料含在口中 30 秒而不咀嚼,然後吞咽,該組刺激只是味覺;第三組為咀嚼組,受試者以每秒一次的頻率咀嚼 20 毫升測試飲料 30 秒,然後吞咽,這組的刺激包括味覺和咀嚼。

結果發現,三組的平均 DIT 值為咀嚼組>品嘗組>對照組。(對照組 DIT 平均為 3.4kcal;品嘗組平均 DIT 為 5.6kcal;咀嚼組平均 DIT 為 7.4kcal。)

也就是說,吃東西的時候多咀嚼幾次,能讓你吃得更少,並消耗更多的熱量,有助於減肥和控制體重。這類的研究其實還很多,不過多數研究的樣本數據都比較少,所以研究結論的精準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2

有利於控血糖

進餐的時候細嚼慢咽,放慢進食速度,不僅能減少飯量,還能讓血糖變化更平穩,這個變化在預防糖尿病和肥胖上都很有幫助。

2023 年,發表於【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具有充分咀嚼能力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明顯低於那些咀嚼能力不佳的患者,當後者咀嚼能力得到修正後,血糖水平出現明顯降低。

3

減輕胃腸負擔

細嚼慢咽能讓食物被咀嚼得更加充分,增加消化液與食物的接觸面積,使其更好消化,減輕胃腸負擔。

4

讓食物「更營養」

細嚼慢咽不僅能讓我們更好的感受食物本身的風味,還能在咀嚼的作用下使植物細胞壁被破壞得更徹底,釋放出更多的有益成分。

比如番茄中的番茄紅素,在吃的時候仔細咀嚼,機械作用能更好的促進番茄紅素從細胞基質中釋放出來。

5

保護口腔健康

吃飯細嚼慢咽,充分地咀嚼食物,不僅能鍛煉口腔附近的肌肉,還能刺激唾液的分泌,對保護牙齒和口腔健康都有好處。

6

緩解壓力

有些人在情緒不佳的時候,習慣吃些東西來緩解緊張情緒、釋放壓力。吃飯的時候增加咀嚼次數、細嚼慢咽也是緩解壓力的有效辦法。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細嚼慢咽的實踐方法

「細嚼慢咽」雖然很容易理解,但對於一些人來說做起來卻挺難。這裏給大家整理了 4 個辦法,可以嘗試著做起來哦!

1

增加咀嚼次數

進餐的時候在心裏數著咀嚼次數,建議至少要咀嚼 20 次,最好能達到 30 次。

這是因為,咀嚼食物 20~25 次的時候,更有利於食物黏合成團,該狀態下最容易吞咽。並且,2023 年發表在 PLOS ONE 期刊上的那篇研究也提到,每口飯嚼 30 下有助於控血糖。

習慣了吃飯快的人,剛開始也許會不適應,可以慢慢培養細嚼慢咽的飲食習慣,盡可能地每口多嚼幾下,爭取能達到每口咀嚼 20~30 次。

2

規定用餐時間

也許有些人覺得,每頓飯都數著咀嚼次數來吃不太現實。那麽,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給自己規定一下進餐時間。【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早餐用餐時間為 15~20 分鐘,午、晚餐用餐時間為 20~30 分鐘。

3

每餐吃得「粗」一些

精米白面吃起來太容易咀嚼了,相比之下建議主食盡可能做到粗細搭配(比如雜豆飯、糙米飯、燕麥飯等)。因為粗糧的口感比較粗糙,吃起來很「渣」,必須得仔細咀嚼後才能吞咽,這就有助於幫我們降低進食速度。

烹調蔬菜的時候也別切得太碎,一方面能減少營養流失,另一方面能讓我們吃得慢一些。另外,盡量不要湯泡飯。

4

吃飯不刷劇

有些人可能刷劇的時候能讓自己吃得慢點,但絕大多數人刷劇的時候都會不知不覺吃得很快,還會吃得較多。所以,吃飯的時候要專心一些,用心感受食物的滋味和口感,放慢進餐速度。

總結

快速進食不僅剝奪了吃飯的樂趣,還可能導致消化不良,長期以往還會增加肥胖、糖尿病、食道癌等疾病的發生風險,損害身體健康。與之相比,細嚼慢咽能讓我們在獲得飽腹感的同時,更好的感受進食帶來的愉悅與美味,也能讓身體更健康哦。

參考文獻

[1]Ly T, Oh JY, Sivakumar N, Shehata S, La Santa Medina N, Huang H, Liu Z, Fang W, Barnes C, Dundar N, Jarvie BC, Ravi A, Barnhill OK, Li C, Lee GR, Choi J, Jang H, Knight ZA. Sequential appetite suppression by oral and visceral feedback to the brainstem. Nature. 2023 Dec;624(7990):130-137. doi: 10.1038/s41586-023-06758-2. Epub 2023 Nov 22. PMID: 37993711; PMCID: PMC10700140.

[2]Teo PS, van Dam RM, Whitton C, Tan LWL, Forde CG.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Reported Eating Rate, Energy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a Multi-Ethnic Asian Population. Nutrients. 2020 Apr 13;12(4):1080. doi: 10.3390/nu12041080. PMID: 32295057; PMCID: PMC7230501.

[3] 呂全軍,崔晗,田亞蘭,李倩文,薄亞聰,朱藝偉,遊傑,崔玲玲.中國人群進食快對食道癌發病影響meta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8,34(04):584-588.

[4]Paz-Graniel I, Babio N, Mendez I, Salas-Salvadó J. Association between Eating Speed and classic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Nutrients. 2019 Jan 4;11(1):83. doi: 10.3390/nu11010083. PMID: 30621124; PMCID: PMC6356451.

[5]Wenxian Zhao, Wang Li, Jianjun Yin, Shulei Chen. Association of eating rate and post-dinner snacking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adult men. Journal of Men's Health. 2023. 19(11);34-40.

[6]Zhu Y, Hollis JH.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hews before swallowing reduces meal size in normal-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 J Acad Nutr Diet. 2014 Jun;114(6):926-931. doi: 10.1016/j.jand.2013.08.020. Epub 2013 Nov 9. PMID: 24215801.

[7]Hamada Y, Hayashi N. Chewing increases postprandial diet-induced thermogenesis. Sci Rep. 2021 Dec 9;11(1):23714. doi: 10.1038/s41598-021-03109-x. Erratum in: Sci Rep. 2021 Dec 23;11(1):24483. doi: 10.1038/s41598-021-04257-w. PMID: 34887466; PMCID: PMC8660770.

[8]Yeter E. Bayram et al, Mastication inefficiency due to diminished or lack of occlusal support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blood glucos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PLOS ONE (2023). DOI: 10.1371/journal.pone.0284319

策劃制作

作者丨薛慶鑫 註冊營養師

稽核丨 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健康資訊交流中心副主任

策劃丨鐘艷平

責編丨 鐘艷平

審校丨徐來 林林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