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四川省廣安市有座600年古鎮,若當年爭氣點這裏還是一座縣城

2024-09-30辟謠

武勝縣的古鎮可不少呢,這些古鎮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在嘉陵江邊。為啥這些古鎮能興盛百年甚至上千年呢?就是因為古代的時候水路交通方便。之前寫過龍女古鎮和沿口古鎮的文章,龍女古鎮像是被丟下不管的古鎮,沿口古鎮靠著縣城,所以大家都知道。今天要寫的這個古鎮啊,有差不多600年的歷史了,而且曾經500多年都是縣治的所在地呢,可最後還是被時間給淘汰了,變成了一個中心古鎮。

中心鎮在武勝縣的南邊,它的南邊和重慶市合川區錢塘鎮挨著,離縣城11公裏遠,整個鎮的面積是62.3平方公裏呢。到2020年的時候,戶籍人口有4萬多。這4萬多的人口數量是90年代鄉鎮合並以後才有的。要是沒撤鄉並鎮的話,中心鎮的戶籍人口也就2萬多。而且這4萬多只是戶籍人口,要說常住人口的話,少了一半還不止呢。從這就能知道,有著600年歷史的這個古鎮,為啥在解放前武勝縣的縣城會被遺棄了。

1953年之前,中心鎮一直是武勝縣的縣城。武勝縣以前叫定遠縣,為啥改名呢?民國政府成立後,全國實行省、縣兩級管理制,規定縣級單位不能重名。當時啊,安徽、雲南、陜西、四川都有叫定遠縣的。安徽的定遠縣起名早,就保留了原名,而四川的定遠縣就得改名。為啥改成武勝縣呢?因為以前蒙古鐵騎攻打釣魚城,老長時間都打不下來,大汗蒙哥還被亂彈打傷死了。蒙古鐵騎只好退兵,在現在的舊縣鄉紮營休整。為了表示要戰勝宋軍的決心,他們把這個軍營叫武勝軍,所以四川的定遠縣就改名叫武勝縣了。

武勝軍和漢初縣是同級別的,都屬於縣級單位。蒙古鐵騎橫掃天下之後,漢初縣在至元20年(1283年)就被撤銷了。為啥漢初縣被撤呢?官方說法是戰亂後人口減少得厲害。可這只是元朝官方的說法,這裏面有點打壓的意思。要是漢初縣守城的官兵沒跟蒙古鐵騎拼死戰鬥,人口怎麽會銳減呢?要是漢初縣的守城官兵沒讓蒙古鐵騎有死傷,元朝能把漢初縣給廢了嗎?漢初縣的縣城就在烈面鎮的漢初縣。漢初縣是漢朝初期設定的,歷史很久遠。以後有時間去漢初村逛逛,說不定還能發現點歷史古跡呢。

漢初縣被撤掉之後就只剩下武勝軍了。元朝建立後,地方上實行軍治分開的政策,在軍營旁邊新設立了縣級州治,取名為定遠州。不過朱元璋把蒙古人趕到漠北以後,武勝軍是蒙古鐵騎時期的產物,肯定是不能再留著了,「武勝」這兩個字也不能留。但武勝軍軍營附近的縣級單位定遠州保留了下來。明朝洪武元年,定遠州降為定遠縣,這和明朝開國功臣王弼有關系。王弼帶著明軍到處打仗,一直把元朝剩下的勢力追到貝加爾湖那一片,他因為這個功勞被封為定遠侯。他被封為定遠侯的原因是他是安徽定遠人。多虧他是安徽定遠人,要是他是四川漢初人,就他當時的戰功,封的時候應該就是漢初侯了。民國時期,四川定遠縣改成武勝縣,這在很大程度上和王弼有關,要是王弼是四川定遠人,估計四川就不會有武勝縣了。

最開始的時候,定遠縣的縣治在現在武勝縣舊縣鄉回龍村那塊兒。到了明朝嘉靖30年(1551年)的時候,定遠縣的縣治就搬到廟兒壩去了。武勝縣的舊縣鄉,名字的由來就是因為這兒是定遠縣以前的縣治所在地。現在舊縣鄉已經合並到沿口鎮了,這麽一來,舊縣鄉就和縣城成一體了。定遠縣縣治為啥搬到廟兒壩呢?是因為水災。就當時防洪手段那麽落後的情況來說,搬到廟兒壩也是沒辦法的事兒。這個地方叫廟兒壩,光聽名字就能知道,就因為這片坪壩上有廟宇,還不是一座,是好幾座呢,像文廟、武廟、城隍廟之類的,所以叫廟兒壩那是很自然的。

明朝的時候,定遠縣歸四川布政司重慶府合州管。到了清朝康熙那時候,定遠縣被撤掉了,它的地方都並進合州了。雍正6年(1728年)的時候,定遠縣又重新設定了,歸川東道重慶府管。1914年民國統計地名,全國有好幾個定遠縣呢。為了不重名,四川的定遠縣就改成武勝縣了,武勝縣歸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管。解放後,武勝縣歸四川省南充專員行署管。1953年,武勝縣政府從廟兒壩搬到沿口鄉,這麽一來,中心鎮就不再是縣城了。多虧是搬到沿口鄉,要是舊縣鄉的話,那就該叫回歸而不是搬遷了。現在舊縣鄉已經並到沿口鎮了,以後的歷史是不是能寫成武勝縣政府從廟兒壩還城舊縣治呢?

廟兒壩是武勝縣的縣城所在之處。縣城嘛,自然比周邊的鄉場要熱鬧些。在民國之前,村民到縣城去趕場都說成是趕廟兒壩。當官的覺得縣城叫廟兒壩不太合適,怎麽說也是縣城呀,哪能叫這麽俗氣的地名呢。於是官方就給廟兒壩取名叫城廂,縣城不能按鄉來設定,所以就設了城廂鎮。1927年(民國16年)的時候,城廂鎮改名叫護城鄉。這沒啥疑問的,在軍閥混戰、麻匪到處亂竄的那個時候,設定護城鄉就是為了給縣城保駕護航的。為此,護城鄉還增加了鄉團,鄉團屬於地方武裝力量,對內負責安保,對外用來抗敵。

民國28年(1939年)的時候,護城鄉改名叫中心鎮了。為啥改這名呢?就因為城隍廟在這個場鎮的中心位置,打這起,老百姓趕場的時候就統一叫做趕中心場了。解放以後,中心場作為武勝縣的縣城,一直都是鎮級的建制。不過呢,縣是縣,鎮是鎮,這倆是上下級關系的不同單位。1951年,中心鎮劃出了一部份農村地區,設定了中心鄉。這可能是解放初期特有的情況,中心鎮和中心鄉同時存在,可它們是相互獨立的行政單位。1952年,中心鄉改名叫民建鄉,這麽一來,在名字上就和中心鎮沒啥關系了。縣城搬走之後,民建鄉就沒啥存在的必要了,就並入了中心鎮。在集體經濟時期,中心鎮變成了公社,但是中心鎮畢竟是武勝縣的副中心,所以還是保留了中心區。到了90年代,撤區設鎮,1992年,秀觀鄉和農旺鄉都並入到中心鎮了。

從明朝嘉靖20年定遠縣搬到廟兒壩起,到現在差不多有600年了。廟兒壩呢,成了方圓百裏的商貿中心,還是南充往上、合州往下到重慶這一路的交通樞紐。靠著嘉陵江這條特別便利的黃金水道,廟兒壩可繁榮了。那些來來往往的船啊,商人、官差、路人啊,就是廟兒壩幾百年來一直興旺的原因。同治年間的清朝,廟兒壩就有九街十八巷、九宮十八廟這樣的布局了,城鎮規模不比當時的廣安城小。廟兒壩的歷史文化底蘊很深厚,人文景觀不少,定遠縣老八景大多就在廟兒壩附近。武廟、文廟、城隍廟、天上文昌萬壽宮、靜心亭、古城墻這些古建築,能讓遊客玩得不想走,沒來過的都會覺得遺憾。

中心古鎮離武勝縣才11公裏,規劃中的中心大橋也正在建設。交通這麽方便的古鎮,怎麽就成了被時光忘掉的地方呢?真讓人想不明白。這古鎮有600年歷史,縣城也有500年歷史底蘊,就這麽被大家忘掉,太不應該了。是不是改名叫中心鎮以後就不行了呢?要不再改回老名字廟兒壩古鎮?這名字多接地氣啊,可能會讓人印象更深,在感覺上更帶勁兒。中心古鎮要是改名的話,大家覺得改成什麽名字好呢?歡迎大家來提提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