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我在成都當農匠 | 年輕的他們,目標是中國更廣袤的鄉村原野

2024-01-07辟謠

繼農業職業經理人後,最近,「90後」舒星宇又多了一個新標簽——以農業人才的身份被引入崇州市大劃鎮人才驛站。一起帶過去的,還有團隊其他年輕的小夥伴。他們的任務,就是用農業職業經理人的經驗,帶動區域快速發展。

試水第一步,是對人才驛站門前10畝閑置土地進行最佳化整理。待到土地整理完畢,接下來,舒星宇會引入團隊此前在崇州市三江街道的經驗和資源做示範,之後再計劃進行全域推廣。

「人才驛站是一個新的展示視窗,當地政府需要用農業板塊來帶動區域快速發展。」他告訴記者,人才引進只是第一步,最終目的,是希望更多年輕人才回到家鄉,發揮其特長,助力鄉村振興。

同樣是農業職業經理人的故事,但這次,舒星宇要講的,不是父與子,而是一群年輕的農業職業經理人以及他們作為「智囊團」的故事。

團隊合照

「白紙作‘劃’」

人才驛站門口10畝示範田的最佳化整理,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活兒。

舒星宇記得,剛來時,這裏還只是一片雜草叢生的土地,「土層很薄,底下全是沙石」,不適合種莊稼。

從其他地方調運泥土過來加厚土層,平整土地,畫線,抄田,旋耕,土壤殺菌,設計田埂和溝渠,調理土地。前後忙活一個多月,才基本做好最佳化整理的前期工作。

接下來,這10畝試驗田將種下第一茬有機蔬菜,不僅要引入數碼化農業的生產方式,還要為接下來的二產、三產發展作準備。

人才驛站門口十畝地最佳化整理後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最佳化整理人才驛站門前這10畝地,還不足以吸引舒星宇回來。他和小夥伴們還有更大的野心。

「這10畝試驗田將作為大劃鎮對外展示的視窗,希望以此撬動地區更多產業發展。」他告訴記者,區別於以前的農業職業經理人身份,他和小夥伴們的角色更像是一個當地政府的「智囊團」——除了門前這10畝地的最佳化整理,團隊還將進行全區域的農業調研,進行合理的建議與規劃。

在這裏,他們還想做很多以前在三江地區沒有做過的事情。

「三江地區有傳統農業的底子,但也因如此,我們只能按照傳統的但又脫離部份傳統的農業去做。」他解釋說,三江地區很多地塊因原本硬性條件不夠,更先進或更智能化的器材進入其中將受到限制。如林盤和土地穿插,或是部份地方道路不通,只能種植一些林下蔬菜,這也讓團隊的自由發揮有了諸多限制。盡管在團隊接管5000余畝土地後進行了諸多嘗試,但仍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大劃鎮雖底子空白,但也因為是一張白紙,在規劃之初就能將現代農業的智能化設計融入方案中。例如道路或溝渠建設,都可以在事先提前規劃。他打了個比方,就像是裝修房子和蓋房子,前者往往受限於房子本身的格局,而後者可以在規劃之初就能規避一些問題。

也因此,在大劃鎮,舒星宇團隊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間。

第一步,就是將大劃鎮具備條件的土地逐步最佳化整理,再復制三江地區的成熟經驗並不斷最佳化。他提到,大劃鎮以前的產業以工業為主,土地碎片化嚴重。

後續,舒星宇團隊將在這裏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型綜合服務中心。這個中心的定位,是一個農業「大後方」的存在,不僅包含了從育種到糧食購銷全產業鏈,還將吸引更多年輕人才加入農業職業經理人的隊伍之中。

最後一步,就是在崇州當地建設一個大型的蔬菜集散地和配送中心,本地大部份蔬菜進行初加工後,可以直接供給本地企業。

「白紙作‘劃’」,需要勇氣 ,當然,也需要更多時間。

如何爭取年輕人的認同感?

除了大劃鎮,三江地區也依然是團隊的重心。前段時間,舒星宇的合作社剛剛完成20000多噸糧食交付,完成了去年的全部訂單。

在位於三江街道的崇州市萬茂欣欣農機專業合作社烘儲中心,20套迴圈式烘幹機轟隆隆地運轉不停,糧食幹燥完全不受天氣影響。這裏,就是舒星宇團隊的「大本營」。

「我們大部份情況都是集體行動、團隊作戰,但也會各司其職,負責不同的生產環節。」他口中的團隊,共有31個人,大多都是「90後」,最小的一位才20歲,共同代管三江街道5500多畝土地,主要種植小麥和水稻。

團隊在三江地區承包的土地

年輕人才,是采訪中他反復提及的關鍵詞。

「規模化的社會化服務,需要更先進的器材和更智能化的技術,這也是大勢所趨。」2013年,成都土地流轉規模化的種植催生了規模化生產,勢必需要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如無人機,用電腦采集計算數據等。在他看來,這些全新的事物,可能對於老一輩農人來說很難完成,因此需要更多年輕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加入。「我們需要不斷透過一些方式方法,或是透過講述我們年輕農業職業經理人的故事,去吸引更多對農業感興趣的年輕人回來,為現代化農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舒星宇常常對外講述的故事,就是以他自身經歷為藍本。這也是一名電子科技大學高材生如何從城市回到家鄉農村的故事。

1992年出生的舒星宇,從小的夢想就是走出農村。18歲那個夏天,他收到了電子科技大學通訊工程專業的通知書,畢業後如願進入一家風頭正盛的高精尖企業,人生軌跡筆直地鋪開。然而對故鄉、對土地的感情一直縈繞心頭。

曾經,村裏青壯年外出務工,留下了身後的土地,父親看著覺得很痛心。老人常念叨,如果不種糧食,以後大家吃什麽,糧食從哪裏來?於是從2017年起,老兩口一次性承包了2000余畝土地,自己拿來種糧食。這份底氣,來自政策的支持。

到2019年,父母承包的土地已擴張到3000余畝,處於重新擇業期的舒星宇也越來越意識到,鄉村振興是一個巨大風口。越來越多的童年玩伴和親戚朋友都從城市回來,在越變越美的鄉村中尋覓一份事業。舒星宇的舅舅就是其中之一,作為高級農業職業經理人的他,在幫助許多農戶實作增收的同時,也憑借可觀的收入蓋起了一座新的四合院。

正逢家中幾千畝小麥需要打藥,在別處見過無人機撒藥的舒星宇轉念一想,也許自己可以試試做機械化。

機械化作業

專業的不對口,也讓剛開始的轉變困難重重,鄉親們的質疑聲也從未間斷。直到親眼看到插秧機的速度是人工的近20倍、無人機精準打藥既節省了藥也節省了水、莊稼一天天欣欣向榮地長起來時,鄉親們的態度才有了轉變。

不過,越來越意識到機械化潛力的舒星宇知道,做這一切最根本的是要吸引年輕人回到農村來。「因為高靈活度和智慧性的器材,要求操作者有更高的科學文化素養。」他也知道,在這個選擇更多元的時代,只有當農業滿足個人實作自我價值的願望時,才能讓離開土地的年輕人回來。

從最開始團隊的五六人到現在的31人,僅僅靠講故事是不夠的。農業職業經理人的身份,成了爭取年輕人認同感的「不二法門」。

現在,算上自己,舒星宇的合作社共有7個農業職業經理人,這個數碼還在不斷增長中。「農業職業經理人帶來的不僅僅是身份的認同,還有背後所享有的貸款、貼息等政策優惠,這筆錢往往會變成年輕人創業的啟動資金。」

而這些「新農人」所幹的事情,也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怎樣讓種植過程更加現代化和機械化,怎樣發揮大田優勢降本增效,怎樣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也深深激勵著他們。

團隊工作時

他們的目標,是中國更廣袤的鄉村原野

新的年輕人才不斷湧入,又將帶來更多數碼化變革。他細數,今年陸續新加入團隊的五六個年輕人中,就包含了成都第一屆無人機班的畢業生,他們將為數碼農業發展帶來更多新的思考。

但年輕人所帶來的新的變革,並不意味著摒棄老一輩農人的經驗。數碼化農業在不斷發展,也遠不止機械化那麽簡單。

「我們做的,其實就是將老一輩的經驗進行數碼化。」這是舒星宇的自我總結。他舉例,根據老一輩經驗,如果一畝田需撒10斤肥料,有了無人機植保,可以實作高效均勻地施肥。現在,有了多光譜手段結合軟件分析,可以清晰得知一畝田中哪裏的作物所需肥料更多,哪裏需要更少,如此精準施肥讓肥效更高。

再比如,老一輩往往按照品種的全生育期來反推計算作物的生長時間。但大自然不是電腦裏設定的既定程式,由於天氣、溫度等各方面因素,作物的生育期也可能發生變化。透過提前采集氣候等建立數據庫,系統透過計算分析便會算出一個更為精準的時間。「也就是說,我們既要依托老一輩的經驗,又要透過數碼化來幫助我們進行更為科學的決策。」

今年,除了合作社和人才驛站,舒星宇還想利用現代化器材做更多社會化的農事農業服務,而這,也意味著需要更多年輕人才加入。而數碼化農業所釋放出來的人力,還可以進行農產品品牌初加工,提升農業附加值,帶動二產、三產發展。這也是其下一步的目標。

「我們的能量不止於此。」他,除了大劃鎮,周邊越來越多鄉鎮已向他們拋來了橄欖枝,希望他們去賦能、改變區域的農業發展。

不僅僅在成都,他們的目標,還放在了中國更廣袤的鄉村原野上。

「前期我們曾調研過許多山區,他們有優質的土地,但沒有年輕勞動力,沒有技術條件,也沒有實作機械化,很多土地就此撂荒。」透過團隊努力,把成都成熟的機械化、現代化農業經驗帶出去,當老一輩農人看到他們用新的更省時省力省錢的方法把莊稼種出來後,再告訴當地年輕人,年輕人就可能變成農業職業經理人,不用外出打工,而是回到家鄉參與家鄉建設。這也是舒星宇團隊當下最想做的一件事情。

一些實踐,也正在路上。例如,舒星宇團隊在四川達州已展開1000多畝土地的機械化全程服務工作。剛過去時,這些土地零散分布在老百姓手中,進行土地集中後,他們不僅帶去了先進的機器器材,還帶去了原班人馬。現如今,小麥已經播下。

他把這樣的方式定義為「真正意義上的全托管一條龍」模式,除了達州,在南充、涼山等地也有試水。此外,還有「選單式」農業,即負責農業生產環節的一部份工作,比如植保、打藥等。

團隊在三江地區承包的土地

來自成都的這群年輕的農業職業經理人,他們的能量也不止在於賦能同片區的農業發展,成都經驗也在走向全國,推廣到更多城市,用數碼化助力鄉村振興。例如,河北也想復制成都模式,先後來過數次學習經驗,舒星宇團隊也多次受邀前去為當地龍頭公司做培訓。

回歸家鄉四年有余,與土地的不斷連結,讓舒星宇感到既踏實又心安。在這片土地上,他也找到了越來越多的「誌同道合者」。空閑時,年輕的農業職業經理人經常聚在一起交流,高學歷為他們帶來了前瞻目光和活躍想法,碰撞出工作的新思路。

故事到此告一段落,但關於成都年輕農業職業經理人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未來,相信將有更多‘我們’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書寫。年輕的我們,也是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未來。」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圖據受訪者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