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新民藝評|王宏圖:腹有詩書氣自華

2024-08-19辟謠

整整20個年頭,三千七百多個日日夜夜,倏忽間飛逝而過,而上海書展在此期間與這座城市相伴而行,已鑲嵌到這座城市的骨骼肌理深處。說是長相伴,但並不是朝朝暮暮廝守,它一年中只在盛夏八月的那一周登場入室。但它的影響決不限於七日,而是慢慢洇化開來,余音裊裊。像是一顆落在土壤中的種子,經過漫長時日的抽枝發芽,有朝一日終於破土而出,結出豐茂的碩果,成為名滿天下的文化盛典。

圖說:2024上海書展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下同)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書展也不是短時間便具有如今的體量與規模。它從最初的買書賣書的大集市,不經意間拓展、延伸:熱忱的讀者不再單獨面對印在紙頁上的文字,而有機會一睹創作者的尊容,從那一刻起書展再也不是讀者買書挑書淘書的單向度活動,而是一躍而為讀者與作者面對面的凝望與溝通。它漸漸成了讀者、作者、出版人三方匯合的特殊場域。書展的內涵不斷豐富,書籍在此成了一個紐結點,將多方人士聚集於此,它的外延也不斷拓展,從讀者作者當面交流,到諸多亮眼新書的正選(今年最受矚目的當推陳尚君教授積40年之功編纂的【唐五代詩全編】),再到諸多作家學人就眾多熱點話題的對談與講座。就此書展成了一個書的「大世界」:每當人們置身於這特定的場域,就會沈浸在林林總總文字畫像符號的海洋中,原本不相識的書友也經由書相識,一同陶醉於愛書人的嘉年華的氛圍之中。這好比是一場由書籍生發的狂歡節,憑借了書,人們從四面八方來相會,原本人們間各種隔閡、差異霎時間消泯無形,大家一同分享著購書讀書的快樂。

俄羅斯作家高爾基曾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人類學家的眼中,文字元號的發明與使用是文明社會的基本標識之一。正是有了文字書寫符號,人類才從生存經驗與知識技能口口相傳的年代躍入了文明時代;正是有了文字書寫,短暫的個體才得以超越自然生命的壽限,人類才得以將積累的成果一代代傳遞給子孫後代。而文字書寫的載體也幾經變遷,從最初的紙莎草、甲骨、金石到紙張,到活字印刷,再到奔湧不息的網絡電子界面。一個人無論其天資稟賦有多麽特異,如果不接受文明教育,一切從零開始,最多也只能達到進行四則運算的水準。人類的文明積累一大部份便是透過書籍來完成的,而讀書的一大效用便是與前人對話,從先賢那兒汲取智慧與勇氣。其次讀書也是在與同代人對話:雖然同代人的作品在時間無情的篩濾下大多都不會成為傳之後世的經典之作,但每個人畢竟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時空環境中。如果一個人對同代人的思想和情感一無所感、一無所知,便無法有效地與人們溝通交流,也無法從當代的潮流中汲取靈感,進行創造性的工作。

而這一切歸根結底是人們透過書籍與周圍的生活世界的交流,建立一種正向的能量互換。可以這樣設想,人們從書本中獲取知識與智慧,透過自身的行動反饋到周圍的世界中,而身邊世界的變遷又刺激人們進行思考,從中提取有效的資訊,寫入書籍,再匯入到龐大的人類知識的庫存中。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人們積累著知識,傳承著文明。即便在電腦手機螢幕上,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影像之外,文字元號仍舊是難以取代的重磅級資訊源。

20年來,上海書展陪伴著眾多的愛書人,也見證著這座城市的巨大變遷。而在當下網購風風火火之際,以線下面對面交流為形式的書展更具有難以替代的魅力。正是線上下交流中,人們以各自的肉身出場,感受到他人真實的目光,吮吸到真實的氣息,再一次體味到外部世界千差萬別的棱角與凹凸曲折。在某種意義上,每年八月的上海書展,全體愛書人投入了一場集體儀式,它召喚著書籍,召喚著閱讀,也召喚著智慧與激情的精靈。(王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