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排爆手的「字典」裏沒有「轟轟烈烈」,30秒內平安歸來就是勝利

2024-02-27辟謠

他們的「字典」裏沒有「轟轟烈烈」

■解放軍報記者 範恩達

零星火花沿著導火索一路向前燃燒……只聽一聲悶響,未爆彈成功排除。

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班長楊文軍摘下排爆服頭盔,黝黑的臉龐上浮現出輕松的笑容。

訓練中,有時彈藥擊中目標後,沒有滿足引信的起爆條件,就會產生一定比例的未爆彈,威脅著參訓部隊官兵的生命安全。有些未爆彈會隱藏在前一枚彈藥爆炸後留下的彈坑中,這些彈坑也被官兵們形象地稱為「火山口」。

隨著電影【拆彈專家】的上映,一個與「火山口」打交道的群體走向大眾的視野,他們便是生死考驗面前的逆行者——排爆手。

如果說彈藥是戰場上奪命的「死神」,那麽未爆彈則是「死神的陷阱」。雖然未爆彈的產生概率並不高,可對於排爆手來說,每次排除險情面對的都是百分之百的危險。

「楊班長,每次執行任務時你都沖在第一個,難道不怕嗎?」面對記者的提問,楊文軍說:「顧不上想那麽多,總要有人上前,我經驗足,我先上。」

作為支隊裏的老兵,楊文軍堅毅的眼神讓記者看到了排爆手身上那種平凡又非凡的英雄氣概。

曾經,楊文軍也是老一輩排爆手保護的新兵。如今,他已經成為戰友眼中的「排爆大拿」。入伍14個年頭,他為支隊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排爆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像他一樣心甘情願地堅守在這裏。

或許,他們的軍教生涯與操槍弄炮的戰友相比,顯得平凡而普通。龍騰虎躍的實戰化訓練過後,重歸寂靜的訓練場上,他們是那一群埋頭付出、排除危險的人。

正如楊班長所說,他們的「字典」裏沒有「轟轟烈烈」,更多的是面對險情時的沈著和冷靜、面對重任時的勇氣和擔當。

排爆手的平凡刻度

■解放軍報記者 範恩達 特約記者 賈哥連 通訊員 薛東東

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排爆手日常訓練。利用獨木橋練習平衡性。

1米:沈著向前,直面生死考驗

1米的距離很近,伸出手臂,觸手可及;1米的距離也很遠,一邊是生的希望,一邊是死的考驗。

一句「保證完成任務」,開啟了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班長楊文軍的排爆生涯。提及第一次與未爆彈的面對面接觸,楊文軍只記得當時天上陰雲密布,彈藥爆炸殘留的刺鼻氣味令人窒息。

「10、11、12……」期待已久的第13聲爆炸並未到來。「壞了」,在待機區等待的楊文軍心裏一沈,隨後便開始穿戴排爆服。在15分鐘的等待過後,楊文軍邁著沈重的步伐向「火山口」進發。

排爆現場一片沈寂,楊文軍面前的是一枚手榴彈,憑借前期的理論學習,楊文軍立刻判斷出其威力:爆炸半徑15米左右。雖說身體有排爆服的防護,但危險不言而喻。

1米的距離是排爆手進行作業的安全距離。但第一次排爆的楊文軍為了徹底排除險情,不得不一點一點向未爆彈挪動……豆大的汗珠不斷滴下,汗水也早已浸濕全身,他明白,成功的希望就在這一米之間,但這也是生死的考驗。

短短幾分鐘,此刻卻顯得格外漫長,隨著一聲悶響,楊文軍順利完成任務,也收獲了戰友們的掌聲。

今年是楊文軍成為排爆手的第14個年頭。如今的他,已成為許多年輕排爆手的師傅。喇萬良便是楊文軍的「徒弟」之一。

當初,喇萬良一腔熱血,堅定不移地選擇排爆專業。「拉著火管,放置炸藥,安全撤離。感覺並沒有多危險呀。」剛剛接觸排爆的喇萬良完全一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樣子。

這種想法在喇萬良第一次接觸到未爆彈時,徹底改變了。

寒冬的一天,喇萬良跟隨師傅保障友鄰單位投彈訓練。演訓場上濃煙滾滾,一枚「無聲」的手榴彈被掩埋在不遠處的彈坑中。喇萬良主動請纓,上前排爆。

穿戴排爆服時,緊張與恐慌齊上心頭,喇萬良不斷調整呼吸,努力讓自己保持鎮定。「未爆彈會不會突然爆炸?誘爆炸藥脫落怎麽辦?我能否安全撤離?」出發前,喇萬良的內心已經與未爆彈開始交鋒。

「肯定沒問題!」楊文軍拍了拍喇萬良的頭盔,在師傅眼中,喇萬良看到的是百分百的信任和鼓勵。環顧身邊的戰友,他感受到了無比的敬意,但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壓力。

喇萬良跪在未爆彈前1米的位置,這是師傅告訴他的安全距離。刺骨的風吹在喇萬良的手上,恐懼和寒冷使得他攥著雷管的手不受控制地抖動。

「別怕,沈著處理。」對講機裏傳來師傅的聲音,喇萬良閉上雙眼努力控制著自己的情緒。「師傅,我準備好了,保證完成任務。」睜開眼睛,喇萬良冷靜地回答道。

「好,大膽一點,心細一點。」此時楊文軍聽到的是徒弟對內心恐懼的克服,和對完成任務的堅決。

一聲巨響過後,回到隊伍裏的喇萬良看著成功排除的未爆彈,內心熱血翻湧。

從排爆場回來後,喇萬良更加堅定了成為一名優秀排爆手的目標。他一頭紮進了學習室。為了盡快熟悉各種不同類別的未爆彈,他把各種彈體結構圖裝訂成冊,做成卡片裝在身上,利用各種空閑時間拿出來背記;為了克服雙手發抖的問題,他用皮筋纏在手上進行練習;為了克服恐懼心理,他制訂心理行為訓練計劃,不斷強化心理承受能力。

在支隊裏,喇萬良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器材管理員。這個崗位為他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台。他利用空閑時間不斷研究著各種處理未爆彈的器材,讓自己盡快成長。

往後的每一年,喇萬良都會與各種炸彈交鋒。不斷地努力,讓他迅速成為隊裏的骨幹。更多更年輕的排爆手,也在楊文軍和喇萬良的帶領下加速成長。

「我們距離未爆彈雖然只有短短1米,但無論是緊張恐懼,還是自我懷疑,我們都要鼓起勇氣、沈著向前,直面生死考驗。」喇萬良說。

30秒:與時間賽跑,歸來即平安

30秒很短,僅僅是一條短影片的時間;30秒很長,從鬼門關起跑,終點就是平安。

布置導火索,拉響火管,放置炸藥,一系列動作完成後,楊文軍迅速起身向身後的安全區跑去。

「1秒、2秒、3秒……」副排爆手艾星星邊看著手中的計時器邊向楊文軍的方向望去,隨著爆炸聲響起,楊文軍回到了安全區,未爆彈成功被引爆,計時器在30秒時定格。「班長,一秒不差!」艾星星懸著的心也隨即放下。

多年的排爆經驗,仿佛在楊文軍的心裏留下了一個計時器。為了避免誘爆炸藥在拉響火管時掉落,排爆手們習慣先將火管拉著,再將炸藥放置在未爆彈上方。這也意味著,當火星沿著導火索上行,排爆手們的安全時間開始進入倒計時。

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排爆手日常訓練。拆除模擬爆炸物。

「班長,導火索一冒煙我心裏就發慌怎麽辦?」「排除未爆彈的第一要義就是穩,而穩的基礎就是日復一日的訓練,30秒是我們的安全時間,為了避免一失萬無,就要在日常訓練中做到萬無一失。」楊文軍邊脫排爆服邊向艾星星講解。

艾星星是支隊裏跟隨楊班長最久的兵,平時活潑好動的他很難讓人聯想到他也是一名「拆彈專家」。一旦穿上排爆服,他就像變了一個人,眼神中滿是堅毅。

「排爆手都是英雄。」帶著這樣的期待,艾星星進入了排爆手的行列。但很多時候,他只能站在主排爆手身後,做一名保障人員。

「危險的事總要有人上,其他戰友可以完成的事情,我也可以,我想站在他們身前。」每次看著排爆手平安歸來,他都期待著下一次可以輪到自己。

「總會成長起來的,我一定可以讓他在30秒內平安歸來。」就這樣,楊文軍帶著艾星星開始了各方面的訓練。

艾星星也沒有讓班長失望。進行心理訓練時,別人練兩個小時,他就再加兩個小時;有時站在平衡木上進行平衡訓練,一個人一練就是一整天。「看著戰友們在生死的邊緣遊走,我也想沖在前面,替他們分擔壓力,為戰友們的安全築起高墻。」艾星星一改往日的大大咧咧,在戰友眼中「喜歡和自己較勁」成了艾星星的新標簽。

不知不覺中,艾星星成功躋身主排爆手的行列。刀尖之上,勇者起舞,但此時的他明白,作為一名排爆手,光靠勇氣是不行的,只有耐得住枯燥的訓練,才可以在30秒內平安歸來。

排爆,絕對不是像影視劇中,剪紅線藍線那麽簡單。這是一個高危又特殊的職業,與時間賽跑,與「死神」交鋒;這又是一個平凡的崗位,平凡到他們很少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裏。

對於排爆手來說,他們的軍教生涯沒有演兵場上的龍騰虎躍,有的只是練不完的「穩定」和跑不完的體能。訓練於平凡之時,受命於危難之間才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跑不動了」「手麻木了」「要從平衡木上掉下來了」……是艾星星帶新人時聽到的最多的話。每次聽到這種話,他都會嚴厲地回答:「現在不流汗,排爆場上可是要流血的!」

平凡的戰位平凡的人,不凡的使命不凡的心。「枯燥的訓練磨礪著我們,30秒內平安歸來就是我們的勝利。」艾星星始終將楊班長的話牢記於心。

30.7公斤:每日相伴的重量,卻有著非凡的意義

30.7公斤不重,僅是一件排爆服的標準重量;30.7公斤卻也不輕,它保護的是排爆手的生命。

對於上等兵謝俊浩來說,這是從事搜排爆專業,必須克服的背負重量。負重1000米奔襲、夾取爆炸物轉移、身著排爆服控制手指精細化動作……他說,想當「勇士」,必須克服這「30.7」。

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排爆手日常訓練。轉移模擬爆炸物。

對於二級上士艾星星來說,這是作為排爆場一線保障人員的「安全基點」。每逢遇有排爆任務,他總是提前一天反復檢查排爆服各個關鍵部位。他說,護航排爆手逆行,必須依靠這「30.7」。

對於一級上士楊文軍來說,這30.7公斤的排爆服,更像是一個無言的戰友,給了排爆手們安全防護,陪伴著他們完成一次又一次危險的排爆任務。

「排爆服就像是我的另一層皮膚,一想到可能再也無法穿上它,內心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切膚之痛。」楊文軍說,那天,他在教導員門前徘徊許久,還是把退伍申請書遞交給了教導員。

這個帶兵能力出眾、專業技術過硬的老班長,在2023年晉升軍銜的關鍵時刻,卻有了退伍意向。

楊文軍很為難。楊文軍幼時家庭經濟困難,母親常年患病。為了尋求改變,也為了幹出一番事業,楊文軍毅然選擇參軍入伍,這一待,就是14年。這14年裏,伴隨著楊文軍當班長、入黨、榮立三等功一起的,還有成家、買房和生子。

在他喬遷新居的那天,楊文軍發了這樣一條微信朋友圈:「喜提房本,雖不足炫耀,卻是我們努力的見證。只要在變好,慢一點又何妨。」楊文軍說,是部隊給了他成長成才的平台,也給了他帶領家庭走出困境的能力,讓他能從容走出大山、走向新生活。

去年,楊文軍的孩子在一次發熱後,患上了嚴重的哮喘病。老人需要人照料,孩子需要人照顧,面對家庭困難和家人需要,讓楊文軍不得不慎重考慮今後的路。

教導員也很為難。一方面,官兵面臨實際困難,選擇退伍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專業分隊需要骨幹力量,保留好人才也是部隊建設需要。

「楊文軍熱愛部隊,現實困難應該由組織來解決。」教導員說,支隊了解到相關情況後,將楊文軍的家人接到了駐地,並協調相關醫療單位進行精心治療。其間,教導員也多次登門,出謀劃策幫他解決實際困難問題。

返回老家前,楊文軍和妻子聊了很久,最終決定:繼續留在部隊,幹好這份工作。

「生而平凡,負重前行。」這是飛機起飛前,妻子發給楊文軍的資訊,對於未來,他們這個小家也有了更清晰的規劃和約定。

楊文軍的「徒弟」、中士林雪也和自己有個約定——「得知楊班長有退伍的想法時,我就暗下決心,幹出名堂向老班長致敬。」林雪至今記得,師傅給自己穿上排爆服的那一刻。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那段時間,林雪一遇任務就沖在一線,綜合表現十分優秀。他就是想讓楊文軍看到,他帶的兵,都是合格的排爆手。

這件事,起初楊文軍並不知情。在采訪中,林雪談起時,楊文軍濕潤了眼眶。

「30.7」,對於這群排爆手,曾經是難以承受的重量;後來是他們的貼心戰友、安全防護;再後來,成為了他們的一種情感寄托。

「如果要說成就感,我想就是我帶的這群兵,活躍在搜排爆專業的各個崗位。」楊文軍說,未來幾年,他想再深入鉆研專業,帶出更多優秀的排爆手。

本文刊於2月26日解放軍報05版

攝影:葉根根 蔡子夢

來源: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