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九老山中臥 紅頰白須眉——賞人物畫中的文士生活

2024-01-09圖片

唐代的香山九老會、宋代的西園雅集、元末的玉山雅集以及明代的杏園雅集,這些都是歷史上著名的雅集,既是當時和後世文學創作的經典題材,也為畫家們所津津樂道。尤其是白居易主導的香山九老會,他們賞玩泉石風月,忘情於山水之間,可謂「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

南宋 馬興祖(傳)【香山九老圖】 以「山石-松竹」組合布局

唐代詩人白居易(772—846年),少年成名,科場得意,在任左拾遺時,他寫了大量的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頻繁上書言事,乃至於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他被貶謫江州,這或許與他寫諷喻作品得罪當權者有關。這次貶謫可以說是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竭盡做好言官之職責;此後,他的行事風格偏向於「獨善其身」。

白居易不滿於朝政,但他覺得自己無力改變當時的現狀,便采取了避免卷入政治鬥爭的做法。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甘露之變」發生時,白居易正在洛陽做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甘露之變」後,宦官專橫,大多數人更是敢怒不敢言。在他寫的【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中,說道「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似乎還有些慶幸他自己躲過了這場大難的意味,由此也可看出,晚年的白居易只想遠離是非,對政事幾乎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此時的白居易74歲,他在位於洛陽城南香山的私家園林中,邀請胡杲、吉皎、劉真、鄭據、盧貞、張渾、李元爽和禪僧如滿進行集會,把酒高歌。人們把參加集會的九位老人稱為「香山九老」或「會昌九老」。以白居易為代表,他的處事準則從「兼濟」到「獨善」的轉變過程,正是古代文人雅士隱逸思想的深刻體現。

白居易為了紀念此次集會,記錄晚年悠閑自得的生活方式,他還請畫師把當時集會的情形畫了下來,這便是「香山九老圖」的由來。

南宋 【香山九老圖】

在南宋的一幅【香山九老圖】中,一棵巨大的松樹把畫面中分為二。樹的一側有兩人正在聚精會神地下棋,旁邊一位老者坐著觀看,身後跟著一名童子持扇侍立。樹的另一側繪有六人,其中一人帽子上簪著花、手舞足蹈,三名老者一邊走一邊說話,身後有兩名童子跟隨。還有兩位老者在坡石後面,他們共持一卷觀賞書法,一名童子手中捧書正從竹林中走來。整個畫卷場面熱鬧又愉快,是典型的文人雅集場景。

南宋 李公麟(傳)【會昌九老圖】 局部

南宋李公麟(傳)的【會昌九老圖】環境布局上以「水-岸-建築」來組合,繪有九位老人、八名侍從、一位駛船者和一名持帚者。畫家透過描繪老人們聽琴、下棋、吟詩、觀畫等雅事逸趣,表現他們自甘淡泊的精神境界。九位老人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們絲毫沒有龍鐘老態,而是皓首龐眉,精神矍鑠。此卷雖為人物畫,但是它的建築部份采用北宋的界畫手法,被描繪得精微準確,屋內陳設、石凳、河堤、房舍等細部交待得清清楚楚,簡直可以按圖構建。

明代 謝 環 【香山九老圖】 局部

明代 謝 環 【香山九老圖】 局部

明代謝環在創作【香山九老圖】時,是以俯視的角度來進行描繪的,貫穿於整個畫面中的是一條蜿蜒的碎石小徑,它將景物往前後左右推展開來。在空間布局上,以樹木及建築物來進行分隔,再把人物插入其中。畫面最右側出現的是一個有香案的廂房,隨後是兩位老者在樹蔭下賞畫。在畫卷中間的一個廳堂內,四位老者在進行賞鑒活動,其中一位老者在揮毫,另外三位老者在圍觀,旁邊的一位仆役手持卷軸待喚,廳堂中陳列著一些古玩器物。在廳堂的左側,有仆役在烹茶。在畫卷靠前部份的石子路旁,兩位老者在賞花。畫卷左側的一位老者正走在蜿蜒的石子路上,他的身後跟著一名童子。

明代 謝 環 【香山九老圖】 畫面右下角的一小段圍墻

畫卷以廳堂前十字交叉的石子路為基本線索,在廳堂、廂房、草亭間,以仙鶴、植物、假山進行點綴。廳堂的台基比較矮,這使得室內外的空間關系更加密切。此外,這幅畫面的上方可以說是密不透風,不過由於地面墨色較淡,景物呈叢聚狀態而非均勻分布,所以整體上看來疏密有致。

明代 謝 環 【香山九老圖】 以仙鶴、假山進行點綴

南宋 李公麟(傳) 【會昌九老圖】 畫卷末尾的坐具

南宋 李公麟(傳) 【會昌九老圖】 暗示下一個雅集活動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在以上這幾幅畫卷的卷尾,都繪有一處空間:有坐具但並無主要人物在場,這也暗示了雅集活動可能的下一個主題,或是吟詩或是飲酒等。

明代 周 臣 【香山九老圖】 局部

明代 周 臣 【香山九老圖】 局部

明代 周 臣 【香山九老圖】 局部

明代 周 臣 【香山九老圖】 局部

在明代周臣的【香山九老圖】中,墨綠挺拔的松樹引人註目。樹木下的兩位老者在向遠方眺望,似乎是要互訴衷腸;畫面下方的四位老者於桌對坐,其中一位正要撫琴;畫卷左邊的兩位老者邊走邊交談;畫面右側的一位老者帶著一名侍童,正風塵仆仆地朝他們走來。

後世畫家之所以源源不斷地繪制「香山九老圖」,或是思慕這段風雅韻事,或是表達文人避世隱逸思想,或是向往白居易晚年養老生活,或是作畫為他人祝壽祈福,亦或是向進退窮達、一任本心、才華橫溢的白居易致敬,因而便流傳下來了如此多以此為題材的精品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