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麥當娜16連蹲,黴黴每天一個半馬,讓我看到中外頂級偶像間的差距

2024-03-18圖片

古早流行音樂女帝 麥當娜 ,突然就火了。

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麥當娜火的,是23年前,她的一小段演唱會片段。

這個片段中,麥當娜邊跳邊唱,在40秒左右的時間裏,連做16個深蹲。

在外網上,麥當娜的這段舞蹈,掀起了跟風挑戰,無數網友齊齊將自己的動作時間,和麥當娜進行對比。

國內,不少明星也跟著做了起來。

因為麥當娜動作大開大合,看起來活力四射,舒展的動作比劉畊宏的健身操看著都勁爆。

為了完全還原麥當娜的這段唱跳,林依輪更是淘來了一雙10公分高的高跟鞋,算是完全跟上了麥當娜在舞台上的裝扮。

林依輪在社媒的出圈,引得不少網友紛紛模仿。

但馬上有人緊急提醒: 這個動作,對普通人來說 難度大,壓力也大,不要盲目模仿,小心身體吃不消。

看到這些提醒,番茄君突然恍惚了一下。

原來古早大神的牛X,早就不是二十多年後的我們能理解的了。

而從這個小小的熱搜,我也看到了,國外的唱跳巨星愛豆, 那無比紮實的專業基本功,以及對自己職業的神聖敬畏感。

不就是跳了一段蹲起,至於這麽大驚小怪,上嗎?還真不是。

人們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彼時已經43歲的麥當娜,之所以靠這段蹲起重新火了起來,是因為她同時震驚到了兩類人。

一類,是健身的人。

站起來試一下,就能感覺到這段動作,並沒有看起來那麽輕松。

這16連蹲,比起平時的蹲起,頻率快,振幅大,起身後雙腳跳起分開,還踩著10公分高跟鞋。

要做這段動作,在專業健身人士看來,需要同時滿足五個要求:強大的腿部力量,無與倫比的心肺功能,穩定的核心,踝關節的韌性,以及髖關節的靈活性。

少了任何一個,這段動作都無法完成。

這也是為什麽建議大家不要輕易嘗試的原因,因為這一連串的動作,如果不是專業健身的人,基本都無法完成。

另一類,是唱歌的人。

懂音律的人應該能感受到麥當娜的「鐵肺」。

唱歌講究氣息,尤其唱跳這種形式的表演,對氣息穩定性的控制要求極高。而麥當娜在連續做完16個蹲起後,氣息依舊平穩有力,似乎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要知道,這首 【Music】 是麥當娜在2001年「淹沒世界」巡回演唱會上所唱的。

這首歌,是整場演唱會的壓軸歌曲。

在這之前,麥當娜已經以相同的強度,唱了1個小時35分鐘,一共17首歌。

這些時間裏,麥當娜還不是單純的唱歌,每一首歌都配了熱舞,或彈唱,或跳倫巴,甚至還有和其他演員打架表演的。

每一曲,都是麥當娜體力的極大考驗。整場演唱會,她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強度和活力。

然後,我們就能感受到,在最後一曲,還能連坐16個跳蹲起,並不影響唱歌的氣息,這有多難了。

說她是「鐵肺」,絲毫不為過。

放眼國內的唱跳明星,番茄君幾乎可以斷定,沒人能和當時的麥當娜媲美,無論是唱功還是體力。

其實,流行音樂大火以後,唱跳明星絕對是所有歌星裏最有「體力活」內容的。

長時間保持大強度的舞蹈,對歌手的專業能力,是極致的考驗。

而從麥當娜大振幅運動後的平穩氣息中,我們也能看到,中外愛豆在對待業務上的不同態度。

大量體力運動之後,歌聲能不受影響,並不是一種天賦。

要解鎖這樣的技能包,唯一的途徑只有一個:練。

為了在演唱會上保持高強度的唱跳,也為了能讓自己的歌技保持一個很高的水準,麥當娜的鍛煉,比專業運動員還瘋狂。

1988年,【Vogue 】曾專門報道過麥當娜的鍛煉計劃。

這包括:每天2小時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比如先騎車40千米,而後跑500級台階,之後再進行歌唱等其他專業訓練,雜誌將這種鍛煉稱為「殺手級」。

每次巡演前,麥當娜更是刻意加大訓練量,包括運動在內,她每天要排練10-12個小時。

2016年,麥當娜已經57歲,但依舊保持著這樣的訓練量,以至於從她的外形輪廓看,根本看不出,這是一個唱跳愛豆。

正因為這樣幾十年如一日的訓練,才成就了麥當娜當下大火的「40秒」深蹲。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在麥當娜身上,得到了無比真切的體現。

這個就叫專業。

實際上,跟國內不同,國外的唱跳巨星,都對自己的職業保持著深深的熱愛,雖然他們早就聞名世界、不缺錢、不缺名利,但依舊用高強度的訓練和重復的練習,保持著無與倫比的業務能力。

古早時期的麥當娜是這樣,當下的天後 黴黴 (泰勒·斯威夫特),也是這樣。

在接受【時代】雜誌專訪的時候,黴黴就坦言,開演唱會是個體力活,為了在長時間大運動量後保持氣息平穩、不喘氣,她一直在跑步機上,一邊跑步一邊唱歌。

她的健身教練,要為她專門制定每天的訓練計劃,每次開完演唱會,黴黴就好像「被抽空」一般,要躺上一整天。

遠的不說,就說最近她4天4場的東京演唱會。

黴黴每一場表演超過3小時,也是穿著十幾公分的高跟鞋,連續激烈地唱跳。

不僅如此,為了保證她和粉絲的互動,演唱會的舞台被設計成T字型,有人記錄了黴黴的「走位圖」。

算下來,每一場演唱會,要走15000步左右。

4天演唱會,光走路,就相當於每天走一個半馬,這還不算跳舞消耗的體力。

除此之外,她還要倒時差,還要排練,還要做各種走場和預演……

黴黴必須始終保持著最為飽滿的狀態,而事實也是如此。

運動後氣息的平穩,大運動量後聲音的空靈,以及持續充沛的精力,都來自與她長期不懈的鍛煉,來自於她對這份職業的敬畏,甚至是虔誠。

從她的現場照,能看到她壯碩的肌肉,這都是鍛煉的結果。

而在國外,經常有網友在健身房偶遇黴黴,並和她親切交流。

為了一次巡回演唱會,黴黴一般要準備9-12個月,以鍛煉和儲備體能。

試問這一切,國內有哪個愛豆,可以做到?

不少人在被捧到「明星」的地位後,就漸漸放棄了專業能力,以至於越出名,專業越退步。

可諸如麥當娜,黴黴這樣的國際巨星,卻一心鋪在專業上,這可能就是追求和層次的不同。

席琳·迪翁 我們都知道,她還曾上過春晚。

幾十年過去,這位聲線優越的國際巨星,一直保持著年輕優美,空靈順滑的音質,這引起了很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持人的好奇。

當被問及聲音為什麽能「青春永駐」的時候,席琳·迪翁總是回答「我一直在跟著老師學習」。

不僅如此,雖然她早已功成名就,但依舊需要每天長時間、枯燥得進行聲音訓練。

因為只有訓練,能讓她在舞台上將優美的聲音展現出來。

她不止一次在采訪中提到自己保持業務水準的這個「訣竅」。

這個習慣,55歲的席琳·迪翁保持了幾十年。

而現如今,我們有些愛豆和明星,卻沒有了這份對業務的敬畏和執著。

例如:選秀節目裏,組合不會跳舞,不會唱歌,音準不齊,還沒跳舞就喘著粗氣。

看得鄧超一臉黑線。

最後只能委婉解釋:看到了世界的參差。

有些明星樂於到處走穴撈金,近五六年間,各大晚會的歌手,就沒有換過茬。以至於每年到晚會的密集期,總有幾個歌手成為「大忙人」,分身乏術。

好不容易開一場演唱會,不是各種修音科技,就是幹脆擺爛假唱。

攏共12首歌,還是沒有唱跳的歌曲,靜靜地站著唱,有5首被錘「純假唱」,實在讓觀眾不能忍。

不比其他任何東西,只從業務能力這一點,對比國外的巨星 ,真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或許是因為簽約的經紀公司太註重經濟效益,讓藝人們忙於走穴,沒時間做「繼續教育」;也或許是名利雙收的歌手們,對專業沒有了興趣,粉絲又好糊弄,把錢賺到手也就罷了。

總之,兩相對比,讓人汗顏。

不過,奇怪的是,我們的愛豆們專業水平混成了這樣,竟還總有一種莫名的高貴和優越感。

有明星拍綜藝,見別人不認識他,就一頓陰陽怪氣冷嘲熱諷。

有人開演唱會,遲到一個小時,讓粉絲在現場,足足等了一個小時。之後人慢悠悠來,面對粉絲「多唱一首」的要求,直接冷臉拒絕。

680塊,粉絲全程站票,還要被懟,怒斥內娛明星「無下限」。

而這些所謂的「明星」,不過就是剛剛有點流量而已。

反觀國外的天王巨星,不知道為什麽,身上總有一股親民的氣質,讓粉絲感覺,他們並不像是高高在上的明星,更像身邊某個貼心的普通人。

我們前面說的黴黴,就是個寵粉狂魔。

澳洲演唱會現場,她得知珀斯的一位小姑娘罹患癌癥,時日無多。

不僅親自送上了貼貼抱抱,還應小粉絲的要求,將節目環節的帽子送給了她。

細心的人應該還能看到,這全程,黴黴幾乎都是跪姿。

要知道,黴黴在INS的粉絲有1個多億,她這個級別,完全可以不理會這些事。

但她依舊身體力行,踐行著對粉絲的愛。

對身患重癥的粉絲是這樣,對其他粉絲,黴黴向來不在話下。

在內娛,粉絲給愛豆送禮,送的禮物還被放在各種二手平台上變現。

但黴黴反其道行之,經常給粉絲送禮,有時候還送特別貴重的禮物。

她曾給一位愛了自己12年的「媽媽粉」買了一套豪宅,還承包了她所有的嬰幼兒用品。

2014年聖誕節,黴黴給自己的粉絲,親手準備了一屋子聖誕禮物,最後親自寄了出去。

就連賀卡,都是手寫的。

收到禮物的粉絲,無不激動驚喜,紛紛上傳到自己的社媒,偶像和粉絲,完成了一場感人的雙向奔赴。

其實不光黴黴,很多我們熟知的國際巨星,對粉絲的態度,都無與倫比。

他們似乎從未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反而總在粉絲最需要關懷的時候,送上最好的禮物。

邁克爾積遜 看到小粉絲,總要蹲下來擁抱合影。

天後 碧昂絲 開演唱會,因為天氣原因遲到了兩個小時。

她不僅唱滿全場,還花了10萬美金,讓地鐵專門加了一班,只為送粉絲們安然回家。

賈斯汀比伯 也異常和藹可親。

他平時就喜歡一個人出街,碰到粉絲就跟碰到兄弟姐妹一樣,擁抱在一起合影,從沒有偶像包袱。

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看到比伯和粉絲的搞怪合影。

不僅如此,比伯還很關心跟他沒關系的人。

有記者在洛杉磯街頭拍到,賈斯汀比伯逛街時遇到一對流浪的夫妻。

他二話沒說,去給這對夫妻買了食物和水,還直接席地而坐,跟他們侃起了大山。

就這個派頭,粉絲都在問:到底誰才是流浪漢?

在他身上,你從來感受不到那種來自上等人的優越和架子,反而像個和善的鄰家小夥。

要知道,比伯的INS,也有超過1億的粉絲,他隨便發一條動態,都能賺到普通人一輩子賺不到的錢。

可越是如此,反而越讓這些巨星的形象,更為高大。

當然,這在國外並不是什麽特例,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明星和粉絲之間的文化。

美國流行音樂歌手 A妹 (Ariana Grande),坐在車裏被粉絲要求合影。

A妹不僅沒排斥,反而將腦袋伸了出來,直到粉絲拍到滿意的照片。

後來又有人看到了,一個一個上來求合影,A妹也都全部滿足。

合影完畢才將車開走。

曼徹斯特演唱會爆炸後,A妹去醫院看了受傷的小粉絲,這張照片,至今還是她社媒點贊數最多的照片。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列舉。

比如: 湯姆漢克斯 曾配合粉絲拍搞怪照片,

西蒙高維爾 給一位白血病的粉絲支付了昂貴的癌癥治療費用。

馬汀高瑞克斯 幫粉絲付機票,只為讓他觀看自己的演唱會……

這些在歐美巨星身上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內娛某些明星身上,卻無異於天方夜譚。

一個偶像,既沒有偶像應有的實力,也沒有偶像應有的人格魅力。

這種「偶像」,到底是靠什麽成為偶像的呢?

或許我們與國外有本質的文化區別,有不同的造星途徑,但放眼望去,無論是歐美巨星還是日韓明星,像內娛這樣高高在上的確實屬於少數。

到底是因為什麽?

我想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渺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