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台灣十大名面

2024-08-17圖片

中國 台灣 有著「美食王國」的美稱,美食種類繁多,包羅萬象,非常多元化,有台菜、客家菜、閩菜、粵菜、湘菜、川菜、閩南、潮州、日式、韓式料理,傳統小吃、特色面點、地方特產美食等等,已然成為祖國寶島台灣的名片之一。下面就介紹一下台灣的十大名面,打卡台灣,不容錯過的美味!

擔仔面,又稱台南擔仔面 ,台灣十大名面之一,擔仔面註重吃巧不吃飽,最早被歸類為「點心」。也被稱為台灣南派擔仔面。

擔仔面據說創立於1895年的台南度小月擔仔面,在台灣已有百年歷史,始於台南地區。在台灣幾乎沒人不知「度小月擔仔面」,也是台灣省台南地區最有名的一道傳統面類小吃。

傳說擔仔面的創始人是台南的一個名叫洪芋頭的先生,生活於清朝光緒年間,這款美食做法簡單又好吃,所以受到很多當地人的喜愛。洪芋頭原本只是個打魚的漁夫,由於台南臨海,所以有許多人家以捕魚為業,但是在台南夏季的七、八月份,會時常受到台風的侵擾。

風雨交加,導致漁民沒法出海捕魚,一時間生活就沒了來源,所以每到這段月份人們就把它稱為小月。洪芋頭想著這是個難得的商機,加上自己又會做面,靠著從福建漳州學來的肉臊做法,挑起面擔沿街叫賣,以此可以維持生計,後來生意漸起,就固定在台南的水仙宮前支攤專賣肉燥面。每年的這個時候洪芋頭遂挑著竹擔子賣面為生,以度過捕魚淡季的日子,遂給他的小攤子取名「度小月擔仔面」,之後生意日漸興隆,名氣也慢慢傳開。

擔仔面的主要做法是將面條放入笊籬燙熱,再放入豆芽菜汆燙熟,將其倒扣到碗內,淋上蒜泥、烏醋、香菜與提前制好的肉臊,再添湯汁,最後再擺上一尾蝦或肉圓。烏醋起到的作用是提鮮味、蒜泥用來壓腥味。最上面放的蝦還不能大,標準是取用南部沿海一帶的火燒蝦,而且必留蝦尾,一來代表新鮮,新鮮的蝦尾呈散張狀。二來好拿取。三則是始自老傳統。

度小月擔仔面 最獨門的秘方就是特制的肉燥,只有特定傳人才能知道肉燥調配的配方和比例,加上用鮮蝦子熬煮的湯頭,另外有一尾蝦、蒜泥、香菜相佐提味。一碗看似簡單的美味面食,背後用心制作的過程,已在絡繹不絕的品嘗人潮和遠道而來的饕客中得到了最實質的肯定。不但有鮮美甘甜的甜蝦湯頭,還有加上香醇不膩、長時間熬煮的肉燥,所以在台灣非常的受歡迎。

台灣牛肉面 ,台灣著名美食,人盡皆知的美味面食,遍布台灣地區的大街小巷。台灣素有「牛肉面王國」之稱,台北等城市隨處可見牛肉面店,且台灣的牛肉面融合了全國各地料理精髓而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湯頭濃郁鮮美、面條筋道、牛肉大塊又實在,很容易就俘獲了吃貨的嘴,也使得遊客們打卡台灣,若不吃碗台灣牛肉面,仿佛就多一分遺憾。

台灣牛肉面的食材主要精選黃牛肉,以牛腱子肉、肋條肉、牛板筋為主。台灣牛肉面據說是當年來台的大陸老兵思念家鄉而發明的。口味有上海菜的紅燒,廣東菜的煲湯,還有四川菜的麻辣等。黃牛肉切成大小適中的牛肉塊,用沸水焯燙去腥。蔥姜下油鍋爆香,加入香料和調料去腥,慢火燉二個小時以上直至入味,香氣十足,而且酥軟不爛,口感難忘。搭配手搟面及去油膩的酸菜或者汆燙過的小青菜一起食用,真是別有一番風味,叫人一吃難忘。

蚵仔面線 ,蚵仔就是指牡蠣,又叫生蠔。蚵仔面線在台灣小吃裏非常知名,台灣小吃中的經典代表。

面線不是台灣本地特產,由福建福州傳入台灣,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所以也有人稱其叫" 福州面線 "。當時福州師傅選擇台北木柵附近的山谷地形,適合"曬面線"。制作面線整個流程下來差不多要六小時,期間還要不斷的和面和扯面,才能完成切割、搓面、捆面、拉面、風幹、甩面等六個步驟。所有工序只有經驗老道的老師傅才掌握的好,把十公分的面最終拉成不到0,1公分的細面線。但現在這種手工工藝制作己少之又少,許多工廠都己改成室內烘幹的方式。

傳統的蚵仔面線以其鮮美的蚵仔、滑嫩的面線和獨特的湯頭三大特色著稱。新鮮的蚵仔配上手工制作的細長面線,再經過精心熬制的湯頭浸泡,每一口都是對傳統味覺的致敬。隨著時間的推移,蚵仔面線經歷了多種創新,不斷適應現代人的口味和飲食習慣。廚師們在保留傳統精髓的基礎上,加入了如海鮮、肉類、蔬菜等多樣化的食材,使得蚵仔面線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蚵仔面線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是台灣人情感的寄托。無論是節慶、家庭聚會,還是簡單的日常餐桌,總有它的身影。在台灣,提起蚵仔面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已經成為台灣小吃文化的象征之一。

為了迎合健康飲食的趨勢,現代的蚵仔面線也越來越註重低脂、高營養的食材搭配,使其不僅美味,還兼具營養價值。蚵仔面線不僅是台灣人餐桌上的常客,也成為了傳遞台灣文化的重要媒介。無論是在台灣本地,還是在海外的台灣餐廳,蚵仔面線都被視為家的象征,吸引著無數遊子和外國朋友。讓人在品嘗的同時,感受到濃濃的鄉愁和溫暖。成為台灣美食的重要代表之一。

切仔面 ,台灣面點分兩派,南派的擔仔面和北派的切仔面,所以有北切仔,南擔仔之說。切仔面原意是指煮面的動作,也就是摵,上下搖動的意思。切仔面可不是隨便做出來的,無論用具或煮法都非常講究。

切仔面有別於陽春面之類的外省面。切仔面的面是俗稱的「大面」或「黃面」,面心圓而色黃。煮切仔面的靈魂,就是呈鉤狀的笊籬。笊籬得選用桂竹編織,桂竹編出的笊籬不僅孔小而密,而且還有悠悠竹香,透過「摵」的動作,可以讓竹香滲入面體。

煮切仔面就跟煮意大利粉一樣,湯桶要大,湯要夠寬。扯一把掌心大的面條投入笊籬內,「摵八次」是煮切仔面的要訣,也就是笊籬沈入熱湯中,過一會兒再拉出水面瀝幹到不滴水,如此重復八次,才是正宗切仔面煮法。

為何一定要八次呢?因為面要變軟必須得花時間口感才會最好,而且經過多次晃動,面體才會慢慢「塑形」,倒扣空碗時如小土丘般尖,舀湯,往碗中挾上兩片白肉片,淋上少許豬油、撒紅蔥頭提香,加點韭菜、豆芽菜。這樣做出來的面才是正宗的台灣切仔面,一碗噴香的切仔面,是台北不可錯過的美食之一。

阿宗面線 ,台灣十大美食小吃之一,台北是台灣北部小吃的薈萃之地,各種小吃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阿宗面線無疑是其中的明星品牌。

阿宗面線的創辦人叫林明宗,據說原來是做導演的,大概是覺得在導演行業前途渺茫,遂改行賣起了小吃,開始做魷魚羹並無起色,後又學做大腸面線。阿宗面線的名號從1975年的路邊攤開始逐漸暢行台灣,風靡世界,如今成為台灣必吃小吃之一。

阿宗面線的吃法也很有特色,阿宗面線最早只是路邊小攤,後來由小攤改門店立足於西門町,西門町的店面卻並無座椅,直至今日依然如此,所以去西門町就會看到一幅別樣景象,一大幫的人圍著阿宗面線的店外站在馬路邊,食客毫不顧忌其風度,不閉來往路人,自顧著稀裏呼嚕地吃面線,不時有燙嘴的吸氣聲和滿足的飽嗝聲傳來。也算是台灣一奇了。

阿宗面線滑潤順口、大腸香彈,加上筍絲、香辛料熬煮後有濃濃柴魚香味的湯頭,再配上九層塔和芫荽的香氣,那酸爽宜人的味道滑進口中,吃著特別滿足,喜歡面線的朋友值得一嘗。

鼎邊銼 ,「鼎」即指所用容器,燒飯用的大鐵鍋。銼通「趖」,所謂「銼」,為閩南語詞匯,原義為蠕動、遊動,在此即指米漿沿鼎邊翻滾的動作。鼎邊銼是台灣基隆著名小吃,台灣十大美食之一,以台南與基隆廟口夜市等地所制最為著名。

鼎邊銼據說源自明末清初期間,大順皇帝闖王李自成落難民間,向百姓乞討用以果腹的逃難點心,登基為帝後因懷念這道點心,不只為其命名,還訂為禦菜,並流傳至今。

鼎邊銼原本是福州小吃,算是福州人家的家常小吃。後因種種歷史原因,逐步傳入台灣,融入了台灣原生的飲食文化。鼎邊銼裏面有肉羹、蝦仁羹、金針、香菇、木耳、魷魚、小魚幹、竹筍、高麗菜等,食材豐富,是標準的湯好料多。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稱之"鼎邊銼"。其制作是以在來米磨作米漿,鼎中置水,鼎邊添火加熱,以芋頭沾油抹鍋後,米漿沿鼎邊翻滾,遇蒸氣而凝固,蒸烤成形。成形的「趖」,風幹後剪成塊狀。烹煮時,時常搭配蝦仁羹、肉羹等煮成湯食。除上述料理方式外,「趖」亦可加以炒、煮,吃法多元,台灣必打卡美食之一。

粄條,又稱粿條 ,閩南話叫’粿仔’,而廣東話則稱它為’河粉’,越南稱’河粉’,華南地區的客家美食,也是台灣客家美食之一,在台灣等地有廣泛的分布。

粄條的制作過程包括選米、浸米、磨漿、蒸炊、晾幹、折疊等步驟,成品純白、細嫩、堅韌,可以煮食、拌食或炒食,通常搭配甜面醬、辣醬、蒜汁、蝦米、豬雞肉絲等佐料一起食用。味道清香可口,而且因其清香可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深受大眾老少的喜愛。

貓鼠面,台灣彰化三寶之一,屬於切仔面的一種,據說已有80多年歷史,成品以湯面著名。面裏沒有貓肉,也沒有鼠肉,特別的名稱來自創始者陳木榮,因其瘦小靈活,綽號老鼠,閩南語發音「貓鼠」,因此被稱為貓鼠面。

位於彰化市陳陵路的貓鼠三寶面,裏面除了油面以及用鮮蛤湯、蔥蒜熬煮而成的湯之外,還有雞卷、肉丸和蝦丸,面裏雖找不到貓肉跟老鼠肉,不過慕名而來的遊客以及當地居民還是絡繹不絕,經不住到店裏來吃一碗湯頭特別的貓鼠面。

赤牛面 ,台灣彰化二林鎮的特色面食,與台南擔仔面、貓鼠面齊名,並列台灣三大名面,被譽為沒有牛肉的切仔面。

赤牛面的歷史並非起源於牛肉面,而是源於其創始人廖全得,一個被親切稱為"赤牛仔伯"的人。廖全得在清末民初,曾師從多位辦桌老廚師,以此來精進其烹飪技藝。然而,隨著二戰的爆發,台灣大型辦桌活動逐漸減少,廖全得轉向經營大眾化的面店,並主推湯面。到了第二代傳人廖長慶,透過遍嘗各地精美小吃,並對赤牛面的湯底、調味和醬料進行了調整,對面條的選擇也進行了改良,從而奠定了赤牛面如今的經典口味。

第三代傳人廖學林,更是遠赴日本考察日本餐飲的烹調技巧。在吸收了日本料理的精髓後,他對赤牛面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整和改良,從而使赤牛面發展到了現在的形式。在不斷創新和改良中,將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元素相融合,塑造了今天所熟知的赤牛面。這不僅僅是一道特色面食,更是一段豐富而不斷演變的傳奇歷史。

面線糊,福建閩南地區和台灣地區的一道風味小吃。此面的主要做法是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等制作而成。一般為早餐所食用,也可以當作點心和夜宵,也可以就著油條跟馬蹄酥一起吃,味道鮮美,清甜爽滑,老少皆宜,具有明顯的閩南地方風味。

台灣人對面也是情有獨鐘,不僅融合了百家之長,也有其獨到見解。台灣十大名面大家覺得怎麽樣?你心目中的台灣十大名面又是哪些?台灣當地特色面還有很多,譬如金門面線、楊文忠蛋黃面、胡切仔面、高雄成家鴨肉面、台南炒泡面、台灣即食麵等等,你還知道有哪些?在你打卡中國第一大島時,別忘了還有台灣特色美食。點贊關註不迷路,這裏還有更多不一樣的美味!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