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古代沒有音響,是如何做到讓台下人聽清的?他們又是如何唱遍八方

2023-12-30圖片

前言

在古代,沒有電力,更沒有先進的音響技術,然而,那個時代的舞台上卻有著讓台下人聽得清清楚楚的神奇之處。究竟是怎樣的技藝,讓古代藝人能夠在沒有任何現代音響器材的情況下,將動人的音樂和悠揚的歌聲傳遍八方?這是一個關於古代音樂與表演技藝的奇妙之旅,一個讓人驚嘆的歷史之謎。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古代藝人是如何做到「唱遍八方」的呢?沒有現代交通工具,沒有互聯網,他們的音樂和歌聲又是如何跨越山川大河,傳播到遙遠的地方?這不僅僅是一場表演,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之旅,是古代藝人用音符編織的跨國奇跡。

本文將帶領讀者穿越時光的迷霧,深入古代舞台的背後,揭開那個沒有音響的時代是如何做到讓人們聽得清的奧秘。

一、妙手回春的戲台設計

在古代並沒有現在這樣方便的音響器材,但聰明的老祖宗們早就發現,透過建築結構本身就能傳播和擴大聲音。於是,聰慧古人在戲台建造上紛紛巧施機關,讓戲曲的聲音傳遍八方。

戲台高處顯音效 藻井連貫音量倍增

古人將戲台建得比觀眾席高出許多,不僅方便觀眾將舞台盡收眼底,同時也利於聲音的傳播。聲音是透過空氣的振動傳播開來的,空曠的地方則可以傳播得更遠。戲台的高度加大了聲音傳播的空間,也減少了可能的遮擋,讓聲浪可以毫無障礙地擴散開來。

據說當年有位戲台大師傅李某設計的戲台,高度比普通的要高上兩層樓。劇目一開場,主演的嘹亮嗓音便遠遠傳到幾裏外的村民耳中。村裏一位耳聾的老人家都驚訝地擡頭向台方向張望,連聲贊嘆「怎一個響字了得!」台下觀眾則是心花怒放,高呼「好戲!好戲!」李大師傅的設計堪稱聰明絕頂,將戲台的高度發揮到了極致。

此外,聰慧的建築師們還在戲台前面加蓋了「二連貫」或「三連貫」的藻井結構。這種藻井可以增大聲音的體積,也讓聲音更加清晰。一連貫的藻井就能使聲量提升一倍有余,要是三連貫,那音量的增加就更是驚人。於是古人便利用這精妙絕倫的結構,讓戲台上傳來的唱段聲音猶如洪鐘般,傳遍老遠。

有一次,一位女演員的嗓門本就不大,加上近期稍感於氣不順,擔心自己的戲曲會把最後排的觀眾聽得不真切。誰知道她一唱出那句「煢煢白兔,東走西顧」,清亮的聲音不但傳遍全場,還遠遠傳出老遠!原來當時的戲台桃花口中新添了一座三藻井,女演員的歌聲如履薄冰般飄渺,卻在藻井的反復強化下愈發洪亮、高昂。她恍然大悟,三藻井的奧妙立時就讓她信服。

周圍建築「共鳴」效應 墻壁涵池形聲聚

除了戲台本身的設計外,周圍建築布局也成為聲音傳播的配角。室內小戲台便利用墻壁的反射來擴音,角度設計得正好可以將表演者的聲浪反射到全場每一個角落。有的戲台在頂部布置多個藻井,增加反射面;沒有藻井的地方,便在山墻裏放置大甕、水缸,又或是接通附近的水井、洞穴,用「共鳴」的方式放大聲效。

使用者某地方名劇院的戲台便巧妙利用了這種聲學效應。它的主體建築背靠的是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個巨大的溶洞。建築師利用溶洞的特點,在山洞與戲台主體之間打通了一個細長通道。一到表演時間,從戲台上傳出的戲曲歌聲就會透過通道進入山洞,在洞穴中激蕩回響,聲音被洞穴放大了數倍之後再從山那頭返饋出來。外面聽戲的觀眾經常以為聲音是從山頂那頭發出,殊不知那只是聲音的「回聲」而已。這種建築布局的巧妙讓人嘆為觀止!

二、演員自身的鍛煉不容忽視

當然,再好的戲台設計和建築布局也需要有匹配的演員聲線。要讓戲曲聲音傳遍八方,演員自身的鍛煉更是不可或缺。

演員鍛煉發聲 出神入化的演技

古人雲:「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確,能站上古戲舞台的演員,個個都是從小苦練了十年八年的高手。他們需要長時間地練習發聲、演技,才能讓自己的嗓音十分洪亮有穿透力。優秀的演員甚至可以用嘹亮的歌喉驚人地唱出幾裏外都聽得一清二楚的高亢曲調,將自己的情緒與勁頭盡情釋放。他們的歌聲中似乎融入了整個演員生命的熱情與激情,讓每位觀眾也為之動容。

正是演員自身不懈的努力鍛煉,配合上了建築本身的聲學效應,古戲的旋律才能如此洪亮、高亢且清脆。最後一排的觀眾也能聽得真真切切,為演員精湛的演技折服。

以當紅戲班「模範戲班」為例,幾乎全班演員都是從小跟著師父習藝,吃苦耐勞。班裏有個小演員李豆子,他自幼父母雙亡,被班裏老藝人收養。從六歲起他就跟著老藝人練習唱念做工,無時無刻不在重復基本功。他第一個學會的就是「嘹亮發聲」,一開嗓便能震懾四座。十幾年來終於大放異彩,一開口便驚艷全場。更神奇的是,李豆子的歌喉音域極廣,最高音能直達天花板,反而越唱越上頭。李豆子的成功就是拼命的結果,令人稱奇。

三、梨園中嚴格的規矩體現敬業

在古代社會,戲班子的地位較低,演員們常常四處奔波,到處演出賺錢度日。為了祈求當地勢力不加刁難,他們還要親自去拜見重要人物。在這樣的環境下,戲班子內部卻有著非常嚴格的規矩。這些規矩一方面限制了演員的任性妄為,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他們對戲曲事業的敬畏之心。

嚴禁改台詞 動作 並允其它禁忌

台上演出時,演員必須嚴格按照本子裏的台詞和指定動作來表演,不能擅自改變。如果有人違規,其他演員還要想辦法遮掩、彌補。他們格外註意表演的嚴肅性,不允許演員在台上隨意「蹲活兒」。

後台也有規矩 坐位講究避諱忌

在後台更是處處講究禮數。除醜角以外,其他演員不能坐在大衣箱上,那是對祖師爺的不敬。就連打鑼的也有特定的位置,不能占據「九龍口」。所有班主都嚴禁大家在開場前就碰鼓鑼,因為那會影響演員進入狀態。

這一系列規矩禁忌或多或少帶有些迷信因素,但卻體現了古人對行業的敬畏之心。正因有了這份敬業精神傳承下來,戲曲文化才娓娓道來,歷久彌新。

以當年大名鼎鼎的「天香班」為例,它們嚴格遵守戲班祖規。其中最神秘的是「五更誓」,凡加入「天香班」的演員必在粉墻黃泥的後台,面向東方跪拜宣誓加入。誓詞語氣肅穆,讓人不由得對戲班生涯自重起來。也正因有了這些祖規作為內在約束,「天香班」的演出一直保質保量,深受觀眾喜愛。

結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古戲曲文化歷盡滄桑,今日仍歷久彌新,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敬業演員的傳承和發揚。我們若能汲取古人智慧,傳統與創新並重,古戲文化定能煥發出更絢麗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