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鄉村行·看振興】榕江縣寨蒿鎮「木匠村」:老手藝闖出致富新路子

2024-08-19圖片

7月30日,在榕江縣寨蒿鎮烏公村木作工坊裏,機械轟鳴,電鋸聲、鑿子聲、推刨聲此起彼伏,幾名木匠工人正忙著制作木房架構材料。

圖為兩名工人在烏公村木作工坊裏制作木房架。胡濤 攝

「我16歲開始學習木工,從練習磨刀、熟悉工具使用、熟悉各種材料一步步走來,如今已經47個年頭了,掌墨都30年了。」烏公村第四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李邦超說。

掌墨即掌控墨線,在木匠行當裏,就是當大師傅的意思。農閑時候,村裏的木匠師傅都會來木作加工坊幹活,訂單來自凱裏、畢節、銅仁等地。

圖為工人在烏公村木作工坊裏制作木房架。胡濤 攝

烏公村有600年的歷史,林木資源豐富。這裏的村民一直保留著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木工技藝,「烏公木匠師傅」聲名遠播,逐漸形成了「魯班後代木匠村」的非遺文化品牌。據了解,烏公村現有8家木樁加工坊,60余名手藝精湛的工匠人才,其中包括3名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

「木房架構是木匠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我們村的支柱產業,通常加工一幢木房可以收入4萬到5萬元。」烏公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龍見豪說。

圖為7月30日拍攝的烏公侗寨全景。胡濤 攝

據悉,木屋多為「桿欄式」建築,榫卯結構設計,利用木塊之間的凹凸部份相連線,不需要一顆釘子,就可以構建出堅固耐用的結構,因此木房一般可以居住60至100年。

烏公村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於2016年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公司,以木匠師傅帶團隊、帶學徒的方式,承接縣內外木質結構房屋建造工程,年產值超過500萬元,戶均收入1.5萬元以上,不但增加了群眾收入,更讓傳統技藝得以傳承,找到了烏公村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華姝

編輯 李堅 李娟

二審 孫蕙 楊韜

三審 陳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