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此遺址必火!黃帝活動區域發現的超大型古城,南佐遺址

2024-06-12圖片

(文末可看影片版)

在傳說中黃帝活動的區域發現了一座5000年前的超大型古城,她的面積足足有良渚的兩倍大。

這就是2022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甘肅慶陽南佐遺址。

南佐遺址有很多神奇的地方。

他們開始使用紅磚,用白灰來粉刷墻壁和地面,造了一個室內面積600平米的大殿,大殿裏有一個直徑3.2米的大火壇。

她位於甘肅東部,地處黃土高原,卻發現了數百萬粒的碳化水稻。還發現了很多南方風格的陶器,比如黑陶、白陶、夾碳陶。有些黑陶的工藝和良渚很接近。白陶的原料是高嶺土和瓷石,瓷石有可能直接來自南方。

所以,南佐和南方,和良渚存在著很多交流,即便南佐和良渚直線距離有1300公裏。

南佐古城位於甘肅省東部,測年是在距今5100~4700年,在良渚的時間內但是沒有良渚延續那麽久。她的面積卻是良渚古城的兩倍大。良渚是300萬平方米,南佐有600萬平方米。

她的核心區是9座巨型夯土台圍起來的區域,有30萬平方米,和良渚的核心區莫角山區域面積差不多。

這9座夯土台呈U形分布,南北向,北邊中間是一座圓形的夯土台,兩邊是一邊四座方形的土台。每一個土台面積有1000平米,土台外圍有兩重環壕,壕溝有的地方20米寬,10米深,考古人員算了一下,9個台子的環壕加起來有5公裏長,需要5000人挖一年才能搞定,這是典型的大型工程。

要建設這種大型工程,需要國家級別的強大組織動員能力,就是你這個社會沒有一個大規模的政府,沒有大量的人口,沒有多余的糧食,是搞不定這種大型工程的。所以這種大型工程是國家誕生的標誌,我們稱之為進入了文明時代。

而這還只是壕溝,9個大土台的工作量和壕溝差不多,這附近還有宮殿、居住區等等,都是一起建設起來的。光這就需要五千人連續好幾年的工作量,古城的其他地方還沒發掘,還沒有確認城墻。所以這個古城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這也是為什麽考古人員敢斷言,這是一個不遜於良渚的隴山古國。

南佐古城的宮城也很有特色。它是軸對稱的,以現在的發現看是最早的,開後世先河。宮殿的主殿室內面積有600平米,是同期室內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築。

大殿裏邊有兩根1.7米的大柱子,大殿中間是一個直徑3.2米的大火壇。幹什麽的現在還說不清楚。

他這個宮城裏到處都是用白灰來粉刷墻壁和地面,連宮墻抹的都是白灰,是名副其實的白宮,比美國那個白宮早了5000年。

這裏還發現了土坯和最早的紅磚。以前學歷史的時候,課本上夏朝的宮殿都是茅草屋。

但是考古發現,6000年前就已經有瓦了,他們可以用淤泥把墻粉刷得很細膩,現在5000年前有紅磚,還大規模用白灰。那夏朝的宮殿再怎麽儉省,也不該是茅草屋的樣子吧。我們以前對我們的歷史真的太低估了。

南佐遺址還有一大未解之謎是發現了幾百萬粒的碳化水稻,在宮殿旁邊的祭祀區。當時中原地區水稻都很少,黃土高原這麽多水稻哪兒來的?

考古人員覺得有兩個可能,一是南方來的,幾百萬粒的規模,交易過來還是有可能的。二是當時這裏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可以種水稻。很多人有個誤區就覺得古代北方只種小米黃米,南方只種水稻,不是的。我們的祖先從八千年前就開始稻粟混合,也就是有水了種水稻,沒水了種小米,不管二裏頭還是三星堆都這樣。

甚至跑到太平洋的南島語族也是把大米小米都帶了過去。

南佐遺址在甘肅東部的黃土高原。周人的祖先在這附近待過,說是與戎狄雜處,漢代這裏是匈奴的地盤,總之我們文字記載的歷史裏,這裏要麽是蠻夷之地,要麽是氣候幹旱水土流失,但是在6000年前廟底溝時代,整個黃土高原都是和關中啊河南啊一樣是廟底溝的主體區,當時是非常發達繁榮,適合人類生存的,南佐遺址可以說就是那時候發達繁榮的延續。

問題是,當時這裏住了那麽多人,後來不適合生存了,他們去哪兒了?

一個答案是,變成了遊牧民族。現在考古發現,其實北邊很多遺址都是先有種植業,然後因為氣候變遷不適合種植了轉向了畜牧業。內蒙古的朱開溝遺址就是一個典型,朱開溝遺址也被稱為中國遊牧經濟的發源地。石峁之所以那發達,跟他的畜牧業也脫不了關系。

所以為什麽歷史上那些所謂的蠻夷,跟我們長得都一樣,而且很容易認同中原,中原也很容易接納他們,入中華則中華之,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一樣的人,從源頭上就有一種彼此交融的關系。

戰國時候有一個戎狄建立的國家,中山國,他們姓姬。就這個姓,你就能想到他們和周王室的關系。所以說,匈奴來自夏朝,鮮卑來自帝嚳,未必不是真的。

總之,南佐遺址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也再次說明了我們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我們都說良渚實證了中華5000年的文明史,那南佐就是5000年文明史的又一個強有力的實證。

不出意外的話,它一定會像良渚、三星堆一樣經常上熱搜,現在多了解一點,將來火了,我們就可以說,我24年就知道南佐遺址了,當時就知道它肯定會火!多了解南佐遺址,一定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