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董卓臨死前,大喊6字被後世恥笑千年,如今卻成為現代人的口頭禪

2024-08-29圖片

董卓被稱作「東漢掘墓人」。東漢王朝雖然搖搖欲墜,但是再堅持個幾十年還是沒問題的。然而經過董卓的一番折騰,東漢王朝徹底玩完。

不過董卓也沒落得好下場,他在臨死之時喊出的六個字,讓他徹底淪為笑柄。

很多人只是將這六個字當做笑話,其實這六個字背後隱藏了很多東西。 看懂了這六個字,才能看懂董卓為何失敗,才能看懂人生。

董卓也有落魄時,他差點就被漢靈帝處死,也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

很多人喜歡從董卓出生開始扯,確實讓人無語。其實扯不是問題,但是也要扯出點水平不是?不僅要扯出些新意,還要能夠和最後的主題有所聯系。

所以,這裏我們從董卓差點被漢靈帝處死這事說起。因為這件事情顛覆了董卓的人生觀,也為他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董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在地方上打轉。雖然也積累了一些軍功,但是不足以入朝為官。

在地方上做官是有天花板的,董卓想要更進一步,就必須想辦法進入朝堂。但是這需要一個契機,因此董卓只能等待。

公元184年,隨著張角一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轟轟烈烈的黃巾之亂爆發了。別人都覺得這是危機,唯獨董卓從中間看到了機會,一個登堂入室的機會。

當時,北中郎將盧植因為得罪了監軍宦官,被罷官打入大牢。當時盧植正在指揮朝廷大軍圍攻張角。張角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換誰去接替盧植都能立下大功。

於是董卓散盡家財,給宦官送去一份大禮,換來了一紙詔書,得以接替盧植。

董卓本以為可以輕松擊敗張角,到時候憑借軍功封侯拜相。但是他疏忽了一點,那就是他的才能遠不如盧植。

人家盧植不僅是當世大儒,同時還知兵法,擅戰陣,可謂是文武全才。董卓大概也就戰場上的功夫比盧植高一些,但是為帥者,又不用上陣殺敵,功夫再高又有何用?

於是,不出意外,董卓敗下陣來,久攻不下張角。他看情況不對勁,害怕漢靈帝怪罪,又掉頭攻打張寶。張寶號稱「地公將軍」,部隊和張角的一樣,乃是黃巾軍精銳。結果董卓再次鎩羽而歸。

幾個月下來,董卓勞而無功,反而還損兵折將。漢靈帝很憤怒,後果很嚴重。

於是,董卓也被打入大牢,和盧植做了鄰居。

漢靈帝原本打算把董卓秋後問斬的,如果他真的把董卓斬了,也就不會有後面那些麻煩事了,也就不會有三國。

事實上,還沒到秋天,漢靈帝就下旨大赦天下。至於原因,無外乎發生天災人禍。漢靈帝每年都要大赦天下,人們都見怪不怪了。

可問題是,董卓竟然因此被放了出來,這就離譜了。說好的十惡不赦呢?董卓打了這麽大的敗仗,怎麽還能被放出來?

很顯然,背後有高人幫他。而這個高人,應該是汝南袁氏中的某人。在當時,能有這能量的,不是袁逢就是袁隗。此二人,一個是司空,一個是司徒,皆位列三公。

汝南袁氏門生故舊無數,而董卓便是其中之一,因此他們才會出手相救。當然,有個前提,那就是董卓還有利用價值。

而經過此事,董卓也頓悟了一個道理:靠自己是行不通的,想要成事,還要靠別人。而這也是他此後的行事準則。

靠著袁家翻身,董卓反客為主,把持朝政

董卓雖然從大牢裏放了出來,但是被一擼到底,成了一介白衣。

當然,袁家既然把他弄出來,自然不會就這麽不管他了。於是,在袁家的幫助下,董卓以中郎將的身份,隨同皇甫嵩前去平定涼州的叛亂。

後來皇甫嵩因為宦官的讒言被罷官,新任主帥乃是司空張溫。這張溫顯然與袁家不對付,因此處處限制董卓,不給他立功的機會。

可惜張溫不是打仗的料,他派出六路大軍,結果五路大敗。只有董卓這邊略有小勝,得以全身而退。

這原本算不上啥功績,但是在袁家的幫助下,董卓依然被冊封為斄鄉侯,食邑一千戶。

涼州的戰事前前後後打了五年,在此期間,董卓不斷招兵買馬,重用當地人士。加上招降、俘獲的叛軍,最終他組建出一支忠於自己的西涼鐵騎。

而這支軍隊,便是董卓的根基所在。

此後,朝廷兩次調動官職,讓董卓交出兵權,都被他以各種理由給搪塞過去了。

再然後,東漢朝堂上,外戚與宦官的爭鬥愈演愈烈。大將軍何進便采納袁紹的建議,召各路兵馬入朝。想借助地方勢力來對付宦官。

有意思的是,這主意是袁紹出的,這人選也是袁紹建議的。當時得到征召的幾路兵馬,皆是與袁家有關聯之人。袁紹到底想做什麽,就很耐人尋味了。

董卓是靠袁家翻身的,袁家有令,他不敢不從。於是日夜兼程趕往洛陽城。

誰知何進中途變卦了,他派出種劭,要求董卓撤軍,然而卻被董卓拒絕了。笑話,董卓是袁家的人,他聽命於袁家,而不是何進,更不是朝廷。袁家沒要他退兵,他自然不會退。

這也就是為什麽董卓在實力不濟的時候,還敢無視朝廷命令。

但是城中情況不明,他也不敢貿然進城,於是選擇了屯兵城外,觀望一番。

結果,讓他看了一場「十常侍之亂」的好戲。董卓誅宦官,護送少帝回宮。他突然發現,城中群龍無首,自己竟然有執掌朝政的機會。

他先是吞並了何進、何苗的部曲,後來又透過威逼利誘,認了呂布為義子,吞並了丁原的部曲,一躍成為洛陽城中實力最強的人。所有人的生死都在他一念之間。

殘暴不仁,倒行逆施,最終身首異處

說實話,走到這一步,完全是出乎董卓預料的。他原本只是想借助袁家的力量,混個封侯拜相就行了。然而,此時的他已經淩駕於整個朝堂之上。

這就好比一個人原本只打算混個經理當當,突然有一天,讓他去做董事長。做經理,他知道該做些什麽,考慮些什麽。但是做董事長,該做些什麽、考慮些什麽,他是一臉茫然的。

董卓的才能,指揮一場幾萬人的戰鬥就是極限了。他連十幾萬人的大軍都指揮不好,更沒可能治理一個幾千萬人口的國家。

他連朝堂是如何運作的都不知道,因此他出於思考慣性,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依靠袁家。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舊無數。只有得到袁家相助,他才能徹底在朝廷站穩陣腳。

這也就是為什麽,當董卓決定廢掉少帝劉辯,立劉協為帝的時候,特意找來袁紹商量。

因為袁紹手裏有兵,是袁家當時在朝堂上的實權派。董卓畢竟是個武將,在他的觀念裏,誰的兵多誰才說了算。

可惜董卓和袁紹沒談攏,董卓當時氣得都拔劍了,但硬是不敢動袁紹。畢竟他不想撕破臉,他還想依靠袁家。

結果袁紹連夜逃離洛陽城,然後在老家招兵買馬,起兵討伐董卓。

董卓這下怒了:我顧念交情,放你一馬,結果你卻想要我的性命?既然如此,那就一拍兩散得了。

於是他下令處死在洛陽城的袁氏族人,自此。董卓與袁家徹底決裂。

然而,董卓最大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他依然不知道該如何駕馭朝廷,只能凡事硬來。他允許士兵肆意劫掠百姓,同時在朝堂上大開殺戒。反對他的人,全都被處死。一時間,人人自危,沒人再敢反對董卓。

他不知道的是,此時,一張針對他的大網已經布下。

公元192年,董卓前往未央宮。當他剛經過宮門的時候,李肅等人沖了出來,用長槍刺向董卓。董卓大驚失色,急忙高呼:「 吾兒奉先何在?

原來,董卓自從得到呂布後。就長期將其留在身邊,以為護衛。誰知,呂布卻舉起方天畫戟,用力刺向董卓。口中大喝道:「 奉旨討賊,董卓納命來。

看懂了董卓,也就看懂了人生

一代梟雄,就這樣結束了一生。董卓到死都不敢相信,他最看重的呂布會背叛他。

其實,董卓之所以會落得如此下場,蓋是因為他一開始就錯了。

他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因此老想著借助外力來取得成功。但是他沒想過,別人為何要幫他,只可能是因為他有利用價值。說白了,還是他本身有些實力。

袁家如此,呂布亦是如此。呂布為何投靠董卓?因為當時董卓強勢。至少看上去強勢。

後來王允讓呂布意識到,風向變了,董卓這棵大樹要倒了。他自然會選擇背叛董卓。

事實上,董卓從未成為過大樹。他也從未想過要成為大樹,他滿腦子只知道去依靠他人。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是指望依靠呂布。

外力可以借助,但不能依靠。如果董卓當初多提升自己的能力、結交權貴,掌握朝堂自然輕而易舉,也不至於四面樹敵。他如果勤於磨煉武藝,那麽在關鍵時刻,也就不需要依賴呂布。

他也許打不贏呂布,但是當時的情況,只要逃出城門就是勝利。長安城中盡是他的人馬,到時候誅滅呂布也是輕而易舉。

一些人之所以人生一塌糊塗,正是因為他抱著和董卓一樣的想法,凡事都指望別人。人,唯一可以依靠的,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父母,再然後就沒有了。

事事依靠父母,等父母撒手人寰了,又該依靠誰?所以,真正該依靠的,還是自己。不想努力,還想快意人生。那估計只能洗洗睡了,畢竟夢裏啥都有。

一個人,將自己的命運完全交給別人,結局就是董卓這樣。最後他的項上人頭成了呂布的收藏品。

參考資料:

【後漢書】

【三國不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