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河南新鄉:民國時期,日本人鏡頭裏的新鄉城墻和古石橋

2024-01-01圖片

新鄉地處河南省北部,南臨黃河,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十六國時期。西晉太和五年(370年) 所建的新樂城。隋代開皇六年(586年),置新鄉縣,縣城便是以新樂城為基礎建設,治所設在古新樂城內西北隅西街(今西大街)路北的文廟一帶。

唐武德元年( 618年),新鄉縣城築建了土城墻,因當時城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狀如一口倒扣的鐵鍋,又被稱為龜背城。

民國時期的新鄉是平漢鐵路上的一座重鎮,被侵華日軍覬覦良久。1938年2月17日, 新鄉淪陷,新鄉百姓從此開始了長達七年零六個月暗無天日的屈辱生活。

新鄉城墻

清末時期,道清、京漢兩鐵路相繼建成,新鄉成為兩者的交匯點,新鄉也因此成為華北地區的一座重鎮。圖為上世紀四十年代新鄉高大的城墻,城墻上繪有大幅的廣告,上面寫著「益豐茶莊」的字樣。

運貨隊伍

明萬歷年間,新鄉和國內大多數城市一樣,開始修建大規模修復城墻,在原來的土城墻上加包墻磚,而成為磚城。圖為一個運輸商隊正在透過城墻下,獨輪車在車夫的推動和毛驢的牽引下,吱吱扭扭地行走在黃土道上,每輛小小的手推車上都裝有四個很大的貨箱。車隊旁邊跟著一名監工,推著單車。

卦攤

早期新鄉城墻的門有四座,分別是東門迎恩、西門來賓門,南門朝陽,北門拱辰。圖為城門旁的算卦攤,卦師很消瘦,但很有範兒,戴禮帽,穿長袍,白布襪子黑布鞋,翹著二郎腿正在給顧客蔔卦。世事艱難,很多人把希望寄托於這些虛無縹緲的卦文上。

城外衛河

當時新鄉東城墻外是一條清澈的河流, 這條河叫衛河,是隋唐大運河的永濟渠段。從圖中看,當年衛河河面寬闊,岸邊楊柳依依,百姓正沿著河邊的道路出入城門。在畫面中還出現兩個東張西望的日本兵。

俯瞰衛河

衛河航運可直達天津, 因此新鄉的水運亦相當發達。這是從北城墻上看到的衛河景象,靠近城墻一側的河邊停泊著大量的貨運木船,河對岸是城外的一個居民區,房屋建築密集。

衛河邊上

從北城墻上向下望,衛河邊安放有簡易的長條石凳,供來往行人坐在上面休息,也可以在此觀看河上風景。畫面的上方,是新鄉著名的古橋民樂橋。

眺望北關

從民樂橋北橋頭附近眺望新鄉北關,這裏是當時新鄉一等一的繁華之地。右側為剛剛開辟不久的小北門,位置在北門西南。城外沿衛河建築的民居多為兩層樓房,這在當年已經是很壯觀的景象了。

北城門

從北城門內看民樂橋。民樂橋始建於宋政和元年(1111),橫跨衛河南北兩岸,最初為七孔,後改為九孔橋。清同治四年(1865年)改用紅條石鋪橋面。老百姓習慣稱之為北關大橋。經過百余年的的使用,地面上的石條已經有不同程度的損毀,路面變得坑窪不平。

小北門

新鄉城小北門前的景象,城門兩側刷著大幅的漢奸標語,上書「實作東亞大同」的字樣。城門前有一個圓形的花壇,花壇內種植著樹木。城門兩邊修有日本人的碉堡。

人力車

靠近日本人碉堡的地方停放著一排人力車,車夫們坐在車上等待顧客光臨。當年城門旁邊立有一塊很大的石碑。日本人的碉堡是沒有頂的,只是一圈磚砌的矮墻,墻上開有射擊孔。在畫面中有一個親日分子,你能看出是哪個嗎?

東門石橋

新鄉東城迎恩門外的一座古老的三孔石橋,建於明弘治八年(1495年),被當地人稱為東門石橋,石橋橫跨在護城河上,橋梁不長,但造型古拙,年代感十足。

石橋近景

三孔橋最初叫槐陰橋,是新鄉百姓出入東門的唯一通道。橋上來往行人不斷,橋頭處放置有纏著鐵絲網的拒馬,日本人可以隨時拉起來封閉橋頭禁止通行,阻止百姓出入。

東城門

這張照片是從東側橋頭向西拍攝的。石橋的欄桿上裝飾有石桃和石獸,古色古香。城門兩側建有兩座日本碉堡,其中一座正在修建中。可見當時日本人對城內的管控之嚴。

城內小道

東城墻內側的景象,此時的新鄉城墻,很多地方已經成了真正的一堵墻,墻上已經沒有了寬闊的馬道,內側一面的磚頭已經被清理殆盡,只留下一些高大的土坡。

馬道

這段城墻兩邊的磚砌墻體都還保留完整,城墻頂上的馬道依然可以看到,但城墻的垛口、女墻都已損毀,只剩下一些斷壁殘垣。

城上房屋

一些百姓幹脆利用城磚,依靠城墻蓋起了房屋,破損城墻上搭建起簡陋的房屋,看上去很醜,但在兵荒馬亂的時節,總算有一個棲身之處。

護城河

新鄉城北鄰衛河,東、西、南三面皆被護城河圍繞。根據史料記載,這條護城河開挖於明正德六年(1511年)農歷十月,在城北匯入衛河。圖為兩名小男孩站在護城河邊,面前是一條蜿蜒的小土路,通往城墻對岸的居民家。

南門上眺望

從南門眺望城外,幾條小路鋪設在水道之上,頗有幾分江南的河道縱橫的景象。城門之外是一座古樸的石橋,出城的人們沿著石橋踏上歸家的路。

西門外

新鄉西城外的小吃攤,器材非常簡陋,一排稭稈旁邊,架起一面布棚子,做生意的人便在布棚下紮起座椅板凳,供出入城門的人們歇腳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