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臨安這麽有歷史感,為何改名杭州?

2024-08-08圖片

浙江省會杭州,曾是南宋都城,即臨安府。有人覺得臨安這個名字有歷史感,為什麽要改稱杭州?

南宋範成大【吳郡誌】:「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提起杭州,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西湖,歷史上無數的文人墨客為其美景傾倒,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僅此一句就將西湖之美刻畫得淋漓盡致。

杭州位於浙江省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錢塘江下遊、杭州灣西岸、京杭大運河南端,西部是浙西丘陵山地,東部是杭嘉湖平原。

杭州西部、中部、南部多丘陵,森林覆蓋率約65.35%,還有錢塘江、千島湖、西湖,可謂山水相依,湖城合璧。

杭州面積約1.69萬平方千米(1685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52.2萬(2023年),戶籍人口860.6萬(2023年)。

杭州聽起來不如臨安有歷史感,這是假象,杭州之名出現要比臨安早得多,我們來看看杭州的歷史。

良渚遺址位於浙江杭州余杭區,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亞洲東部古老的國家形態。

上古時大禹治水,南至會稽,大會諸侯,並在此舍舟登陸。古人稱舟為「杭」,故將此地叫做「禹杭」,後來訛「禹」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早期,杭嘉湖平原一帶沼澤河湖密布,又與江海相通,還是一片潮水橫流、地廣人稀的寂寥荒原。春秋後期,吳越爭霸,大體上以錢塘江為界,杭州是雙方必爭之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戰國時杭州屬越國、楚國。

秦滅六國,設會稽郡,首府在吳(今蘇州),在靈隱山下設錢塘縣。當時今杭州市區還是隨波出沒的海灣,西湖也尚未形成,而與煙波浩渺的錢塘江水連成一片。

漢武帝時,將會稽郡西部都尉治所從山陰(今紹興)移至錢塘,由此杭州的地位高於一般的縣。西漢末年,縣吏華信築塘攔海,從此塘外江水滔滔,塘內山水匯集,逐漸形成了西湖。

129年(東漢順帝永建四年),以錢塘江為界,將會稽郡一分為二,江南仍為會稽郡,江北為吳郡,錢塘縣屬吳郡。

南朝梁時,錢塘縣一度升格為臨江郡。南朝陳時,改稱錢塘郡。

589 年(隋文帝開皇九年),楊堅廢錢塘郡,改設杭州,這是杭州作為地名首次出現。隋煬帝時開鑿京杭大運河,從北往南終點就在杭州的錢塘江。從錢塘江沿京杭大運河北上,經嘉興、蘇州、無錫、常州入長江,還可繼續從揚州北上,杭州商船雲集,成為水上樞紐和物資交易中心,經濟逐漸繁榮起來。

907年(唐哀帝天祐四年、後梁太祖開平元年),錢镠封為吳越王,建都杭州。

錢镠發數十萬人三擴杭州城,分為子城、夾城和羅城三重,子城為王城,夾城和羅城有朝天門(鼓樓)、鹽橋門、薦橋門等十座城門。因羅城南北寬而東西窄,形似腰鼓,故杭州在此後又俗稱「腰鼓城」。錢镠在太湖地區設「撩水軍」四部、七八千人,專門負責浚湖、築堤、疏濬河浦,杭州城內有撩湖兵千余人,專門疏浚西湖。此時的杭州,富庶盛於東南。

978年(北宋太平興國三年),錢俶納土歸宋,吳越亡。北宋時期的杭州,人口達到22萬戶,超過南京和蘇州,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即東南第一州。

989年(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在杭州設市舶司,與廣州、明州(今寧波)合稱「三司」,為全國三大外貿港口。

宋仁宗的【賜梅摯知杭州】:「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

1129年(金太宗天會七年、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升杭州為臨安府。當時南宋以杭州為行在(臨時都城),杭州下面有個臨安縣,臨安府比杭州府或許更符合都城氣質。

1138年(金熙宗天眷元年、南宋高宗紹興八年)正月,趙構建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

南宋時臨安城分為宮城(皇城)和外城(羅城),宮城建在鳳凰山東麓,其中大慶殿高約百尺、威嚴肅穆,又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國家大典之處。外城南跨吳山,北至武林門,西沿西湖,東近錢塘江北岸。城區南北長約14裏,東西寬約5裏,面積約為60平方千米。

南宋是杭州城內外五方雜聚,商賈雲集,街衢紛繁,臨安府(包括所屬九縣)約有人口 124萬,其中城區有62萬,幾乎是重建了一個北宋汴京(今開封)。

南宋林升的【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南宋恭宗德祐二年),元軍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五歲的宋恭宗趙顯。杭州故宮毀損殆盡,地面遺跡蕩然無存,終成一片廢墟。

元朝將南宋都城臨安府,降級為浙江行省杭州路,名稱也改回隋唐古名。此後杭州名稱固定下來,地位也一直是省會級別。

杭州歷史上有余杭、錢塘、杭州、臨安之名,杭州之名用了1300多年,巔峰時期是南宋的都城臨安府。如今杭州的許多古名也得以保留,比如余杭區、錢塘區、臨安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