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西安博物院:唐代文物也「跳起」風靡全民的「科目三」

2024-01-13圖片

搖花手、扭腰、擺胯……一套名為「科目三」的「魔性舞步」,從產地廣西迅速火遍中國大江南北,更在全球掀起「模仿熱潮」。據不完全統計,「科目三」相關短影片播放量已達數百億次,且仍在增長。1月12日,西安博物院的唐代文物也「舞動」了起來,被戲稱為唐代「科目三」。

敦煌莫高窟唐代張議潮出行圖中的「踏歌」場景

工作人員介紹,唐代金鄉縣主墓曾出土了三件頭戴襆頭舞蹈俑,第一個舞俑擡左臂與帽子齊平,右手叉腰,身體略向右傾,頭隨身體倒向右側,雙腳分開。其余兩個舞俑動作與第一舞俑相對,二俑右手高舉與頭頂齊平,左手叉腰,身體左側斜後方後仰,頭與身體方向一致,右腳踏步向前呈大丁字步,似與圖二舞俑呈應和之姿。三個舞俑服裝一致,造型姿態一致,且其中兩個舞俑做出踏步應和姿態,可推測此舞俑是以三人舞的形式代表了集體踏歌的景象。或許,踏歌舞的精彩瞬間,就凝固在了這三件陶俑之上。

西安博物院藏唐代頭戴襆頭舞蹈俑

「伴隨音樂舞動,中國人在舞蹈方面自古以來就有的基因,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踏歌’。」西安博物院工作人員表示,「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踏歌」?學者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對踏歌進行了簡單的梳理——它是一種源於民間的舞蹈,興起於漢代,到唐代到達巔峰。在當時,踏歌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喜歡的舞蹈,所以頻繁出現在節日歡慶、祭祀祈福、男女集會、民間勞作、結伴出遊、宴飲娛樂等不同的場合中。踏歌舞首先講究一個「踏」字——可單獨踏地出聲為節奏,亦或是和著歌聲或樂曲以足踏地,起到激發情緒、帶動氣氛之用,進而抒發人們的內心真情實感。同時,踏歌舞也格外重視甩袖和扭腰,與踏地的動作配套出現,其舞蹈的韻律和風靡程度,堪稱唐代的「科目三」。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瀟 圖/西安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