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穿越千年的佛教與藝術殿堂——成都大慈寺

2024-07-27圖片

大慈寺,又名古大聖慈寺,始建於公元 3 世紀至 4 世紀之間,坐落於成都市錦江區東風路一段。唐玄宗曾賜額「敕建大聖慈寺」,其享有「震旦第一叢林」之美譽。

在漫長的 1600 年歷史長河中,大慈寺歷經多次戰火摧殘,屢建屢毀。明朝末年,張獻忠入川屠城,大慈寺幾近蕩然無存。清順治年間得以重修,現存的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玄奘殿等諸殿皆為清代順治以後陸續重建,知府冀應熊親書「大慈寺」匾額。同治六年(1867 年)再次重修,中軸線上建築依次為山門殿、彌勒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說法堂及藏經樓、接引殿,兩旁建築則有客堂、齋堂、禪堂、戒堂等,共占地四十余畝。山門殿上方,刻有四川按察使黃雲鵠榜書「古大聖慈寺」石匾,各殿堂石柱上,清代名士顧復初等撰書的楹聯熠熠生輝。

唐宋時期乃大慈寺的繁盛階段,彼時其占有成都東城之小半,是成都著名的遊覽名寺。寺內院落眾多,樓、閣、殿、塔、廳、堂、房、廊達 8524 間,僧侶多達 2 萬人,每逢廟會更是熱鬧非凡。當時,大慈寺附近商業繁榮,寺前形成如燈市、花市、蠶市、藥市、麻市、七寶市等季節性市場,解玉溪兩岸還形成了夜市。從【方興勝覽】「登大慈寺前雲錦樓觀錦江夜市」和田況詩【登大慈寺閣觀夜市】的記述,足見宋代大慈寺附近夜市的盛況,且這一夜市習俗沿襲至近現代。彼時的大慈寺街區,夜放笙歌、春邀燈火、車馬盈街,與大慈寺定時舉辦的佛事、法會相互輝映,熱鬧非凡。

大慈寺與太古裏商圈僅一墻之隔,這與傳統寺廟通常遠離塵囂的修行場所大相徑庭,使其成為鬧市中的一顆禪境明珠。

大慈寺底蘊深厚,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傳承。其中,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的傳奇故事尤為引人註目。唐武德元年(618 年),玄奘法師從長安來到成都,隨寶暹、道基、誌振等法師學習佛教經論。武德五年(622 年)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並坐夏學律。在成都的四五年間,玄奘究通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講經,備受蜀人景仰。然而,玄奘並不滿足於此,他泛舟三峽,取道荊州至長安,踏上了赴西天取經的偉大征程。這位卓越的僧侶,將大慈寺推向了佛教中心的崇高地位,為其增添了深厚的歷史底蘊。

南北朝時期,成都大慈寺成為文學藝術的瑰寶之地。其獨特魅力不僅源於佛教的昌盛,更因長安高僧紛紛入蜀,使得這座寺廟在藝術家和文人眼中愈發重要。成都在這一時期成為佛教的中心,大慈寺作為成都佛教的代表,吸引了大量中原僧俗前來學道。在此,佛教與文學藝術形成了獨特的交匯。

唐天寶十五年(756 年),安祿山攻陷長安,唐玄宗避難至成都。見大慈寺僧人英幹在成都街頭施粥救濟貧困百姓,並為國家祈福,玄宗深受感動,為英幹敕書「大聖慈寺」匾額,賜田一千畝。次年,無相禪師重建大聖慈寺,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四十二間。唐會昌五年(845 年),武宗滅佛,大慈寺因有唐玄宗題額,故而「不在除毀之例」,成為當時成都唯一保存下來的佛寺,也是當時蜀中規模最大的佛寺。

由於唐玄宗、唐僖宗先後幸蜀,眾多著名畫師雲整合都,致使成都繪畫之風盛行。僅大慈寺中,就存有壁畫千余堵,留下作品的全國知名畫師多達六七十人。宋代李之純【大聖慈寺書記】記載:「舉天下之言唐畫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較之,莫如大聖慈寺之盛。」宋代範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黃休復【益州名畫錄】等書,對大慈寺壁畫作者及內容亦多有記載。宋嘉祐元年(1056 年),蘇軾與其弟蘇轍遊大慈,對唐代佛畫大師盧楞伽的作品稱贊有加,稱大慈寺壁畫「精妙冠世」。

每逢節假日,尤其是春節,大慈寺更是市民遊覽、祈福、休閑的必選之地。每年春節,大慈寺都會舉辦一系列民俗祈福活動,如撞新年鐘、燒子時香、放河燈、新年祈福法會、書畫表演、禪茶茶藝表演、佛教文化藝術表演、傳統文化專題知識講座等等。

1981 年,大慈寺被公布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1983 年,大慈寺改建為成都市博物館。

關於成都大慈寺,你還知道哪些故事和傳說呢?請在評論區留下你寶貴的留言!